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真武汤证之第316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真武汤证之第316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真武汤证之第316条

真武汤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二、少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4、真武汤证 少阴太阴合证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千金》及《冀》作“玄武汤”。

尾台氏云:《玉函》,或小便利,作“或小便自利”。按:或下利,当作“或不下利”,否则与上文自下利之语不相应(惟忠、山田说同),且或以下四证,亦皆本方所治也(案:此暗驳方后加减法无理也)。

山田氏云:不已者,谓其病不瘥,示前药无效之辞。腹痛以下,皆属有停水之证。或以下,皆是兼证,言或如是者与否者,皆在真武汤所得而疗也。按:太阳病有水气者,桂枝加白术茯苓汤、五苓散、小青龙汤所主也。今此证少阴病而有水气,故附子为主,以疗少阴证。芍药以止腹痛,白术、茯苓、生姜三味,以利停水也。此方亦治太阳病发汗后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太阳中篇八十七条),亦以汗后中虚而饮水停畜故也。此方名真武者,以附子色黑也。方名本曰玄武汤,宋版改作真武,避讳也。

真武汤方:

茯苓 (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白术,《外台》作“三两”,为半斤下。《千金翼》更有十一字云: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桃花汤。钱氏:汪引武陵陈氏,皆谓加减法非仲景原文,是也。咳加五味、辛、姜,尚无不可。若去苓、芍、附,即无以去少阴水气,不得为真武汤矣。

《伤寒绪论》云:不得眠,皆为阳盛,切禁温剂。惟汗、吐、下后虚,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用真武汤温之。

渊雷案:

亦有干姜附子汤等证,非真武之专主,真武不过举例耳。

《王氏易简方》云:此药不惟阴证伤寒可服,若虚劳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因易名固阳汤,增损一如前法。今人每见寒热,多用地黄、当归、鹿茸辈,补益精血。殊不知此等药味多甘,却欲恋膈,若脾胃大段充实,服之方能滋养,然犹恐因时致伤胃气。胃为仓廪之官,受纳水谷之所,五脏皆取气于胃,所谓精气、血气,皆由谷气而生。若用地黄等药,未见其生血,谷气已先有所损矣。孙兆谓补肾不如补脾,正谓是也。故莫若以固阳汤调其寒热,不致伤脾,饮食不减,则气血自生矣。

渊雷案:

王氏说真武汤之用法,函胡不析,其论甘凉药之败事,则切中时弊。王氏所谓未见生血,谷气已损者也,若以甘凉药治急性热病,小则延长经过,大则横致夭札,其祸尤烈。王氏谓脾胃大段充实,服之方能滋养者,盖消化、吸收、分泌诸作用,须赖各脏器之力,所谓阴生于阳也。病中消化力大衰,奚能胜滋腻之品,可参看太阳上篇桂枝加附子汤条之解释。

《方极》云:真武汤,治心中躁(一作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或呕,若下利,若拘痛者。

雉间焕云:宜疝家,附子汤同。又治一食一行者(案:谓下利也),附子汤同。

《方机》云:真武汤,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呕者,兼用消块;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兼用应钟;舌上干燥,黑苔生,口中有津液,身热头眩,手足振振,或下利者,兼用紫圆。

《类聚方广义》云:真武汤,治痿辟病,腹拘挛,脚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

又云:腰疼、腹痛、恶寒,下利日数行,夜间尤甚者,称为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见浮肿,或咳或呕者亦良。

又云:产后下利,肠鸣腹痛,小便不利,肢体酸软,或麻痹,有水气,恶寒发热,咳嗽不止,渐为劳状者,尤为难治,宜此方。

《方函口诀》云:此方以内有水气为目的,与他附子剂异。水饮之变,为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倒地;或觉麻痹不仁,手足引痛;或水肿,小便不利,其肿虚濡无力;或腹以下肿,臂肩胸背蠃瘦,其脉微细;或浮虚而大,心下痞闷,饮食不美者;或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方名当从《千金》及《翼》,作玄武。

《医史•撄宁生传》云:宋可与妾,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伯仁诊其脉,浮而数,沉之,豁然虚散。曰:“此为阴盛隔阳,得之饮食生冷,坐卧风露。”煎真武汤冷饮之,一进汗止,再进烦躁去,三进平复如初。

又云:余子元病恶寒战栗,持捉不定,两手皆冷汗浸淫,虽厚衣炽火不能解。伯仁即与真武汤,凡用附子六枚。一日,病者忽出,人怪之,病者曰:“吾不恶寒,即无事矣。”

《成绩录》云:京师寺町一僧,年可三十,胸中烦闷,数日,吐下黑血。诊之,脉沉微,腹满、小便难,手足浮肿,不仁沉重,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饮食,食则停滞胸间,入腹则气急而腹满殊甚,其状如世所谓黄胖病。先生与真武汤,百患悉治。

又云:一妇人,腹痛硬满挛急,时时发热,小便不利,手足微肿,微咳目眩。患之百余日,一医投大柴胡汤,诸证日甚,热亦益炽。先生诊之,与以真武汤,一二日,热退利止,经五六曰,小便快利,肿随去,食亦进,腹不痛,目不眩,但硬满挛急如故,兼以当归芍药散,诺证痊愈。

《古方便览》云:一男子,年四十二岁,患下疳疮,后左半身不遂,手足颤掉欲掷地,且兼痫,十日、五日必发,食则须人代哺,仰卧蓐上,已三年矣。余诊之,自少腹至心下硬满,心悸拘挛,乃作此方及三黄丸与之,时时以备急圆攻之。服之一月所,痫不复发。又作七宝丸,每月服一次,凡七次而痊愈。

《方伎杂志》云:屋张屋某,年四十,乞诊云:“二三年来,气分不常,饮食无味,夜不安寐。”诊之,面色青黑,一身无滋润之气,稍有水气,舌色刷白,声嘶气促,脉不浮不沉,但无力如绵,形如游魂行尸,真重患也。余告以病重,使知必死(病人当安慰,不当恫吓),先与真武汤,半岁许,气力稍复,呼吸渐平,声亦渐出。至冬月,觉腰痛,自脚至少腹麻痹,呼吸又急,乃转用八味丸料,通计一年而痊愈。因思病证虽危,尽力治疗,亦或可愈(此论极是,但不可以语持盈保泰之名医耳),医之于术,可不勉乎。

《橘窗书影》云:三荔屋兼吉,行旅后,得温疫,医疗之数十日,不解。微热,有水气,脉沉微,四肢微冷,精神恍惚,但欲寐。余以为病在少阴,因与真武汤加人参(案:即真武、附子合方也),二三日,精气大复,微热解,食大进,调理数旬而愈。余每遇如此之证,不论热之有无,与真武加人参,每每奏效。或以为异乎仲师之旨(古方派拘成方之论),余曰:“唯其认为少阴,故与真武汤、附子汤少阴之正方耳,况发热一证,俱载真武汤中乎。”(八十五条云:其人仍发热)。

又云:小笠原长信之母,年垂七十,自春至夏,头眩不止,甚则呕逆欲绝,脉沉微,两足微肿,医二三疗之而不愈。余与真武汤,兼用妙香散(《局方》治神经衰弱、盗汗、头眩等证。黄芪、茯苓、茯神、薯蓣、远志、人参、桔梗、甘草、辰砂、麝香、木香)。数日,目眩大减,起居得安。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山田   凉药   玄武   固阳   干姜   伤寒论   附子   白术   芍药   茯苓   水气   生姜   人参   手足   不利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