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希望以此系列文章结束20年来国内广泛流传的有关荔枝病的伪科普。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20年来,每逢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网上总会有一些关于荔枝病的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广泛流传。

概括起来,国内有关荔枝病的医学解释主要说法是,荔枝中含有大量果糖,空腹大量吃荔枝,果糖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果糖直接(或转化成葡萄糖)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过量胰岛素造成低血糖的发生,表现为头晕、大汗、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心慌;严重的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另外,部分文章还会说,由于荔枝中存在某种可以降血糖的毒素,从而加重低血糖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不过,仔细梳理一下可以发现,早期有关荔枝病的资讯以真实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主,后期的更趋向于以看上去并不“实靠”的案例臆想出来的“科普”为主。

早期有关荔枝病的报道,从低血糖死亡到反应性低血糖

网络上有关荔枝病最早的报道是云南日报一篇标题为“视点:云南秀水寨的迷信闹剧”的新闻。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据报道,1999年云南某村在短时间有三男三女相继死亡,当地巫婆的迷信解释引发了村民的恐慌,导致全村绝大部分人在一夜之间逃离村庄。

根据当地调查,死亡的6人中有3名儿童,年龄分别是3岁、5岁和7岁。当地县防疫站对3个孩子死亡鉴定的结论是由于空腹吃荔枝过量, 引起低血糖死亡。

其中,对死亡的8岁(年龄上前后不一致)儿童王贵阳的死亡有较详细描述:

家长一大早带着孩子到自家地里采荔枝,家长一边摘孩子一边吃。孩子大约吃了一斤左右荔枝,到了晚上孩子喝不进水(应该也没有吃饭),就直接睡了。第二天早晨,家长发现孩子口吐白沫,立即背着孩子步行两个多小时到马街乡一家私人诊所就诊。到诊所时孩子已经发生抽搐,吊针(静脉输液针)都打不进去了。医生就说孩子不行了,家长背着孩子往回走,走到半路,孩子就死了。

从家长的这段表述看,孩子在头天大量吃荔枝,晚上没有进食直接入睡,第二天早上被发现发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这个描述符合目前所知的荔枝病发生的全部要素,应该是真实的。

当然,报道中,医生仅仅说3个孩子死于荔枝病,并没有对荔枝病的发生机制做更多解释。

2000年,南方网一篇【贪吃荔枝得“荔枝病” 一男孩昨经抢救脱险】的报道几乎没有涉及事件经过,“科普”的成分多了一些。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据报道,事发在7月19日的上午,一名10岁男孩猛吃荔枝后(不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等症状,幸经医院积极抢救得救。

报道援引专家的话说:

荔枝果肉中葡萄糖含量高达66%,还含有果糖、蔗糖等成分,吃多了会导致发热上火,还可得“荔枝病”。前文中小孩所得的即是“低血糖病”,轻者令人感到恶心、四肢无力,重者头晕甚至昏迷。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荔枝里丰富的果糖进入身体后,很快进入血液,这时必须靠肝脏中的转化酶把它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吃得太多,转化酶无法“超负荷工作”,就会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出现“低血糖”,即“荔枝病”。

这一小段科普的要点有3个:1)荔枝果肉葡萄糖含量高达66%(毫无根据),还含有果糖和蔗糖;2)荔枝病的发生是荔枝中果糖惹的祸;3)荔枝病发生的具体机制是,荔枝中的果糖需要肝脏中的转化酶才能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荔枝吃得太多,超过转化酶的转化能力,果糖不能转化成葡萄糖导致“低血糖”,即“荔枝病”的发生。

报道中关荔枝病发生机制的这个说法成了后来大部分荔枝病科普的主流说法之一

然而,稍有医学和逻辑学常识的人就可以看得出,这段解释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荔枝中富含可以转化成葡萄糖的果糖反而可以引发严重低血糖;为什么不吃任何东西,反而不会发生低血糖呢?

