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和“宇宙级”无限扩张

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和“宇宙级”无限扩张

自从具有“自我意识”,把“自我”与外部环境区分开来,人类就启动了与客观环境及其中具体对象无限融合的过程——如墨溶于水,我们融于需求对象。而其中,首要便是满足我们的“依赖”和“独立”需求的具体对象。

对于个人来说,适宜的“生存空间”可分为三类。一是宜居的“生存空间”,其中具体的“需求对象”主要是挡风遮雨的房子,冬天的“火”,夏天的“冰”,以及白天保暖的衣服和晚上安眠的床被。

二是宜活的“生存空间”,主要指我们日常生活的区域,小如村落,大些乡镇,扩至城市、国家,以及我们脚下的“地球村”。其中具体的“需求对象”,凡是让我们附着可靠,令气候宜人、气压稳定的,比如山水、江河、林木、草皮,都是。倘若有人感触不深,把他搁到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吊庄,就体味深切了。

三是宜生的“生存空间”,包括我们目视可及的天空。具体的“需求对象”是白天的太阳、蓝天白云(预示晴朗)、和风、细雨,夜晚的月亮、星星。它们陪伴我们一生,陪伴人类进化到现在。

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和“宇宙级”无限扩张

我们与需求对象相融,以感官为通道,以内、外感觉为契机,以意识为渗透,而至无限。表面上看,是我们的身体、感官、思想与外界交互。实际上,是我们体内的感官细胞、神经细胞感应着组织细胞、脏腑细胞等,以“信息编码”的形式,与需求对象的多重属性进行网络状、立体化、粒子级,瞬息万变的交流互动。

触觉能感应光热粒子的压迫;嗅觉、味觉感应气味中的微观分子;听觉感应声音随空气分子震动传播的声波;视觉感应波粒二象征的光波。它们生成的信息,经神经细胞离子级别的电化学反应传导,汇集大脑,由脑细胞筛选、编码,形成意识、记忆、潜意识。

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和“宇宙级”无限扩张

麻葛衣服、被褥刚贴在身上,垫在身下,皮肤会感觉剌得慌。我们克服它们表面粗糙带给身体的不适,选择利用它们保暖的性能,满足“依赖需求”。没几天适应了,我们就能更多享受它们带给我们的舒适。

可是,粗糙的不适感无法完全消除,总是在我们剧烈活动、翻身时刺挠我们。毕竟,我们皮肤表层的神经细胞非常敏感,稍有压迫,就会发出微小的电流信号,随神经纤维到达大脑——麻葛的纤维再细、再软,也能撩动们皮肤表层的神经细胞。

对于个人来说,受客观条件限制,我们可能常年穿麻葛衣服、用麻葛被褥。但对于人类来说,追求适宜的“生存空间”及其中具体需求对象的“绝对适宜”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人类不断改进麻葛衣服、被褥的生产工艺,让它们更细软。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有人穿用棉布衣服、被褥,有人穿用丝绸做的——如今我们夏天穿凉薄、盖蚕丝,冬天穿保暖、盖羽绒;还追求穿如不穿、棉如无物的舒适境界。

经久穿麻葛衣服、用麻葛被褥,我们对它们的适与不适都会体验得丝丝入扣,这是我们的触觉对它们的表层属性和保暖属性的融合。其它感觉也大体如是。

如果它们搁久了,发散异味,没几天适应了,这是我们的嗅觉与它们的气味属性的融合。走动、翻身,它们簌簌作响,我们又适应了,于是我们的听觉与它们的声源属性相融合。视觉方面,尽管它们颜色不鲜,纹理粗陋,看着看着也就顺眼了。

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和“宇宙级”无限扩张

居住房屋的空间,是我们的感觉与之相融的另一类重要对象。它可以仅能容身,这很容易适应;但是不能太大,因为房间越大,冬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就越困难。

在熟悉的房间住久了,我们一进去就感觉踏实,外面凄风冷雨、天寒地冻都可抛在身后。不过前提是这房间五冬六夏、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温暖舒适,如果它夏天如蒸笼,冬天似冰窖,我们只会迫不及待想逃离它,寻个更好的居处。

电视剧《大秦赋》里的秦王殿,气势雄伟,体量宏大,目测长、宽各一两百米。这么大空间,即使四周都是火墙,冬天靠木薪柴火也烧不暖。秦王不怕呛可以靠个火炉,只是大臣们哪怕穿裘戴貂站在里面,不动如松的也撑不了太久。

相比之下,故宫太和殿长64.24米,宽37米,包含11个房间,最大的房间用煤炭、木炭,烧热夹墙供暖,在天寒地冻里也能温暖如春。所以电视剧《雍正王朝》八王议政那一段,殿堂大小目测更合乎史实。

