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与偶像崇拜

“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与偶像崇拜

“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

“叛逆阶段”的人类,是人类以“工具”为武器,通过生产劳动,向大自然展开全面抗争,并赢得对峙局面的阶段。其在心理方面的标志性变化,就是“自然神”跌落神坛,被“人神”全面取代。

人类的少年阶段,少年的内心世界已经向“经验现实”之外的“虚拟世界”敞开。家长的“上帝”权威,老师的“人神”光辉,开始在他的心目中被类比、甄别,重新价值判断。

这是少年开始以“偶像”为精神支柱,以同伴为现实助力,向家长“上帝”、老师“人神”展开全面抗争的阶段。只是由于少年“百无一用”,没有生计来源,更未掌握代表“生产力”的“工具”,所以主要表现为精神反抗。

如前所述,在“根本动力缺失”、“共同目标缺失”、“劳动实践缺失”的环境里被压制着“啃书本”的少年,一直“应试竞争”而非“协作竞争”的少年,心理层面只有成团的学科知识,“不识愁滋味”的浮躁心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盲目冲动,以及过度倾向“自我”索取,不知付出与回报、利益与权衡的情感、思维惯性。

对于“工具”、劳动对象、大自然以及其他人,他不知道该“敬”什么?该“畏”什么?该“认同”什么?——心理尚未“自立”。现实中围绕“书本学习”、“应试竞争”自上而下施加的重重管制和压力又令他时常难以承受、无所适从。所以,他迫切需要“偶像”的心理加持。

“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与偶像崇拜

谁是“偶像”?“人类的少年”如“少年的人类”,天性崇尚颜值、战力值(如今主要表现在竞技方面)、游戏值(如今主要表现在歌舞、表演方面,内在表现于文艺、文化、艺术创作方面)突出的个人外显优势。

对于“少年的人类”普遍注重的,个人在“劳动实践”和“协作竞争”方面表现的外显优势,以及由此才能切身体味的个人对群体的“贡献值”、“奉献值”的内秀外显优势,“人类的少年”基本无验、无感、无知、无视。

另外,少年择“偶”不可避免受社会风气,以及他相应形成的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当下最普及又实效的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观是以财富为标准衡量一切,就连军事化管理的校园也低不住它对少年脑细胞的渗透。而且,少年通常只关注财富价值的外观,而非其内涵。

于是,少年的“偶像”呼之欲出:影视中、综艺里、媒体报道的,甚至网游世界,都“活”着很多高颜值、高游戏值、高财富值并且能歌善舞、衣冠楚楚的公子、名媛、男神、女神。随便仰慕一位,都完虐少年曾经仰望、依附的家长“上帝”和老师“人神”。

“偶像”与他属于同一群体吗?少年认为是;“偶像”与他持着“共同目标”吗?少年自以为是;“偶像”与他一起“劳动实践”、“协作竞争”吗?少年认为“偶像”最辛苦,“偶像”的对手就是他的敌人,他与“偶像”一直共同战斗;“偶像”与他优势互补、共进互利吗?少年认为“偶像”冲他笑、喊“I Love You”,就是对他最大的激励;他渴望献出全部身心、所有时间、一切拥有,供奉“偶像”……

“偶像”应该感激我们的时代,感念几代“凡人”共同努力,塑造了当下数以亿计“人类的少年”。如此,他们才能轻松拥有亿量“粉丝”,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获得山呼海啸般呼应——“神”的黄昏将过,继之漫长黑夜;“偶像”崛起已成,未来无限光明。

“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与偶像崇拜

“叛逆少年”的偶像崇拜

“崇拜”不是“迷失”。如果说“童年的人类”信奉“自然神”,主要是盲目的心理迷失的话,“少年的人类”信奉“人神”,已经主要是手持“工具”,通过生产劳动与其对峙,形式上顶礼膜拜,心理上对其秉持“敬畏”和“认同”的崇拜了。

个人崇拜“神”或“偶像”,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受挫、遇难、遭罪,心理上无法承受的问题;因此必须得到虚拟的“神”或“偶像”的心理加持。这是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才得以实现的心理体验并惯性思维。

首先是“根本动力”,比如出于生存必须解决的生计问题。对于我们的少年来说,其动力主要来自学习压力和行为管制的束缚。

其次是“崇拜对象”,一类来自于“现实经验”,另一类来自于“虚拟想象或认知”。当下少年的“仰慕对象”,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现实经验的人;二是“教科书”上的人,三是自由媒体上的人。其中现实经验的人最关键,他直接影响少年如何选择“教科书”上、自由媒体上的人做“仰慕对象”。