到2004年后,网上有关荔枝病的报道逐渐多了起来。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比如,2004年6月19日新华社的一份报道称,17日一名9岁男孩中午放学后吃了约1公斤荔枝,一个多小时(不久)后,孩子出现低血糖症状,被医院诊断为“典型”的荔枝病。

而医生给出的荔枝病发生机制与前述南方网报道中的说法如出一辙。

如果说1999年云南的那篇报道如实描述了荔枝病的发生情况;后面两篇报道中吃荔枝后短时间发生的低血糖则根本不属于荔枝病,仅仅是一种“反应性低血糖”的生理反应。

空腹吃糖,为什么会越吃越饿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饿了,吃一些含糖量高的甜食“垫一垫”,是多数人的一种生活常识。

然而,在有些人,吃了甜食没多久反而感觉比没“垫”东西之前饿得更厉害。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空腹时我们的血糖处在很低的水平,是引发饥饿的一个(不是全部)重要因素。

空腹进食富含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淀粉在肠道内快速消化为葡萄糖和果糖被吸收进入血液,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加速葡萄糖的利用,血糖水平快速下降。

如果食物成分以淀粉类为主,胃排空速度很快,短时间内食物被完全消化,没有后续葡萄糖补充,大量分泌的胰岛素可以将血糖打压到进食前的水平;然后,血糖的降低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或同时刺激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合力使得血糖得到回升,饥饿感也会随之消失。

空腹时,如果仅仅进食含糖的(少量)食物,胃排空更快,而糖的吸收比淀粉更快。

其中,葡萄糖和果糖等单糖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吸收,主要的食糖——蔗糖,可以快速被切割成葡萄糖和果糖而吸收。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这就会引发血糖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升高,从而诱发极其快速和极大幅度的胰岛素“高潮”,结果造成血糖水平呈现“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最终血糖水平可以降低到比进食前空腹血糖更低的水平,如上图中午后饭虚线所示。

在一些对低血糖敏感的人,就会出现显著饥饿,头晕,大汗,面色苍白,甚至晕厥的现象,这在医学上称为“反应性低血糖”。

几年来,网上有关荔枝病报道和科普的楔子几乎全都是这类反应性低血糖的例子,如果是真实的的话。

但是,这种反应性低血糖是身体调控机制控制下的一种生理反应,随着胰岛素分泌的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会刺激肝糖原转化成葡萄糖,以及糖异生新生成葡萄糖来补充血糖,血糖水平会快速恢复,即使不进行任何处理,低血糖症状也会很快消失。

因此,反应性低血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不会造成任何病理危害,更不是什么荔枝病。

当然,对于肝脏损害,或者长期营养不良的人(尤其是幼儿)来说,肝糖原储备不足,血糖的补充主要依赖相对缓慢的糖异生,反应性低血糖的恢复可能要慢一些。

但,仍不会造成任何实质性危害。

吃荔枝后所吸收糖的生理效应与吃白糖完全一致

由于成熟荔枝中所含的能量物质主要是糖类,每100克荔枝含糖量在10~15%之间,其中,葡萄糖:果糖:蔗糖的比例大致在4:4:2。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我们知道,一分子蔗糖是以一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缩合的二聚糖,因此,荔枝中葡萄糖和果糖的比例为1:1,跟大部分水果接近。

荔枝中果糖相对含量比很多常见的水果还要低。

比如,西瓜和苹果中果糖:葡萄糖含量比值就是2:1 。

也就是说,吃荔枝,就其中所含糖分在体内的“作道”,跟吃等量白糖毫无二致。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大量吃荔枝,等同于吃少量白糖(1斤荔枝肉含糖量仅相当于1两到1两半白糖),尽管空腹吃在某些人的确可以诱发反应性低血糖。

但这种低血糖反应属于生理调节范畴内,会在生理调控机制下恢复常态,绝对不会引发导致病理损害的严重持续低血糖。

因此,凡是说荔枝病是由荔枝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导致的任何说法都与实际不符,属于某些人毫无根据的臆测。

如果说吃荔枝能吃出荔枝病,是因为荔枝中的糖。

那么,吃白糖更容易吃出荔枝病;而吃西瓜,苹果,蜂蜜(原浆糖含量高达60%,果糖:葡萄糖比之3:2)则更更容易吃出荔枝病。

因此,中文网上有关荔枝病发病机制的科普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吃西瓜吃出荔枝病的报道

