想学中医经方的注意了: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第302条

想学中医经方与伤寒病与金匮要略的注意了: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合病合证之麻黄附子甘草证第302条


想学中医经方的注意了: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第302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

四、合病、合证

14、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太阳少阴合证

302、少阴病,得之二二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赵刻本无“里”字,今据《玉函》、成本、《全书》补。

周氏云:案此条,当与前条合看,补出“无里证”三字,知前条原无吐、利、躁、渴里证也。前条已有“反发热”三字,而此条专言无里证,知此条亦有发热表证也。

柯氏云:要知此条是微恶寒、微发热,故微发汗也。

山田氏云:无里证者,以其未见自利、呕吐等证言之。少阴病得之二二日,寒邪在肌表,而未入于里,故微发汗。若其二三日与此汤不愈,延至四五日,则必带里证。真武汤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是也。

渊雷案:

日人喜多村直宽论六经病,以三阴三阳各自相对为言,虚则少阴,实则太阳,铁樵先生亟称之。然太阳但有表证,少阴则多有里证,其说实未当也。少阴里证,谓腹痛、吐利、清谷之类,盖少阴证本谓全身虚寒,其见于表者,为厥冷、恶寒、自汗,见于里者,为腹痛、吐利、清谷,有表证、无里证者,仍为少阴。有里证、无表证者,则为太阴,如此而已。

又案:

少阴证虽多由抵抗外感而起,其恶寒由于体温不足,非寒邪在表,其吐利由于胃肠自寒,亦非寒邪入里。山田说未核,又引真武汤条,谓四五日必见里证,不免附会文字,验之病者,殊不尔矣。

赵嗣真云:(《仲景全书》引)少阴发汗二汤,其第一证,以附子温经,麻黄散寒,而热须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二证得之二三日,病尚浅,比之前证亦稍轻,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

徐氏云:此较加细辛者,易甘草为调停,其药势之缓多矣。因细详立方之意,言少阴病二三日,比初得之略多一二日矣。日数多而无里证,寒邪所入尚浅,是以阴象不能骤发,故将此汤微发汗。微云者,因病情不即内入,而轻为外引也。

渊雷案:

此较前条病势轻缓,旧注是也,若有头中掣痛(山田云:用细辛代桂枝,意亦谓而头痛也),或咳痰之讪,则仍用细辛为宜。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校,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极》云:麻黄附子甘草汤,治麻黄甘草汤证,而恶寒,或身微痛者。

《方机》云;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者,兼用黄连解毒散。水肿,脉沉微,郁滞者(参看《金匮》水气病篇,兼用桃花散或蕤宾,时时以紫圆攻之而可也。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伤寒论   山田   病势   金匮要略   细辛   咳痰   刻本   附子   外感   日数   麻黄   桂枝   甘草   水气   中医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