近水楼台先得月。家长、老师原本就是少年的“上帝”和“人神”。如果家长从军,少年会仰慕伟人;如果家长行医,少年会仰慕药王;如果家经商,少年会仰慕财神……但是,如果家长做不出少年的数学题、老师不知道“小马哥”是谁——诸如此类的小状况陆续发生,家长、老师的“上帝”、“人神”形象随之瓦解,少年自会选择新的“仰慕对象”。

“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与偶像崇拜

再次是“协作竞争”。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不断地向“神”或“偶像”讨教,模仿他的做派,学习他的方法,感受他的恩惠、理解他的价值,体会他的情感……用来解决自己与现实碰撞发生的心理问题,达到“敬畏”并“认同”,他内心的“仰慕”才真正转化为“崇拜”。

这个过程在现实经验中发生,个人就找到了现实的“崇拜对象”。这个过程在虚拟想象与认知中发生,说明个人通过传说、历史、小说、报道等文化出品,已经深刻理解了他的“崇拜对象”,并活学活用了“人神”或“偶像”的经验。

少年倘若出于生计问题,比如关于小手工,他向鲁班讨教;关于小电子,他向汪滔“讨教”;关于小编程,他向扎克伯格“讨教”;关于小火箭,他向马斯克“讨教”;关于小投资,他向巴菲特“讨教”……如此,他或可由“仰慕”达成“崇拜”。

然而,我们的少年不会遇到生计问题。于是,他可能出于兴趣爱好,把仰慕对象的选择投向“战力值”体现的“竞技”方面:他会向梅西“讨教”足球,向科比“讨教”篮球,向邓亚萍“讨教”乒乓球,向博尔特“讨教”百米跑……如果加以流汗受伤的实战经验,深刻理解与体会,他或可由“仰慕”达成“崇拜”。

如果仅是为了逃避学习压力与行为束缚的憋闷,把仰慕对象的选择投向“游戏值”体现的娱乐明星,寻求感官刺激与放松的快乐,他无须“讨教”:只须心心念念“偶像”,每天关注“偶像”的行程、生活起居,为“偶像”的商品买单,攻击“偶像”的对手及其粉丝,与“偶像”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爱、一起伤——这不是“崇拜”,因为里面没有“自我”,缺失“敬畏”与“认同”,因此只是“偶像迷失”。

“叛逆少年”的偶像迷失与偶像崇拜

“叛逆少年”的家长责任

“人类的少年”,正处在反抗“上帝”与“人神”的人生阶段。此时,家长面临的,必然是他与日俱增的叛逆。

如果家长的“外显优势”远不如少年现实经验的其他人,更不如少年在“教科书”和自由媒体上虚拟认知的其他人,还不懂得与少年一起“协作竞争”地实现“共同目标”,反而处处以“上帝”自居,对少年施加“雷霆”管制,遭到的必然是疏远、隔离,或者极尽巧思的对抗以及消极反抗。

反之,家长如果处处宠溺,唯恐“雨露”供奉不周,会令少年失去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机。因为,不愁生计,不与“劳动实践”相磨合,少年就“不识愁滋味”;不参与“协作竞争”,少年就不自知,不体察他人——只一味索取、责难、封赏而不顾及他人感受。

仅靠“教科书”、自由媒体传达的“唯物教条经验”、“唯心虚拟经验”,加上苍白的“实践现实经验”,他可能活得阳光灿烂、聪明善良、活泼可爱,但是经不得外界的刺痛。别说厉声谩语加身,即使“雨露”供奉不及,他都可能以“雷霆”之怒反伤……

人生跌宕起伏、阅历千回百转的人,身心与客观环境千丝万缕、绵绵密密地联结。几处甚至成片丝线纠结、撕扯,兀自波澜不惊。

失去“叛逆阶段”丰富的“实践现实经验”磨砺的人,未来若惯性依旧,他的内心与外界只有数根“金线”相连。无论哪根被蹭,即如过电一样,“锃”的令他全身气血翻涌。这时,或可好言相劝:“噫,‘雨露’不至,何不食肉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叛逆   崇拜   偶像   少年   生计   上帝   家长   对象   现实   人类   阶段   竞争   老师   经验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