吃西瓜吃出荔枝病绝非空穴来风。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这不,2004年7月,天津一名17岁中学生连日吃西瓜+荔枝吃出的反应性低血糖也被归于“荔枝病”。

荔枝病,我背锅很久了

不仅某些人的反应性低血糖被归罪于荔枝病,夏日与吃荔枝引发甚至无关的状况也被归罪于荔枝病。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比如,2002年安徽的一篇报道中,记者就把(安徽)省立医院儿科肠道门诊的“不少”出现消化道症状患儿的问题统统归罪于荔枝病。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2004年6月底,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中,甚至将广州6成发热病人统统归罪于荔枝病。

难怪荔枝病会如此委屈:我背锅很久了。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近日,在一篇广泛流传、标题为【女子吃了1斤多荔枝后,立马恶心头晕!医生:小心“荔枝病”】的文章,甚至将一名中年女性发生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归罪于荔枝病,仅仅是因为这位女士在发病前吃过荔枝。

胰岛素粉墨登场

2005年后,有关荔枝病的报道减少(营养不良年代结束,真正的荔枝病几乎绝迹),科普反而增多起来。

有关荔枝病发病机制,除了上述不自洽的果糖来不及转化成葡萄糖的说法外,胰岛素粉墨登场,成了几乎所有荔枝病科普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比如,2005年“春雨医生”上的这篇专门的科普文章中,“果糖会刺激胰岛细胞迅速释放大量胰岛素,从而引发低血糖反应”就是荔枝病发病机制的核心内容。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奇怪的是,2005年的科普文章却包含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上有关荔枝病发病机制研究中“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 A(降血糖素 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个物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加剧了空腹期的低血糖”的内容。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有趣的是,作者既然引用了柳叶刀研究文章的观点,对荔枝病研究中里程碑性文献中完全不涉及果糖和胰岛素的基本事实却视若无睹。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素称学术大咖云集的“知乎”网2020年7月一篇有关荔枝病发病机制的高赞回答将果糖来不及转化成葡萄糖和胰岛素专门消耗葡萄糖导致荔枝病低血糖的两种错误集于一身。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文末更是狗尾续狗地造谣称“在两广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荔枝病患者被送到医院,这不是危言耸听”。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更学术的“梅斯”网2018年一篇标题为“荔枝病——你可能不知道的一种疾病”的3000字长文则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地论证了胰岛素在荔枝病发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吃荔枝吃出荔枝病,都是果糖联手胰岛素惹的祸?


揭秘荔枝病:荔枝中大量果糖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简单总结一下20年来国内有关荔枝病发病机制,主要说法有:

1. 荔枝含有大量糖,其中主要是果糖;

2. 荔枝中的果糖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然后,

2.1 有的说,大量果糖积聚在血液中直接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低血糖;

有的认为,果糖需要在肝脏转换成葡萄糖才能被利用,由于大量进食荔枝,肝脏转化能力有限,导致果糖聚集在血液,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低血糖。

2.2 有的则说,大量果糖在肝脏快速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大量释放,导致低血糖。

2.3 又有的说,果糖积聚在血液直接刺激胰岛素大量释放的同时,果糖还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因而导致低血糖。

3 . 荔枝当中含有低糖氨酸A和甲基异丙氨酸两种毒素,可以直接降低血糖,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荔枝病,就是吃荔枝导致的低血糖,发病则“都是荔枝中果糖惹的祸”。

下集预告

以上这些有关荔枝病发病机制的说法有什么毛病吗?

毛病大了去了。

这些说法几乎全部是缺乏证据的臆测。

首先,正常生理调控下体内的胰岛素通常不会造成危害,即使是大量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也很难实现“杀人于无形”。

这就是下一集将要介绍的内容:

揭秘荔枝病:胰岛素可以轻而易举杀人于无形吗?

有趣的是,早在1966年之前,我国医学界就曾经无限接近了荔枝病的真相。

这将是下下一节介绍的内容:

揭秘荔枝病:我国医学界曾经无限接近荔枝病的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低血糖   果糖   荔枝   蔗糖   胰岛素   葡萄糖   白糖   血糖   肝脏   血液   说法   机制   快速   发生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