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人类文化(七)《吠陀》•原始巫术•瑜伽

Ⅱ 《吠陀》•原始巫术•瑜伽

如上所述,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术曾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正如温特尼茨所说:“许多巫术歌曲,像配合它们的仪式一样,应该归入一种概念的范畴,它遍布全球,在一切国家的最不同的民族中以最惊人的相似性再现出来。”(《印度文学史》)而在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里,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印度。众所周知,《吠陀》(Veda)是印度古文化的渊薮,它对几千年来印度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印度历代的学者都习惯于以是否相信“吠陀的绝对正确性和至高权威”作为划分“正统”和 “异端”的准则。《吠陀》究竟是什么呢?吠陀的词意是指知识、智慧。作为印度古文化经典的《吠陀》,分曼多罗(本集)和梵书两部分。就其内容而言,《吠陀》实际上是古代印度河流域原始部落巫术的总汇(巫术大全)。其中最为古老的是《梨俱吠陀》(Rg Veda),它是祭祀时所用的诵咒和赞辞的汇编,故又称《赞诵明轮》,属于诵者祭司。除了《梨俱吠陀》外,属于《吠陀》本集的还有《娑摩吠陀》(Sama-Veda)、《夜柔吠陀》(Vayar-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eva-Veda)。其中《娑摩吠陀》是《梨俱吠陀》的一个选集,它的根本部分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曲调,属于歌者祭司,又称《歌咏明轮》;《夜柔吠陀》分两部分,称为《白夜柔吠陀》和《黑夜柔吠陀》,前者收集的是祭祀仪式中使用的咒语和咒文,后者则说明这些咒语和咒文使用的原则和进行祭祀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咒文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串发音的符号。《夜柔吠陀》属于行祭者祭司,又称《祭祀明轮》;《阿闼婆吠陀》记录了驱逐病魔、消灾避难、禳福趋吉的巫术咒语,又称为《禳灾明轮》,属于婆罗门祭司。梵书从属于相应的本集,记述了施行种种巫术和进行各种祭祀的仪式。显然,为了弄清《吠陀》在古印度一直受到人们如此的尊重而成为印度古文明的源泉,这得从巫术的本质,以及巫术和瑜伽的关系谈起。
究竟什么叫做巫术(指原始巫术)呢?现代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在作了大量的历史的研究和对现存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的系统考察以后,提出了一系列看法。JG弗雷泽说:“每当感应巫术以纯净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它设想在自然界里每一件事必然总是接着另一件事,没有任何精神的或个人的作用干预……举行恰当的仪式,伴随适当的咒语,愿望的结果必定随之而来。”关键是“必须严格地按照他的技艺规则”进行操作(《金枝》)。然而,上述种种说法并没有讲清楚原始巫术是怎样起作用的。对此,G汤普森提出了一种看法,他认为“巫术依据这样的原则:通过造成你控制现实的幻觉,你就能真的控制现实”。这段话乍一看来十分荒唐,但如果根据气功学的原理稍微深入地想一下,就不难发现这种说法合乎气功的道理。因为,所谓“造成你控制现实的幻觉”,实际上就是练气功时要求得“心住一境”,不过这个境和一般练功过程中心所注的境不同,是要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利用“你控制现实”这个意境,使巫者的意识活动单一化,“一意搏心”,这样,“志一,则动气”,动大自然之“气”,而“气”动则物变,从而实现对现实的预定的控制。这和特异功能的意念致动的作用机制大致相同。由此看来,原始巫术就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气功。 
由此而知,原始公社时代的图腾文化、原始巫术和上古气功(瑜伽)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图腾崇拜是原始公社凝聚力的体现,原始巫术是图腾崇拜的需要,也是图腾文化的主要内容,而远古的瑜伽实践(上古气功)则是原始巫术的基础。此三者的逐渐区分(注意,不是分离),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这一过程,在不同的文明古国里,情形是十分不同的。尽管印度河古文明保存了相当完整的资料,而且尔后的演化也脉络分明。但对最古老的《梨俱吠陀》的形成与作者都被说成是神,因而使后人亦难以了解其原貌。在中国古文化里,这类资料保存得不多,只有一些传说,但对巫的实质的认识已开始提高到初步的理性高度。《国语·楚语》中说:“是故巫者,必有知、圣、明、聪者为之。”而且中国的原始巫不仅和原始中医结合到一起,而且也跻身于官吏的行列。《世本》曾记载:“巫咸,乃殷中宗之相,始作巫者。”宋衷注中说:“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医。”《吕氏春秋·勿躬》还载有:“巫彭作医,巫咸作筮。”《逸周书·大聚》中说:“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吕氏春秋·尽数》中说:“巫医毒药,逐除治之。”这一切表明,我国古代曾有过巫、医一体不分的情景。征之古之“医”字,初是写成“毉”,到了汤药与醴酒治病后,才改成了“醫”字。这也表明,中医脱离了巫,而发展成了独立的体系——中医学;而另一方面,巫的修养术逐渐发展成了气功。  
进而言之,我国的上古文明尽管当时还不可能以文字形式作出记载,但通过传说仍保留了下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被诸子以文字形式记录于册。诚然,这些记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上时代烙印。但不容否认的是,诸子之记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的真实状况。如《管子·君臣下》中说: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配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笔者按:实则是有超常智能之人)。

这些描述与远古部落的情况可能是近似的。《庄子·盗跖》中说: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韩非子·五蠹》中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而孔子在《易·系辞》中则把结绳记事,网罟佃渔,耒耨之耕作,货物之交易,舟辑之制作,房屋的修建等等,都一一作了记述。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切经现代科学对人类发展史的考查,证明我们祖先的记述基本是正确的。这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激励我们探寻中华古文明曾经对全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

————《气功与人类文化》庞明 著 诚明子 辑录

欢迎读者关注诚明子老师。 头条号 更多精彩继续 ;看完后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们来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造福更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巫术   气功   瑜伽   原始公社   原始   咒文   文化   祭司   印度   上古   祭祀   咒语   图腾   远古   人类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