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35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35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部证之麻黄汤证第35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1、麻黄汤证 太阳厥阴合证 表实表寒合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即上篇第三条太阳伤寒之证治也。

正气欲祛毒害性物质出表,故脉浮、头痛、发热、恶寒。毒害性物质则使汗腺闭缩,故脉紧、无汗。其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皆是神经痛。西医治神经痛之药,多有退热、发汗之效。麻黄汤亦惟发汗退热,而神经痛自愈,故知急性热病之神经痛,可能因汗不出、热不退所致(惟阴证不在此例)。

恶风即恶寒之互文。

无汗而喘,谓此证之喘,由无汗所致也。何以言之?者,肺呼吸过大、过急之谓。

肺之专职,为吸收氧气,呼出碳酸气,而皮肤亦能略营呼吸,惟其量甚小,仅得肺呼吸二百分之一,不能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洗沐之后,每觉精神爽慧,则因皮肤之宿垢涤除,皮肤呼吸畅利故也。皮肤之专职,为放散体温,排泄水毒,而肺之吸气,与冷俱入,其呼气与热俱出,故呼吸亦能放泄少量之体温与水毒。由是言之,人身之吸氧排碳,散温泄水,乃肺与皮肤相助为理。吸氧排碳,则肺为主,而皮肤副之。散温泄水,则皮肤力主,而肺副之。古人谓肺合皮毛,盖有见于此等机转也。

凡相助为理之器官,一方面失职,他方面必起救济代偿。故皮肤之散温泄水失职者,肺则代之,此麻黄证之所以喘也。独不见夏日之犬乎,犬皮惟不能出汗,故散温泄水之量甚小,每至夏日,必张口喘息,吐舌流涎,以助体温之放散,盖以喘息代皮肤之放射,以流涎代汗液之蒸发也。

病太阳伤寒者,肌腠固密,浅层动脉收缩,热血不达于肌表,毒害性物质与热,不得从皮肤汗腺以散泄,因而呼吸不得不喘。肺之喘,所以代偿皮肤之失职也,故麻黄证之喘,正因无汗所致。柯氏谓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郁于内,故喘,此言仅得其仿佛。成氏谓营强卫弱,故气逆而喘,王朴庄谓寒水上逆,不呕即喘,则皆臆测,去实际远矣。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枝桂(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柯氏云:此方治风寒在表,头痛项强,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烦疼,恶风恶寒,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浮数者。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若脉浮弱,汗自出者,或尺脉微迟者,是桂枝所主,非此方所宜也。

又云:予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非伤寒一证可拘也。

《方极》云:麻黄汤,治喘而无汗,头痛、发热、恶寒,身体疼痛者。

《方机》云: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是其正证也。又治喘而胸满者,服发汗剂而不汗,却衄者。

《类聚方广义》云:卒中风,痰涎涌盛,不省人事,心下坚,身大热,脉浮大者,以白散或瓜蒂取吐下后,有可用麻黄汤者,宜当参考。

又云:初生儿,有时时发热,鼻塞不通,不能哺乳者,用此方即愈。

又云:治痘疮见点时,身热如灼,表郁难发,及大热烦躁而喘,不起胀者。

又云:治哮喘痰潮,声音不出,抬肩滚肚而不得卧,恶寒发热,冷汗如油者,合生姜半夏汤用之,立效。按哮喘症,大抵一年一二发,或五六发,又有每月一二发者,其发必因外感、过食。由外感而来者,宜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等。因饮食或大便不利而发者,先以陷胸丸、紫圆等取吐下,疏荡宿滞后,用对证方为佳。

汤本氏云:余之经验,由饮食或大便不利而发者,多宜用大柴胡汤、桃仁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之一方乃至三方者。其需陷胸丸、紫圆者,乃极稀有。

渊雷案:

自古知麻黄为发汗药,张洁古、王海藏辈,始以为入手太阴,李东甓遂谓为肺经专药,此因麻黄能兼治喘咳。而金元以后,事事宗尚《内经》,人身百体,必分属于五脏,《内经》有肺合皮毛之语,遂以汗出皮毛为肺所主尔。

其实,麻黄之治喘咳,正由发汗之故。盖发汗之目的不一,排除水气,一也;放散体温,二也;有表证而汗闭者,汗出则毒害性物质亦出,三也。病喘咳者,支气管以炎性渗出物之刺激,而助长炎症,炎性渗出物,水气之类也,用麻黄发汗以排除之,使炎症易消,则喘咳自止。麻黄岂肺经专药哉?

