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人类文化(16)儒家的气功修身秘密

儒家修身——气功在儒学中的体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史上,儒家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学术思想。考察儒家学说和气功学的关系,阐明儒家气功的特色,无论对全面认识气功,还是对发展当代气功,都有重大意义。

气功与人类文化(16)儒家的气功修身秘密

孔子像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而贤者七十有二。教学生的课程有六门,即《易》、《诗》、《书》、《礼》、《乐》、《春秋》。孔子一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故无著作流传于世。《论语》一书是他的弟子们关于他的言行的记录。

气功与人类文化(16)儒家的气功修身秘密

孟子像


  
到战国时代,儒分八家。其中以子思、孟轲一脉和孙氏(荀子)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作《中庸》。”孟轲是邹国人,他发展了子思的思想,《孟子》一书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荀卿宗于儒家,但汲取了道家和法家等诸家之长,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另外,还有一本后世儒家必读的经典叫《大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一书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下面我们从儒家的这几部经典著作出发,来考察先秦儒家学说与气功的关系。


气功与人类文化(16)儒家的气功修身秘密

荀子像

“治学”、“修身”和“用世”三者的统一

提到儒家和气功,人们心中不免有一个问号:儒家有气功吗?有人认为,儒家历来重于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因而儒家的“正心”、“诚意”等说法,皆属“治世”、“用世”的范畴,原无气功含义。若作气功理解,那是后世人加上去的。确实,儒家的宗旨是“用世”、“治世”,而“治世”的基础是修身,故说儒家的“修身”属于“治世”的范畴,那是不错的。但若说“原无气功含义”,那就错了。这实际上是把气功和“治世”、“用世”对立起来了,这无异于说“气功”是出世的东西,因而是仙佛二门的专利。这是不正确的。如前所述,道家气功也是和它的社会实践、治世、用世统一的。只不过儒家更为强调这一点罢了。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翻开《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开宗明义,提出了儒家治学的三项基本原则(三纲)。进而又阐述了实现这三项原则的八个要素(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要素里,“修身”是根本,它贯穿于“八目”之中。
  
怎样修身呢?《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何谓“正心”?《大学》里有一段说明,它说:“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可见得其正者,中庸之道也。所以,“正心”就是“执中”,就是时刻使自己的心情处于中和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慎独”上下功夫,这是意诚的体现,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另外,《中庸》明确地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前一句讲的是练功者宁静时的精神状态的境界,后一句是待人接物时的心平气和的境界。若仍谓此不是气功可乎?当然若站在周天功立场上,这当然是不符合“正宗”要求的,也算不上是气功。
  
至于“治学”和“修身”的关系,《大学》强调了前者对于后者的作用,认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实际上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中庸》就曾指出“治学”和“修身”之间有“自明诚”和“自诚明”之别。“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前者说的是由“修此”而“知彼”,后者说的是由“知彼”而“修此”。《大学》讲的是儒家治学之道,强调的是“教”,是“自明诚”的过程。而实际上“修身”和“治学”是“自诚明”和“自明诚”交互促进的过程。
  
关于“修身”和“用世”的关系,《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是“用世”的基础。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用世”是“修身”的继续,或者说“用世”中的“修身”是“修身”的一个飞跃。如何在“用世”的实践中“修身”呢?关键在于一个“止”字,《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和气功学里的“止念”本质和功效上都是一致的,“止”的结果都是获得精神状态的“定”和“静”。所不同的是,后世道家(道教)气功止于身(如《太平经》所说的“七正”);佛家止于境(“心注一境”);而儒家则要求止于事,按《大学》的说法,就是“止于至善”,即无论办什么事,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把自己的“心”止于“至善之境”。那么何谓至善之境呢?《礼记·礼运》说得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至善之境即在于一个“公”字。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若能将自己的心意止于“公”字,那么他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高级境界了。
  
关于修身和用世的统一,《吕氏春秋》里还有两段精彩的文字。《贵生》说:
  
“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先己》中说: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昔者圣王先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这两段话,前者是道家的说法,修真持身而成圣为本,帝王功业为余绪;后者则富于儒家色彩,圣王并重,但强调要“成其身”而后才能实现“天下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在治世问题上,“内圣外王”的实质是一样的,不过各有侧重而已。儒家强调修身是治世的前提;而道家的重点则在于:只要你修身有成,干什么事情都能成功,连帝王之功业,亦不过是圣者之余事。


————《气功与人类文化》庞明 著 诚明子 辑录

欢迎读者关注诚明子老师。 头条号 更多精彩继续 ;看完后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们来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造福更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儒家   正心   气功   荀子   孟子   子思   孔子   礼记   先秦   道家   中庸   后世   自明   人类   秘密   文化   大学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