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浅析

对理念论的批判

理念是具体事物追求的目标,那么要问比如污秽的东西,是否也趋向于污秽东西的理念呢?趋向于理念是为了追求完美,但是,趋向于污秽东西的理念,应该更加污秽,这就导致矛盾。所有事物都具有理念,那么恶的理念又是什么?如果恶具有理念,而最高理念是善,两者岂不冲突?按柏拉图的说法,如果理念是孤立的,一个具体事物如何分有多个理念?大的东西分有大的理念,比如大树是对大的理念的模仿,那大树到大的理念中间,有一个居间者,这个居间者保证大树和大的理念之间的共同性,这个居间者叫大的植物,如此类推,这个居间者将无法穷尽。再如柏拉图其人,既是对人的理念的分有,也是对动物的理念的分有,使得分有说难以自圆其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足以说明事物如何生成和运动。

巴门尼德篇中,苏格拉底和芝诺有个对话。芝诺主张存在是一,芝诺说,假如世上万事万物是杂多的,那么,万事万物是不是可以归类?比如,动物有动物类,动物又有一个更大的类,归属于生物,接着,生物也有一个更大的类,无限推究必然有一个最大的类,再也没有类比这个最大的类还大了。那么,这个类即存在,也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存在者,那么岂不是说一个事物,它既是一(存在者)又是多(个性表达),这不是自相矛盾?因此,存在是一,杂多是假象。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跟这个论证类似。

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无法定义,只能对它进行归类而不能分类,因此,亚里士多德,先将存在分类,一种叫偶然的属性,一种叫必然的本质。偶然的属性,可有可无的,必然的本质,是事物必须具有的东西叫范畴,亚里士多德分了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其中,实体核心,其它九个范畴,是依附于实体。直觉告诉我们,不论讨论什么,首先得言说它,这个它就是一个实体。这样一来,存在问题就变成了实体是什么的问题。亚里士多德通过一个逻辑式,进行探讨即S是P,这是一个知性思维的式子,这个S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体,即主词。所谓实体,就是不能位于谓词P的位置,不依存于他者,而是独立存在的。可以发现,有一类存在,只能处于主词位置,而不能处于谓词位置。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概念,界定非常清楚,就是个别事物,称之为第一实体。

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二实体,指的是种属概念。在他的逻辑学中,提出了一种定义概念的方法,叫做种加属差。比如上文的人,动物,生物,物质,存在。概念有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包含者为种,被包含者为属。比如,给人下一个定义,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属,动物是种。种和属之间的差异,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即属差。把这个属差加上种,就是这个概念的定义。如何给人下定义。首先看,人的上一级概念是什么,发现人是包含在动物中,接着看,动物和人的区别是什么,发现人能够思考具有理性,因此,人是理性的动物。所谓种属关系,就是把个体的普遍性抽象出来,比如人是动物,符合逻辑,且人和动物都不是个体,现实中找不到动物和人。这种不是实体但类似于实体的概念,称为第二实体。似乎所有概念都可以按此方式下定义,但是存在这个概念,没法这么下定义,存在是一个最终极的概念,没有比它更加抽象的概念。

实体的定义: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如个别的人。逻辑就是对理性的抽象,什么叫不述说一个主体?不能述说,就是不能在句子中做谓语,显然个别的词不能在句中做谓语,但是,或许有杠精可能会说,这个人是苏格拉底,现在苏格拉底不就是谓语吗?但这是一个无意义陈述,不能用一个具体的东西去述说去解释别的东西。什么叫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就是具有独立性。追问存在是什么,无法用别的东西来描述存在,因为它外延无限大。实体的特点:

1、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即这一个

2、实体不同于属性,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

3、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4、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第一实体即个体、第二实体即种属

在柏拉图那里,所谓的实体就是是理念,理念不是个别东西,而是高高在上普遍的东西。实体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属性却有与之对应的相反属性,比如好的反面是坏、白的反面是黑,但实体没有。具体的东西都是实体,不能说张三比李四更加实体。比如苏格拉底的体态外貌,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苏格拉底其人,无论是青年苏格拉底还是老年苏格拉底,变化的仅是围绕实体的各种属性。后来,亚里士多德又提出第二实体,认为种加属差关系也是实体,例如苏格拉底是人,人是动物,现在人也是被述说的东西,此时的人,已不是具体的人,但是,他认为这里的人,也是一种实体。这种第二实体,并不符合实体的第一个特点,因为第二实体可以述说别的东西。

