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死亡焦虑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拽文的说法就是“对自我湮灭(不存在)状态不可避免性的预期”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医学上称为“死亡焦虑”。

也就是白话说得“怕死”。

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怕死的存在,因为人被认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

也正因为人类的这种自我意识,只要存在正常认知的个体,都不同程度存在死亡焦虑反应。

当然,不同人,处在不同时间,不同状况下,死亡焦虑的存在程度不同。

死亡焦虑往往会被与死亡相关的事件或因素触发。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一般而言,健康人死亡焦虑就较低;相反,面临死亡的绝症病人通常具有很高水平的死亡焦虑。

当然,即使是健康人,如果经常面对和处理与死亡相关的事务,也可能会存在较高的死亡焦虑。

比如,殡仪馆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

也就是说,怕死是人之常情,死亡焦虑在人类中普遍存在,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但是,如果每当想到死亡就会导致诸如颤抖、出汗甚至不能从事正常活动,用白话说就是“怕死怕得要死”,就不正常了。

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焦虑症”,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范畴。

为了更好的认识和面对死亡,处置死亡焦虑,我们需要对死亡焦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总体上说,死亡焦虑具备六个方面的特征:

情绪反应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我们知道,对具有现实和潜在危害的恐惧和焦虑是一种适应性保护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远离危险。

对于生命而言,可以产生最大限度恐惧的危险就是死亡,因此,怕死可以说是有自我意识人类的一种本能。

恐惧和焦虑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反应。

死亡焦虑情绪反应在大脑系统的基础包括涉及隐性(无意识)恐惧记忆发展的杏仁核及相关结构;和涉及显性(有意识)恐惧记忆发展的海马和相关大脑皮层区域。

而这两个系统由于大脑更广泛的功能区域存在关联,这也就是无论是现实的死亡威胁,还是与死亡相关的事务都有可能触发死亡焦虑的原因。

认知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死亡焦虑的产生源自人们对生与死的认知,即死亡焦虑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们发现死亡与生命不相兼容,即死亡与生命不能同时存在,对于生命来说,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由于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尤其是文化氛围不同,不同的人都会建立起自己的一个认知体系。

死亡在认知体系中的“定位”不同,所能产生的死亡焦虑也就不同。

如果死亡被整合或成为核心认知体系的一部分,也就说“正确认识了生与死的关系”,死亡可能并不会被视为那么具有威胁性,岁死亡就会具有更高的耐受或可接受性,因而死亡焦虑程度就相应低一些。

比如,信仰宗教的人死亡焦虑往往较少;相信死亡后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的人死亡焦虑程度也会较低。

在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对宗教信仰的忠诚度和生死相关习俗相信度也会影响死亡焦虑水平。

体验

通常,死亡焦虑在很大程度上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否定或压制。

(谈论)死亡禁忌就是有意压制的最好体现。

由于生命只可能有一次,活着的人从来没有体验过死亡。

因此,死亡焦虑并不是意识经验的一部分。

但是,一些人生体验对死亡焦虑可以产生明显甚至巨大影响。

比如,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有尊严的死亡”运动,就对缓解死亡焦虑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尊是一种文化衍生的结构,它高度依赖于社会验证。

对于“有尊严的死亡”的追求,自然可以很大程度上缓冲死亡焦虑。

发展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死亡焦虑的表达因人的身心发育阶段而不同异。

一般认为,人生旅程是一个健康连续过程,不同阶段都具有适合特定年龄的身份危机,这些危机的不断出现和解决反映出一个人的不断成熟。

年龄已被认为是影响死亡焦虑感的重要因素。

比如,研究发现,认同危机增加了大学生的死亡焦虑;到了人生的晚年,追求自我完整或绝望也极大地影响着死亡焦虑。

总体上讲,年轻时死亡焦虑较低,中年人的死亡焦虑程度较高,并在成年后期开始出现下降,到老年期最终趋于稳定。

人们往往认为,随着死亡的临近,老年人“理应”更怕死。事实上,老年人死亡焦虑程度普遍低于中年时期。

社会文化的塑造

既然,如上所述,死亡焦虑的产生源自认知,接受不同的教育,所建立起来的不同知识体系,所生活的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都对死亡焦虑的产生和改变具有巨大影响。

对宗教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有关生与死的形而上学体系。

但凡能得到广泛传播的宗教,总是那些“很好”地“解决”了生与死这一基本问题的体系。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其中,“轮回说”,“复活说”,“天堂说”,不管是否真实,都让人们对死后充满了良好的憧憬,因而极大地降低了岁死亡的恐惧,从而降低了人们死亡焦虑程度。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如果从无神论转而皈依其中的任何一种宗教,都自然会降低死亡焦虑程度。

即使不考虑宗教,世俗文化同样对死亡焦虑具有影响。

比如,一项调查中,与澳大利亚男性相比,日本男性的死亡焦虑程度更高。

动机来源


想到自己终究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心里就会颤抖,正常吗?

死亡焦虑是生物现象动机的重要来源。

研究发现,死亡焦虑的心理防御是激发人类各种行为的动力来源。

死亡的提醒会增加人们对自尊,遵守社会规范等的追求。

通俗一些说就是,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死亡的不可避免,通常会激发人们通过行为改变来追求更完美的人生。

综上所述,对于生命而言,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于存在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死亡焦虑就是必然存在的普遍现象。

但是,如果有人在没有遭遇现实、紧迫的死亡威胁的状况下也会经常想到死亡,并产生心慌、颤抖、出汗等躯体症状,甚至因此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就不再单纯是死亡焦虑反应,而是属于精神障碍性质的“死亡焦虑症”,就不正常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不可避免   怕死   焦虑   认知   恐惧   宗教   情绪   程度   危机   人类   现实   体系   生命   人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