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人类文化(九)五行学说•《河图》•《洛书》

五行学说•《河图》•《洛书》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所谓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关于五行学说的最早的论述,见于《尚书·洪范》。相传这是周武王灭纣以后二年,殷遗臣箕子答复武王垂询之作。根据《洪范》,五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生和相克,即:

相生: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克木图1河图图

《尚书》又称《书》,是我国古老的经典之一,它收集了夏、商、西周三代的许多重要文诰。不过,据考证,真正的《尚书》已经佚散,现存《尚书》多是古人伪托之作。因而怀疑《洪范》的真实性。但不论如何,《左传》和《国语》里确有不少有关五行的记述。比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

“五行之官,谓之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又说:“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这里不仅提到了五行,还提出了与五行相应的五味、五色、五声、五官等概念。可见,在春秋之际,五行学说已经相当流行。有关五行的文字性的系统论述,当在春秋以前,故《洪范》不一定是伪作。但从《洪范》的文字来看,五行学说也不是箕子的首创。
  
关于五行学说的源起,历来有很多种说法,颇有争议,而这些说法和对五行本身的理解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认为,五行说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伏羲氏,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两个:①认为五行始于五方的概念,“行”字古作“”,象征通行,而本身就含有五方的意思。故《左传》、《国语》等有“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和“地五天六,数之常也”(《国语·周语》)之说,这里的“地五”说的就是“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也”;②据传说,伏羲之世,有龙马出孟河,其背上有如图1所示的图案,称为《河图》。(图1)这个图案的公诸于世是宋以后的事,但关于《河图》的记载却早已有之。比如,《论语·子罕》就曾提到过它,说:“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礼记·礼运》也说:“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可见,关于《河图》的传说,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流传。此外,传说大禹之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它背上的图纹含有五行相克之义,称为《洛书》。(图2)《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图1不难看出,《河图》象征五方,五方配五行,中央为土(五、十),东方为木(三、八),北方为水(一、六),南方为火(七、二),西方为金(九、四)。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图2洛书图故《河图》中五行又各分阴阳,合而为阴阳五行之说。但是,这种说法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河图》之说,虽然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但图1所示的《河图》,是宋理学家根据五行的生成数的记载整理出来的,不可靠。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五行学说源出于黄帝。《史记·五帝本纪》就说黄帝“治五气”,“建立五行”。后世很多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著也确实大多是以黄帝的名义出现的,如《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等等,而所谓“黄老之学”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老子是不谈五行的,五行之说显然属于黄帝。但是,许多人认为托名于黄帝是古人的故技,自高身价而已。认为黄帝不可能提出五行学说,因为,金属的使用是青铜时代(禹以后)的事,黄帝是新石器时代的华族领袖,不可能有“金”的概念。这种说法显然是把五行看作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有形的物质要素,与古印度的“四大”(地、水、风、火)和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火本体”说类似。对于五行学说的这种理解是否合理,姑且勿论,黄帝时代不可能有金的概念这一点却大可商榷。因为黄帝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公元前25世纪左右),人类的物质文明已经进入了铜石并用的时代。而冶铜技术的发明正是这个时代的事情,青铜冶炼术的发明必定和人们对于“金”(五行之金)的认识有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黄帝建立五行学说不是不可能的。仅仅是推测吗?不,幸运得很,1975年在我国甘肃省东乡县林家乡五家窑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把青铜刀和一罐小米(黍)。同位素C14测定表明,出土的小米是公元前2750(±8)年的遗物;而经化验青铜刀的材料是铜锡合金,锡含量为6%-8%。而这个年代和黄帝的年代相当,且黄帝是由西北(轩辕之丘)进入中原的。由此看来,黄帝时代青铜器已经发明,而且其冶炼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度。因此,黄帝时代建立五行学说的外在条件(物质条件)是完全具备的。
  
不仅如此,我们曾经说过,以现代科学实验的实证为基础,结合考古学的发现和历史上的传说,进行综合分析,是我们研究气功与古代文化关系的基本方法。关于冶铜术的发明的模拟实验证明,通过偶然发现(自然造成的)的偶然积累,按常规的认识模式去发现青铜冶炼术的几率极小极小,几乎不可能。而另一方面,气功效应和特异功能的科学实验却证明,气功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另一条途径,也是一条捷径。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感知用常规感官乃至现代科学仪器都无法感知的物质——“气”的存在和性状。基于以上两方面科学实验的实证结果,我们认为,青铜冶炼术的发明本身就是偶然(自然)事件的触发、气功实践中对事物的认识和群众性的生产实践三者结合的结果。因此,从气功的观点来看,对“金”(铜和其它有关金属元素)之“气”的体察和认识,先于或同步于冶金术的发明。故就“气”而言,人们对于五行之“金”的认识不应该是青铜器时代的事,而应当是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青铜冶炼术发明过程中的事。据此,并结合上述考古的发现,我们认为,从物质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黄帝建立五行学说是完全可能的。
  
但这还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气功实践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的固有特点,是其内向性,即不分主体和客体,由“知内而达外”,“近取诸身”而远达于万物。那么,关于五行学说的含义以及它的源起就应该重新认识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
  
