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

这里的“痰”并非一般概念里的痰。中医所说的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无形之痰”。“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如果人体消化系统运化失常,津液异常积留,就会生成内湿。
所以,痰湿其实就是体内无法排除的“水分垃圾”,“垃圾”堆积成稠,堵塞经络,人自然而然会生病。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

一、痰湿和湿热的区别

“痰湿”是中医九大体质中的一种,很多不懂痰湿的人以为就是湿热,其实不然,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痰湿的形成原因多数跟经常太过饮食生冷,导致伤了脾胃和阳气所相关。湿热很多是因为长期的辛辣煎炸油腻之品使用过度,导致胃肠化湿化热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由于两者形成的原因不同,所以中医调理的方法也不相同。比如痰湿,中医多是利用一些温阳祛寒的药来促进痰湿消除。而湿热则更多是使用祛湿清热的方法。

二、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

俗话说“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痰湿体质的人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体形较为肥胖在CCTV中就有教你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痰湿体质的小测验。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图片来源:CCTV痰湿体质测验

计分方法:没有(计1分)、很少(计2分)、有时(计3分)、经常(计4分)、总是(计5分),8道题相加得分在21分以上就可以初步判断是痰湿体质。

三、痰湿体质有什么特征?

从痰湿体质的人在体形、舌象、手脚和生活习惯等上面的区别,大多都有以下几种特征:

1、体形面色上:

体形多为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四肢浮肿,按之凹陷,性格比较温和,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淡黄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面少血色,白中常发青,且少光泽。

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2、舌头上:

舌体胖大,苔滑腻,舌苔白腻或甜,舌边常有齿印成排。

3、口手和脚上:

口中粘腻,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出后皮肤多凉,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易出现耳鸣,年过60 岁者中耳聋者多见。

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4、感觉及睡眠上:

人体好倦缩,手足冰凉,胸闷,痰多,容易困倦,有关节酸痛、肌肤麻木、肠胃不适。

5、脉象上:

脉濡而滑。

6、喜好上:

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喜食肥甘甜黏,夏天好过,冬天难熬。

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7、大小便上:

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尤其是早晨大便急,一泻为快,一夜三四次小便,且尿量多而色清如水

四、痰湿体质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现代人最大的错觉就是:我们还年轻,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年轻”并不是我们肆意挥霍身体健康的借口,更不是我们拒绝养生的理由。

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

痰湿会导致面色暗黄、浮肿,形成大大的肚子和下垂的眼袋,同时出现胸闷、精神不振、健忘等症状,老年易患老年痴呆、中风等疾病。

痰湿还会造成咳嗽痰多、喉中痰鸣、打鼾、喘促等,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咳嗽等。

如果痰湿阻遏脾,容易造成食欲不振、引起肥胖、流涎、腹胀、大便黏腻等,易得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

如果痰湿留于下焦,容易导致腰酸乏力、下肢酸软、阴部潮湿等问题,男子前列腺肥大、女子带下量多

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

五、痰湿体质怎样保健?

中医穴位养生法教你试试在以下四个穴位处使用正光劲丝按摩膏进行穴位推拿,以祛除痰涎、化解湿浊。

1、中脘穴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在中脘穴处使用正光劲丝按摩膏按揉,体感先是凉凉的,随后几分钟慢慢产生温热之感,温热而不灼热,且伴随自然清丽的玫瑰花的香味,没有厚重难闻的中药味,玫瑰清香萦绕周身,舒缓身心,释放压力。

力度适当的按揉中脘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

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2、脾俞(双侧)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三焦俞(双侧)

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可调节脾胃气机,三焦俞可通调水道。

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4、丰隆穴(双侧)

丰隆穴被称为去痰要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旁开一寸(条口位于外踝尖上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丰隆穴配合肺俞或尺泽、天突等穴位可祛除肺系之痰,治疗咳喘。

央视CCTV教你判断痰湿体质,改善痰湿的四种中医穴位法操作方法:

挖取一小勺正光劲丝按摩膏在穴位处,按揉10-15分钟,正光劲丝按摩膏由凉感慢慢变成温感,慢慢温热循环,淡淡的玫瑰清香挥发散发,闭目养神,舒缓身心,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

调理痰湿体质需要有耐心,体内的痰湿不是一天形成的,祛除痰湿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预防疾病,了解自己的体质,掌握适合自己的养生的方向,你会发现很重要!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穴位   咳喘   体质   丰隆   正光   中医   脾胃   湿热   胸闷   困倦   体形   面色   大便   肥胖   央视   特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