夫出汗能祛除毒害性物质,放散体温,吾书上文己言之矣。其能排除水气,何谓也?仲景书用麻黄之方,莫简于甘草麻黄汤与麻黄醇酒汤,其证曰里水,曰黄疸。古人以黄疸为湿病,湿正水气之类,则麻黄排水,岂不甚明?

丁仲祜化学实验新本草,引三浦之说,谓麻黄冷服,颇得利尿之效,而始终不见发汗。夫尿与汗,皆所以排除水毒,而互为消长者也,温暖则排泄于汗腺而为汗,寒冷则排泄于肾脏而为尿。麻黄冷服则利尿。其为排水,不更明乎?

仲景用麻黄,但取其发汗,故药皆温服,而温覆以取汗。然其配伍之药,则视发汗之目的而异。为发表祛毒,则伍佳枝,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是也。为发越郁阳,则与石膏为伍,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是也。为止咳定喘,则与杏仁为伍,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是也。为排除水气,则不与他药为伍,甘草麻黄汤、麻黄醇酒汤是也。甘草与酒,不足为配药,且汗出则水气无有不泄,不须配药故也。

惟放散体温,未见有特配他药以达此目的者。盖麻黄所以发汗,热病宜汗者为太阳。太阳之热,为正气抗毒之表现,而为体力所能堪,不可以抑制或蒸放故也。

由是言之,太阳用发汗剂,而体温暂时降低者,特汗剂之副作用,非其主要目的,惟其是副作用,故大青龙汤有汗多亡阳之戒也。

又:近日化验麻黄者,得其主成分曰麻黄素,其性效略似副肾素(阿特林那灵),能兴奋交感神经之末梢,能鼓舞心脏,收缩血管,亢进血压,能扩张支气管,能散大瞳孔,此皆与古方用麻黄之意不相远,所以不尽同者,无配伍之药故也。

证候之成,约由三途:一为正气之抗病现象,二为毒害性物质所直接造成,三为他证候之结果。药治标准,首重抗病现象,视证候而揣知抗病力之趋势,当扶助者扶助之,当矫正者矫正之。汗、下、温、清,由此其选也,足为治本。

其第二、第三种证候,视体力能堪者听之,若苦楚甚,体力不能堪,因而障碍抗病力,或且危及生命者,亦须用药轻减排除之,所谓治标也。

麻黄汤诸证,头痛、发热、脉浮、恶风,为抗病力所示现之表证,须用药扶助之者也。脉紧无汗,为毒害性物质所直接造成,本可置之不问,然汗不出则毒害性物质无由出表,故须用药发之。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与喘,皆为发热、无汗之结果,汗出而表解热减,则疼痛自止,喘亦自平。

故麻黄汤方,以桂枝祛毒出表,助抗病力也。以麻黄发汗,治病证之障碍抗病力者也。杏仁、甘草为之佐使,而无镇痛、定喘之味,古方之药不虚设如此。


《方伎杂志》云:昔十三岁时,病家来请诊,适长兄萝齐他出,王父紫峰君曰:汝可诊之。因往诊而归,王父问其病证,答曰:伤寒,头痛如裂,恶寒、发热,脉浮数而有力。又问将何以治之。答曰:拟麻黄汤。王父含笑报可,乃作三帖,命使者持归,温覆取汗。翌日又诊之,则大汗已出,疾痛脱然,尚有余热,转用小柴胡汤,不日而复故。此余之初试为医也。

舒氏《女科要诀》云:会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儿己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及用催生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予视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太阳寒伤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令温覆。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产自顺,上乘法也。

浅田宗伯《橘窗书影》云:室街美笃室正八之妻,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医与破血剂,余诊之曰,脉浮数而肌热,恐是外感,与麻黄汤加附子,温覆令发汗。须臾,腰痛稍宽,而呈腹胀,余以为产期已至,即令坐草,遂产一女。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麻黄   发汗剂   大青龙汤   伤寒论   目的   骨节   伤寒   腰痛   甘草   水气   体温   头痛   疼痛   物质   皮肤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