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浅析

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

从文艺复兴开始,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纷纷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但是有关道德、政治、历史、心理等等精神科学,却仍然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余料拼凑而成。在狄尔泰看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得宠,人们日益倾向于把精神科学纳入自然科学的冰冷的概念规范中。当时的实证主义思潮,把自然科学强调到了不应有的高度,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以工具理性产生的物质效益为根据,成了流行的意识形态。相对于可以验证和产生实效的自然科学来说,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使得生命的真实内容被排除在绝对精神的逻辑之外,只能是信口雌黄的玄学。狄尔泰的生命概念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在,相当于旧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生命就是人类生活世界中具体化客体化的精神生活,就是社会中由各种各样的关系交织起来的一切人类生活,所以精神科学不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做真空试验。

阐释学

康德说,人作为先验的主体,是置身于自然之外的,先验的时空范畴将自然纳入其中。我们作为历史的主体,已经置身于历史之中,不可能跳到历史之外,去寻找一套先验的范畴把历史套住,那么,我们能够认识历史吗?狄尔泰提出了他的理解历史的方法,即阐释学。阐释学最初用来解释古代的典籍,解释方法在于,语言语法的疏通还有义理的阐释。施莱尔马赫把阐释学引入了哲学,主要就是设身处地去思考作者的思想,所谓理解,就相当于重新体验作者所处的时空背景。历史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人的思维方法和生活取向是不一样的,但是施莱尔马赫却认为,人类具有普遍的意识结构,所以能够理解和体认各自的理念和情感。狄尔泰认为,认识历史不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把历史当作一个外在于我们的对象去认识,而是理解历史。

理解在于注释者和作者都处于普遍的人性基础之上,这种普遍的人性使得能够互相理解。注释者设身处地处于某一个历史背景之下,按照那个时代的背景去体验那个时代人的心境,就有可能加强某一个心理过程,从而在自身之中引起一种对陌生生命的模仿。在狄尔泰看来,自然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东西,根本没有内在性可言,因此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自然,只能对它作些说明,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把握自然的本质,这实际上继承了康德的观点,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德国古典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一个对象如果能被认识,那么这对象一定是认识主体本身创造的。狄尔泰说,在人成为历史的观察者以前,人本身就处于历史进程之中,因而不可能在历史之外找到一个出发点据以认识历史。理解不是在生命之外来理解生命的表达,而就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但是近代科学的基本信念却是,任何知识都必须是有根据有前提的,我们只能用这个根据或前提去说明对象,而不能用被说明的对象去解释和证明这个前提或根据,否则就是循环论证。但是,对待历史的认识,我们却不可避免地要陷入这种循环,我们据以认识历史的前提或根据,必须通过历史来说明。狄尔泰说,要认识历史就必须抛弃自然科学所特有的那种必须寻找一个起点的主客思维模式,也就是钻进历史这个大圈之内来认识历史。这种循环在黑格尔的逻辑中早就得到发挥,黑格尔说,他的逻辑终点即起点,前进即倒退,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如果跳出这个圆圈,站在历史对象以外去寻找什么根据和前提,恰恰破坏了对象的内在结构,使本来明白的东西反而不明白了。

生活体验与生活表达

狄尔泰指出,对同一对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验方式,一种是对外部事物的“感官经验”,也就是自然科学的经验方式;一种是“生活体验”,也就是精神科学的经验方式。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经验活动,但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感觉到接受到某个事物,这是外部经验,外部事物成为我们意识中的表象;另一方面,在接受的过程中对这个对象还有一种态度如欣赏、厌恶、恐惧等等,这些态度都是我们亲身经历到的,内在体会到的,这就是狄尔泰的“生活体验”。在外部经验中,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处于一个主客对立的二元关系中,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二者是一种外在关系,主体接受到的是他之外的一个对象一个物,必须去除人的目的、意义、价值等特点。

但是生活体验却不同,生活体验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原初关系,是一个主客未分的状态。体验到的乃是体验者对于对象的一种态度,体验者所体验到的,不是我们之外的纯粹对象,不是主客关系中的任何一项,而是对象与我们的关系本身。这就意味着在生活体验中,主体与客体并不象外部经验中那样两相分离,而是不可分离地联结在一起。在体验中我并不是一种超然物外面对客体的纯粹主体,同样对象也不是一个毫不相干的纯粹客体,狄尔泰把这种关系叫做生活关系。这种生活关系使人与外物、他人、世界不仅仅是一种彼此外在的因果关系,而是把一切都包括在自身之内的内在关系,人总是注意并感受这种关系。

“生活体验”这个概念是狄尔泰区别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要依据。人之为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不仅有外部经验而且有生活体验,人不仅能感知外部世界而且能体验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可以思想、评价、实现目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是以主客二元分立为特征,把握的是主体之外的对象或客体,但是精神科学的对象却是一种直接的主客相联的关系,自然科学的方法处理精神科学的对象,必然把主客合一的直接关系割裂为主客分离的二元关系。

那么以这种生活体验为对象的精神科学,能否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从而成为与自然科学相匹敌的科学呢?狄尔泰曾一度诉诸他的描述心理学,后来胡塞尔证实我们只可以把握心理意指的东西,由此,狄尔泰认识到,生活体验必须固定化从而成为人人可接触可理解的才可以客观地把握。生活的客观性,就是原先是主观的体验,把它固定化在一个物理的表达式上。当我们感官注视到一个表达式时,我们达到这个表达式所意谓所指称的东西,这个被意谓被指称的东西,是我们感官所不能达到的。在狄尔泰那里,精神科学由研究生活体验进一步具体化为研究生活的客观化形式。人只有通过理解的迂回之路,才能达到自我认识,只有通过他人才能认识自己,要认识他人必须通过他人与自己的接触。社会交往是通过表达实现的,表达使人成为历史的人。

世界观学说

面对纷繁多变的历史和世界,人需要一个理解世界的稳定的框架,来把握生命的多样性,世界观作为基本的信念系统,包含我们潜意识的态度和种种深层的预设,这些态度和预设支配着我们的经验取向。狄尔泰区分了三种世界观类型:自然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自然唯物主义认定,物理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精神现象只是派生的和从属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类型高于现实,应然高于本然,在哲学中表现为先验主义和意志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特殊的东西只是这个囊括一切的整体的各种功能,部分只有对整体而言才有意义。所有世界观都只能从各自的侧面,反映出历史过程中展现出无限多样性的生命的某种价值取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黑格尔   康德   客体   自然科学   主客   主体   对象   自然   精神   生命   关系   经验   科学   历史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