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名选手死于“失温”?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死亡事故发生后,满屏都是有关“失温”的医学科普。

而且,这些科普给出的“失温”定义高度一致:

“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然而,医学上似乎并没有诸如“失温”“失温症”这样的疾病名称或术语。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这一点并不难验证,只需要在像“知网”这类的学术文库中使用“失温”和/或“失温症”作为关键词或者主题词进行检索,就会发现,没有任何学术文献中使用“失温”或“失温症”。

既然不是医学术语,“失温”一说从何而来呢?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似乎源自百度百科的“失温”词条。

百度百科的“失温”词条给出的对应外文名是“Mild Hypothermia”。

Hypothermia”,倒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医学术语,通常翻译为“低体温”或“体温过低”。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如果使用“低体温”或“体温过低”作为主题词在“知网”检索,可以找到高达4.8万多文章,其中绝大部分是医学期刊文献,很多还是以“Hypothermia”作为主题的外文文献。

这样看来,近日霸屏的“失温”指的就是医学上的“体温过低”。

不知道是谁这么有才,想出了“失温”这么一个既不信又不雅也不达的奇葩的名字。

更为重要的是,以百度百科为蓝本的有关“失温”的科普存在两个关键性错误:

其一是,缺失了“体温过低”发生机制中最核心的信息,即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失效;

另一个是,“体温过低”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现象,而非生理现象。

体温调节机制失效是“失温”发生的起点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被称为“恒温动物”,身体核心温度维持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波动。

人体的核心温度维持在37℃上下,低于35℃就被认为进入病理状态,会产生危害,也就是体温过低。

核心体温恒定的维持依赖于人体与环境之间热量交换的平衡。

人体有强大的体温调节机制来实现这种热量交换平衡。

在通常状态下,即人处在一定范围的适宜温度环境下,这种平衡维持的压力主要来自人体新陈代谢和肌肉运动产生的热量向环境的散失。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这种热量散失的多少主要依赖皮肤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改变身体表面与环境之间温度梯度来调节。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这就是夏天我们的皮肤会温润,甚至青筋(负责血液回流的静脉)暴跳;而冬天则会寒凉,青筋隐匿无踪的原因。

当环境温度升高或者降低到仅仅依赖皮肤血管舒缩无法维持人体与环境热量平衡时,人体就会动用体温调节的“绝招”: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通过出汗快速散失,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或者通过肌肉纤维颤动(即所谓寒颤)快速产生大量热量来维持热量平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身皮肤满布汗腺,通过大量出汗散失热量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生存优势。

我们的祖先正是凭借这种优势赋予的超级长跑能力(人类是地球上最擅长长跑的动物,没有之一),从食物链的末端逐渐跑上最顶端。

换言之,只要有充足的水供应,在地球环境下,人一般是不会被热死的。

相比而言,人类通过寒颤快速产生热量的能力就差得很远。

这是因为,肌肉震颤燃烧的能量物质是存储在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并且是以非常低效的无氧酵解方式来产热。

而肌糖原的存储量是有限的。

一个营养良好,而且完全没有运动的,体重70公斤的男人肌糖原储存量仅有200-400克,即使完全酵解最多也就能产生260到520千卡的热量。

因此,人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寒颤来快速产生热量维持能量平衡和核心体温稳定的能力有限;而且,酵解产生的大量乳酸也对寒颤产生巨大的抑制。

总之,持续暴露于低环境温度下,可供肌肉寒颤燃烧的唯一能量物质肌糖原在较短时间内就会消耗殆尽,从而失去体温调节最有效的机制,终致低体温的发生。

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相对不怕热,而是更怕冷。

不管是“冷”还是“热”,一旦体温调节机制达到最大限度仍不能维持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量平衡,就意味着人体体温调节的失效,核心体温就不能继续维持恒定。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如果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体温调节机制失效,核心体温就会像撒缰的野马快速升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40-40.5℃,发生所谓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即致死率非常高的“热射病”。

迄今,临床上记录到的“热射病”病例最高的体温纪录是46.5℃。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如果像甘肃山地马拉松选手那样长时间处在低温环境,体温调节机制一旦失效,核心体温就会逐渐(比热射病变化要慢得多)降低,低于35℃就发生低体温(或体温过低),也就是所谓近日霸屏的“失温”。

因此,所谓“失温”发生的关键不在于人体热量散失大于产生,而在于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的失效

实际上,人体在所有时间都不处在天然热量平衡下,平衡一直是由体温调节机制不断作用来动态维持的。

只要体温调节机制还有效,核心体温就不会偏离生理范围,发生热射病或所谓“失温”。

这一点对于区分热射病和发烧至关重要,下一次我们会专门进行讨论。

“失温”就是冻死吗?

尽管死于甘肃山地马拉松赛的21名选手的确是被冻死的,但“失温”并不等于冻死。

因为,核心体温只要降低到35℃以下,就被认为处在“失温”状态下。

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失温”会持续进展,核心体温会继续逐步下降。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21人“失温”死亡,人类为什么怕冷不怕热?

“失温”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心脏发生室颤/心跳暂停,在核心体温低于30℃时就可以发生,低于28℃下,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失温”致死的另一个原因是,体温过低,体内各种酶(比如维持生物膜间电解质离子生理梯度和生物电活性的ATP 钠钾酶)失活,生理活动逐步减弱,最终停止,从而发生脑、心肺功能衰竭死亡。

而这种形式的死亡可以一直延续到核心体温下降到20℃,甚至更低。

因此,尽管“失温”得不到救治最终结局必然是冻死,但“失温”却不直接等同于冻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甘肃   山地   酵解   糖原   寒颤   热量   体温   肌肉   生理   温度   机制   人类   人体   核心   发生   马拉松赛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