(一)金、木、水、火、土五行,确实是指形成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五种要素。但是,它们本身不仅限于有形的物质(材料),不仅是指具体的金属、木材、水、火和岩土,更重要的是指无形的存在——“气”,即五种具有不同特性的、普遍存在的“气”。这一类气(五行之气)是万物(有形的“器”)所共有的,而它本身又都是“负阴而抱阳”的,因而属于“三”(或“四象”)这个层次。比如,五行之水、火,在八卦中分别为()和(),都是阴阳之和合。因此,五行之气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由宇宙间最基本的存在——“道”或“元气”所化生的,是由无形的气而生成有形的“器”的必由的阶梯。由此看来,《史记》关于黄帝“治五气”,而“建立五行”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从气功学的观点来看尤其如此。
  
(二)作为万物之一,五行之气亦内化于人。鉴于黄河文化发源地之地理、气候的五行全息特征与人体的形体特征(如手足都有五个指与趾)都可统一于“五”这一点上,因而五行的全息信息易于被常态智能所接受而内化于意元体参照系。具有五行信息的参照系又会反作用于生命活动,呈现特定的意识导向作用,从而增强人体五行之气的特征。因此,在古人的原始气功实践中,就有可能通过“内视”而体察到自身体内的五行之气的存在和五行之气的性状及相互关系,并由“修此”而“知彼”,进一步感知身外万物亦具五行之气。这就是《易·系辞》所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认知模式在五行发现过程中的体现。据此,则:

1人们是通过气功实践,内求诸己,首先体察到自身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并认识了五脏之气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相克)之后,再证诸于外,而提出五行(火、木、土、金、水,与上述五脏相应)之说的(注意:这并不否定五行作为一种系统模型,能够规范五脏的关系);

2与五行相应的五色(红、青、黄、白、黑)、五味(苦、酸、甘、辛、咸)、五形的五种基本符号或基本信息等,都是人们在气功实践中“内视”自身五脏气化过程时体察到的“内景”。所以,气功实践过程中,“内求诸己”,从自身体内气化过程中体察到的“五气”,以及它们的阴阳之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建立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在依据。
  
(三)万物皆有气,因此在气功实践过程的“内景”体察中得到的关于“五气”的认识,必将在气功实践过程中“远取诸物”的“外景”的“观察”中得到映证。《左传》多处提到“地有五行”,其含义除了五方外,还指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必不可少的五种材料。《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按杜预的注释,五材就是金、木、水、火、土。尽管金属材料的使用是从青铜时代开始的,但自然界里金属是客观存在的。木、水、金、土作为有形的物质(材料)都有其特定的气;火,严格说来不是材料,而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的物态,它也有特定的气。因此,与“五材”相应的五气在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有可能被气功态下的人所感知的。自然铜等的偶然发现,或其它偶然的自然事件的触发,为人们借助于气功态下的超常智能,发现自然存在的金之“气”提供了机会。这一发现正是冶金术发明的先导。气功实践中体察到的“内景”和“外景”相映证,才能得到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的概念,仅凭“内景”,“金”的概念是无法形成的。

不仅如此,“外景”的体察还包括“仰观于天”所得到的经验。“观天”是人类记“时”的需要,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人认为,天与地是相对应的,地有五方,天也可分为五方。天体五方内星辰的运行(相对于地面观察者)称为五运。天体五方分别称为苍天(东方)、丹天(南方)、素天(西方)、玄天(北方)、和天(中央)。气功态下“仰观于天”的结果,发现了天体五方有不同的“气”并呈现不同的颜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里就曾提到: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故苍天有青气经于四宿(按:指危室柳鬼)下合木运,以同丁壬也;丹天有赤气经于四宿(按:指牛女角轸)下合火运,以同戊癸;黅天有黄气经于四宿(按:指心尾参井)下合土运,以同甲己;素天有白气经于四宿(按:指亢氐昴毕)下合金运,以同乙庚;玄天有黑气经于四宿(按:指张翼娄胃)下合水运,以同丙辛。”

天象五运之“气”与地有五行(五材)之“气”相应,“外景”与“内景”相应,从而形成了以五气(五行之气)为本的五行学说。
  
综合(二)和(三),五行学说的建立,也是远古先哲们(以黄帝为代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这里的“观”,是人们在气功态下借助自身的超常智能的“观”;而这里的“取”,是人们在气功态下体察到的关于五脏气化过程的“内景”和天象五运、地生五材的“外景”。二者结合,即为以“五气”为本的五行学说。
  
(四)从宇宙观来看,五行说和《易》是统一的,属于后者的“四象”层次。而从认识的次第来看,五行之气比元气、阴阳二气等更接近于有形的万物,因而更易于被气功实践者们所认知(从气功来说,体察五脏内景和体察“道”或得“道”,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后者比前者高得多)。因此,五行之说完全有可能先于《连山》、《归藏》和《周易》,但后于阴阳学说。而且,由于五行之本在于五“气”,五“气”本身各有动静、刚柔之分,故五行又分阴阳是必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气功   学说   内景   左传   尚书   黄帝   外景   青铜   阴阳   万物   说法   物质   人类   概念   发现   时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