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46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46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46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

四、合病、合证

1、麻黄汤证 太阳厥阴合证 表实表寒合证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病虽至于八九日,然麻黄证仍在,则当与麻黄汤发其汗。服汤微除者,病势小作顿挫也。既而反发烦目瞑,甚则鼻者,所谓瞑眩,为病势较重,而药中肯綮之现象。

日人和田启有“瞑眩论”,节其文如下:药剂之有效者,曰汗,曰吐,曰下,曰和。药得其效,则随毒之所在,而汗吐下和,各有其所,病以大愈,是曰药之瞑眩。小病小瞑眩,大病大瞑眩。《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是千古不灭之论也。或曰:汗剂之效汗,吐剂之效吐,下剂之效下,和剂之效和,此为自然之药效,焉足名药之瞑眩。吾人处方,年不下数百千,然未尝见药之瞑眩。虽有因多用剧药,与误用而瞑眩者,是不能愈病,只能加病,毕竟误治之所致也。《尚书》所言,不过中医之假词耳。余答之曰:汗剂之效汗,吐剂之效吐,和下之效和下,乃西医之对症疗法,所谓期待其应效者是也。然此期待效果不佳,与待病势之自然消退者为同一想法耳。真正中医,依对原症的疗法,所生之应效,汗剂末必为汗,吐剂未必为吐,和下剂未必为和下。易言之,则汗吐下和,非出于医者之所预期,乃毒害性物质潜伏之地,为药力所攻,全身无余地可容,随毒之所在,取最捷之径以外遁也。故瞑眩为病毒遁去间所起之一种反应症状,虽经验丰富者,亦不能知其经过,及从何道而外遁也。东洞先生曰:夫药治病,当随病之所在而治之。药中肯,则或汗、或吐、或下、或和,均治。以余验之,有下剂反吐者,汗剂反下者(以上东洞语),不其然乎?由多用剧药与误治致瞑眩者,是不可言瞑眩,乃中毒也。中毒与瞑眩,全异其性质,免死为幸,尚何治病之足云。故彼等之瞑眩论,根本谬误。中医所谓真正瞑眩者,细胞由药力起强烈反应,以驱逐毒害性物质于体外之现象,非中毒症状也。连用其起瞑眩之药方,使毒害性物质全行驱尽,则瞑眩消散。《尚书》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之言,洵为千古不磨之论,行医者其奉为圭臬也可。

渊雷案:

发烦、目瞑、鼻衄,虽为瞑眩现象,然其所以致此,亦可得而略言焉。据日人广濑天津久保山等之试验,麻黄能增高血压。据西尾重之报告,服麻黄后温覆,则心脏机能亢进,脉搏增加,全身温暖,颜面及耳边尤甚,次即汗出。然则麻黄之发汗,必先血压亢进而头面充血,故发烦、目瞑。充血之甚,则鼻黏膜破裂而为衄。经此瞑眩现象,则知麻黄之效己达,汗己出,而久郁之病毒与体温,已得充分排除,故曰衄乃解

山田氏云:所以然以下九字,叔和注文。凡论中云所以然者,多尔(五十一条、六十一条、七十六条、九十六条、百三十条)(经方中医程医生注:398条文之50条、60条、75条、93条、124条)。

渊雷案:

阳气重,盖谓较高之体温郁积已久,不得放散也。末句麻黄汤主之,乃注明上文服药己句,与四十二条(经方中医程医生注:398条文之41条)同例,非谓衄后仍主麻黄汤也。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麻黄   山田   保山   病势   伤寒论   药力   阳气   中肯   所以然   尚书   条文   体温   中医   物质   现象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