四因说

四因说就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是构成一个事物但本身继续存在的东西。形式因是一个事物之于一个事物的规定性。动力因是变化和停止的来源。目的因是一件事情的原因。亚里士多德以建造一间房子为比喻,巧妙阐述它的四因说。建造房子的砖瓦灰石,就是房子的质料,构造房子的蓝图,就是房子的形式。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形式因才能规定事物的本质,砖瓦灰石,不仅可以用来建造房子,也可以用来建造其它的东西,只有根据房子的形式建造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房子。对于房子而言,动力因是建造房子的工匠,目的因就是为人提供住所。亚里士多德提出,对于人造物而言,可以将这四个因分开处理,但是,对于自然物来说,却无法将四因分开,因为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是合一的。例如橡树的质料,是橡树的种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所以橡树的质料,不是树干被碾压后的那一堆粉末,这蕴含着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论思想,橡树的形式,就是橡树的种子所要长成的那个东西,就是最终的橡树,而橡树就是橡树种子的目的。在他看来形式和质料是万事万物都必须具备的。但是,形式是最根本的东西,因为形式代表个体性,质料代表普遍性。亚里士多德似乎要把徳莫克里特和柏拉图的工作融合起来,质料就是徳莫克里特的原子,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尽管所有的事物具有形式和质料,但是,从整个世界序列来看,低一级的东西构成高一级的东西的质料,高一级的东西构成低一级的东西的形式。例如,泥土是砖头的质料,砖头是泥土的形式,同时,砖头是房子的质料,房子是砖头的形式,房子又是街道的质料,街道又是房子的形式;街道还是城市的质料,城市又是街道的形式……。任何个别事物,放在整个世界序列中,既是质料又是形式,这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论有机论的思想。那么这个序列,是否是无限的呢?所有哲学家都在寻找一个终极东西,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这个序列的最顶端是纯形式,最底端是纯质料。纯形式在这个序列,是万事万物的终极目的,所以纯形式又叫终极目的,并且这个序列内在地蕴含着向上的动力,而纯形式又是最终动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称纯形式为第一推动力,是一种不动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来自于纯形式自身的吸引力,就像今天所理解的进化论。那为什么质料一定要趋向它的形式,为什么一定存在一种向上的吸引力?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无法提供答案了。

认识论

亚里士多德把感觉比作蜡块,认为外部世界在蜡块上划下印记,感觉就发生了,因此,如果剥离开感觉,我们无法认识任何事物。但是,他认为理性思维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感觉犹如一个金属印入蜡块中,只有印记。但是,金属是金是铜是银不可知,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住。暗含着感觉是被动接受事物,理性是主动感知外物。感性是进入理性的一个媒介,只有凭借感性,才能进入理性。理性内涵在灵魂之中,能够认识到普遍概念,感觉只是潜在的认识能力,如果没有刺激,感觉无法发生,感觉通过刺激诱使理性发生,犹如柏拉图所说的通过观察经验事物,能够刺激灵魂回忆起理念。早期哲学家已经意识到,任何认识都不是纯粹经验的,而是有一个先天规定性,只是他们无法说明这个先天规定性是如何产生,于是诉诸于一个本体的灵魂。

谓词表

实体是被述说的,即主语本身是被述说的,所以主语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重要的是后面的谓语,因此,谓语不同,主语就有了不同的定义或性质。亚里士多德对谓词进行了划分,谓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定义类,就是说明主词的种属关系,例如花是植物,主要说明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是非定义类,主要说明主词的性质,例如花是红的,主要说明什么样的问题。他又进一步根据表述的内容,将谓词分为五类:种,属差,定义,属性,偶性。这就是谓词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柏拉图   谓词   目的   质料   橡树   实体   理性   事物   理念   形式   房子   动物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