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和“宇宙级”无限扩张

我们追求居室恒温、恒湿,穿堂风如意,光照明暗随心,而且它们都操控自如。为此,除了阳光、月照,我们对“火”的利用屡经迭代。其它能源一经发现,总是先应用到改善居室的适宜度方面;无数系列居住设施、器物的研发、生产,也围绕它展开,历经亿万年至今。

同时,人类早认识到,适宜的“生存空间”会“温水煮青蛙”,消磨人的意志,涣散人的身体。所以,我们会在居室、室外安置些锻炼身体的器械、器材,专用于满足我们身体的“独立需求”。再加上些满足我们其它需求的饮食、学习、工作、娱乐、休闲的安排,配合群居——它们共同奠定了今天人类居室的格局。

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和“宇宙级”无限扩张

对于宜活的“生存空间”,人类首先选择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的地域。即使小如村落,当地的人们也必然注重植树造林、培植草皮,尽量维持、改善其适宜度。

宜生的“生存空间”中,太阳的冷、暖、凉、热变化,我们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一天内就能感受一遍。风雨或和煦、清凉地宜人,或狂暴、凄冷地压迫神经,我们在一年的少部分时间能感受到。夜晚月、星朗照,或晦暗无明,对应着天气、气温变化,也触动感官,给我们带来相关感受。

所有这些,衣服、被褥、房间,村落的山水、江河、林木、草皮,以及太阳、月星、和风细雨,都貌似我们的需求对象。

它们在我们“现实实践”的眼皮底下,其变化对应我们身体的“感性体验”,其表象收入我们的眼帘,在我们的脑海烙下印象,被我们赋予称谓、概念、定义,并且用符号指代它们,用数字描述它们的运行,规范它们的变化,丰富我们关于它们的“理性意识”。

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和“宇宙级”无限扩张

“生存空间”及具体需求对象的表象总是矛盾百出,主次不明,逻辑失当。比如太阳怎么有时凉,有时热?月、星怎么有时有,有时无?它们怎么白天、黑夜互不相见?——林木有时枯,有时荣?江河有时潮,有时退?它们怎么与月亮圆缺有关联?——空气时燥,时干?麻葛时软,时硬?它们似乎也有关系……

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无限迭加,困扰一代代人。人类之所以对之苦苦求索,首先因为它们与“生存空间”的适宜程度、适宜时长息息相关。而且这些具体对象及其变化,与个人的“感性体验”,既具有相宜的一面,又具有不适的一面。

相对于它们,在个人的“依赖”和“独立”需求辩证互动着满足的过程中,人类不断透过表象把握规律,升华对它们的认识,用于指导“工具”和生产劳动实践,利用、发扬、完善其相宜的一面,限制、规避、改造其令人不适的一面,创造相应物质财富,提升并拓展“生存空间”。

现实中,遇到、思考此类问题,解决并验证了,个人增长了“现实实践经验”。把此类经验总结下来,供他人、后人学习、借鉴,就积累了“唯物教条经验”。如果想不通,验证不了,于是幻想“神灵”让太阳时凉时热,偶尔还突然消失不见,如此积累的是“唯心虚拟经验”——人类的相关精神财富,如今也已蔚为大观。

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和“宇宙级”无限扩张

“依赖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朝着这一方向,与“生存空间”及其中具体的需求对象辩证互动,推动了个人发展和人类持续进化。如果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体现了人类社会进步动力的客观能动性,它则偏向体现了个人和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面。

不过,“依赖需求”的“粒子级”无限满足不是单向直行的推动力,它与“独立需求”的“宇宙级”无限扩张螺旋往复,相辅相成,谁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首先,前述“依赖对象”,相对于我们的“感性体验”,都包含适与不适的两面。我们迎合其适宜,克服其不适,在“依赖”和“独立”需求满足拉锯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才细化了对它们的感受,深化了对它们认识,把握了它们背后的规律,实现了对个类、时宜‘“依赖对象”的超越和扬弃。

其次,人类感觉、意识一开始针对的“依赖对象”和“独立对象”,就既包括用久即损的衣服、被褥,断续即息的炉火,还包括数万光年外的太阳、月、星。这使人类逐步形成了无限轮回的“时空观”,所向往的适宜“生存空间”无止境,还想传承万万年。

再次,对于“依赖需求”的“粒子级”满足,一开始就是人类群体行为。面对大自然神力和人类相互竞争,群体越大,适宜的“生存空间”越稳定。所以由村落至城镇至王国,人类群体只能不断扩张至国家格局,才由一部分人先能持久、全面满足各自“粒子级”的“依赖需求”了。,

如今,人类的视野已经扩及宇宙,还担心地球毁灭。有些人开始构划在月球、火星建设新型适宜的“生存空间”。这一人类“独立需求”的“宇宙级”无限扩张的阈限,未来将抵达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粒子   需求   神经细胞   被褥   村落   保暖   不适   适宜   感应   宇宙   房间   对象   衣服   独立   人类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