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人类文化(14)由“修此”而“知彼”,道家内求法的奥秘

由“修此”而“知彼”,“彼是莫得其偶”而“照之于天”的方法论、认识论原则


气功与人类文化(14)由“修此”而“知彼”,道家内求法的奥秘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段话归纳了老子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认识论原则,其义有三:①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因为在任何层次上,事物的局部总是由整体决定的;②对不同层次的事物,应当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方法去认识它。比如,对于常规的有形事物,应该用常规的方法去认知它;而对于各个层次上的无形的气,乃至对自然本体的“道”的认识,则必须通过气功实践来认识,企图用常规的认识方法和常规的认知模式来认识“气”和“道”,固然是缘木求鱼;反过来,用通过气功实践而获得的超常智能来认识一些简单的常规事物,那也是“愚之首”,智者所不为;③观己之身,以及(知)人之身;观己之家,以及人之家;观己之乡,以及人之乡……亦即求之诸内,而达于知外,这是用气功去认识世界的固有特点。与上述原则相适应的认知方法,则是以不断地“涤除玄览”、“为‘道’日损”为前提得“静观”。
  
《管子·心术上》的注解明确地指出:“不修之此,焉能知彼。”由“修此”而“知彼”,这是古典气功学的认识论的一般原则。而《管子》修此的要旨则在于“虚一而静”,而欲达于此,则必须先“洁其宫,开其门”。这里,“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关于气功认知世界的原理,《管子·内业》有一段精湛的论述,它说:
  
“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

这里所说的“知”不仅是指一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自然本体及其运动的根本认识;而这里所说的“思”,也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活动,而是指在“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的高级生命状态下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抟气如神,万物备存”,才能“无卜筮而知吉凶”,才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才能“虽远若近”。这里最有意思的是,他明确指出,人在这种生命运动的高级状态下之所以能具备异常的智能,所以能得到关于世界本体的深刻认识,“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这是何等精辟的见解啊!
  
庄子对道家的方法论、认识论原理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①既然“道通为一”,那么,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真正认识世界,就必须把主体和客体当作统一的整体。所谓“是(此)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才能“照之于天”,而得到关于事物本质的全面的认识。故“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②在物(客体)我(主体)整体之中,“我”是通过认识自身而认知客体的,这是认知事物的正确途径,故曰:“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③宇宙万物,千差万别,但本质上都是同一的,即由同一整体(“道”)生成的。故凡物“自其异者而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而视之,万物皆一也”。因此,庄子主张:“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德充符》)也就是说,要从物我的同一性去认识宇宙万物,去认识宇宙万物的根本——“道”和元气。因此,庄子一方面讲“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另一方面又讲“道通为一”。这就是说,认识事物既要看到它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差异、对立),又要看到它和其它事物一致和认识主体自身的根本上的同一性。二者不可或缺,这样才能认识物质世界(包括认知活动的主体——“我”)的本质和全貌。

————《气功与人类文化》庞明 著 诚明子 辑录

欢迎读者关注诚明子老师。 头条号 更多精彩继续 ;看完后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们来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造福更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求法   气功   方法论   卜筮   认识论   客体   本体   道家   庄子   鬼神   奥秘   认知   万物   常规   主体   事物   原则   人类   文化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