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人类文化(十)干支理论

干支理论

干支理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和人的生命运动有密切关系,因而与气功学亦有密切关系。而干支理论的创立也是华夏青铜文化的重大贡献。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谓之十二地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序两两组合,即得六十甲子。  
干支的概念起源于记时。对人类来说,生命的本意就是生存的时间过程。故记时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必需。而昼夜的交替,月亮的盈虚,与太阳的视运动密切相关的四时的更替等周期性的变化,为人类记时提供了参照。我们的祖先观象于天,尤其对太阳和月亮(太阴)的视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提出了干支记时的方法。粗略而言,十天干的提出与天象五运有关,而十二地支的建立则以月亮的运动为参考。
随着种植和农耕技术的发现,农业成了人类主要的生产活动。而作物的生长与太阳的视运动、与四时、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要求人类对天象、四时、气候作更深入的规律性的研究,历法的制订就成了头等大事。于是,干支从记时的模式发展成制订历法的依据,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干支理论。
从最初的时间观念(昼夜),到干支记时方法的诞生,中间必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此,目前尚无资料可报考,但可以肯定的似乎是:干支记时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四时(春夏秋冬)、季节(二十四个节气)的划分,当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而成于青铜时代。文物考证表明,殷(青铜时代的盛世)人特别重视干支。自成汤以降,商代所有的君王,均以天干命名。比如,继汤而为王的是他的儿子外丙;迁都于河南殷墟的是盘庚;号称中兴明主、被尊为高宗的名叫武丁;而历史上以荒淫著称的暴君纣王,名叫帝辛。帝王均用天干命名,说明干支理论在殷文化里的重要地位。  
干支理论和气功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干支系统的建立是人类常规的认知活动和气功实践中超常智能活动相结合的结果。对于干支理论,人们通常都是从日月运行和星序变动来阐述的。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数、度数、等分等等抽象(数学的)概念的形成与准确测定,是农业文明相当发达以后的事。在人类时间观念、记时法形成之时,在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初创之时,对天象度数的准确观测恐怕是不大可能的。但是,由于日月运行引起的自然之“气”的宏观变化,处于气功态下的人是可以感知的。比如,昼夜之“气”有阳阴之分;四时(春、夏、秋、冬)之气有四象之别;日、月之气分属太阳和太阴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农民特别重视节气,自古以来都是按照二十四个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的。而“节气”之气是以两气为一节的意思,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本质是“气”的划分。这个“气”是那一段时间内日、月、星辰、大地、万物之气的宏观综合,或者说是那一段时间的自然界的某种混元气,这种混元气的性质和功能,对农作物的生命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人的生命活动亦有密切的关系。既然如此,二十四个节气的划分完全有可能通过气功态下人对于某种混元气变化的感知来确定。而二十四个节气循环往复的周期就是年,而这正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的特点。它不同于阳历和目前所用的农历。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诚然,根据人所感知的气的变化周期来确定年,是不精确的,它的精确化是对日月运行精确观测以后的事。同样道理,设“漏”以度一日(一昼夜)之时辰,是后来(至少是青铜时代盛世)的事。昼夜之间“气”(自然界之某种混元气)的宏观变化,是能够被气功态下的人所察知的,故十二地支的提出,最早可能来源于气功态下的人对这种“气”的变化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对阴阳二气的认识的另一种深化。总之,立足于气功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另一条途径这一基本认识上,我们认为干支理论的创立,是远古人们在气功态下对昼夜、四时等自然界“气”(某种混元气)的宏观变化体察的结果。十天干来源于天运五气,内分阴阳(甲、乙、戊、庚、壬为阳);而十二地支则起因于昼夜之间“气”的往复变化(十二时辰)和四时二十四气的循环变化。十二地支亦有阴阳之别,子、寅、辰、午、申、戌为阳,而丑、卯、巳、未、酉、亥为阴。但是,干支理论的精确化,则是古人对天象(尤其是日月运行)观测的结果。由此看来,十二地支的创立,应晚于阴阳概念的建立,当是伏羲以后,神农之世(农业生产有此需要)的事;而十天干的提出,似和五行学说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或许是黄帝时代的事(夏朝有两位君王的名字是用天干命名的,即帝孔甲和帝履癸,后者即历史上与商纣王齐名的暴君桀)。而干支理论的完成,则在青铜文化时代。
最后,还应该提出一点,与阴阳学说、八卦学说、五行学说相比,干支理论与人类生产实践的关系更为密切。人类的生产实践,要求人们对于具体事物的变化规律有精确的定量知识。而这一点正是气功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的不足之处。所以干支系统的概念源于气功态下人们对于昼夜、四时以及天象五运的“气”的变化的感知经验,而干支理论的真正建立,则是人们气功实践的经验和通过常规的认知途径对天象(尤其是日月的运行)进行系统观测相结合的结果。

结语

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社会也由原始公社时代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原始图腾—→抽象的概念(新石器文化)—→概念的伦理化(青铜文化);从传说中创自伏羲的阴阳和八卦,发展而形成了《周易》;阴阳五行从概念—→学说,即干支系统理论的建立。此三者是华夏青铜文化的伟大成就,它奠定了整个中华古文明的基石。而华夏青铜文化的巨大成就,是人类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相结合的结果,而气功实践是那个时代人们(少数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在青铜文化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气功本身也在青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上升为理论,形成了气功学的雏形。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要求人类对于具体事物规律的认识亦趋于细化、量化,由于两种认识世界方法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基础的不同,和它们各自的固有特点,对于人类具体的生产实践来说,常规认知模式的作用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增强。  
另一方面,从原始公社—→奴隶社会,氏族领袖—→血族君主,对于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治国开始和修身(气功实践)离异,权力和道德分家,再加上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引起的对物质需求欲望的更大的扩展,人欲急速膨胀。记得《希腊神话和英雄的传说》一书一开头有几幅画,前两幅的标题是“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指的是史前时期,人类是和谐的,第三幅的标题叫“青铜时代”,画中人就堕入了欲海之中。这当然有点浪漫化了,但也不无道理。而从此以后,作为修身实践的气功的航船,亦必须在越来越汹涌的欲海之中搏击前进。

————《气功与人类文化》庞明 著 诚明子 辑录

欢迎读者关注诚明子老师。 头条号 更多精彩继续 ;看完后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们来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造福更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干支   气功   天象   人类   理论   青铜时代   地支   文化   天干   节气   学说   昼夜   青铜   阴阳   概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