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隍庙前的缝补摊

这针线活,在许多地方几近销声匿迹。但大约四五十年前,还算是一种传统时尚呢!母亲自婚后,除了上班,家中那些洗、折、缝、补、修、改等活儿,几乎由她包揽代劳。小时候毛纺织品匮乏且昂贵,每逢假日或空暇时间,她就抽空给家人打毛衣,织线裤。那年小姨结婚,母亲还动手描花绣红,自制了一对枕套,送给小姨。

现在时代不同了,针线活儿几乎没有几个人问津。有一次我在网上买了一件衣服,买大了,为了改小还跑遍了大半个城区,才在老城隍庙前找到一位专营缝补的女工。那老榕树下,摆一台脚踏缝纫机;一个小木箱,存放缝补所用材料以及简易修机工具;一个大布袋储放顾客物件。这就是女工全部的“家当”。

因立等可取,身旁站了好几茬客。这女工大约四十岁,短发,身着暗红色外套,讲带外地口音的普通话。她手脚麻利,做工精细,神态自若,待人和气,因为忙,脸额上沁出点滴汗珠。

老城隍庙前的缝补摊

出于好奇,有人问她的身世。

她是浙江杭州一带人,男人去杭州当兵,两人在杭州相识相爱,恋人复退,她随夫嫁来本市,家住郊外,已生育一女上学,为帮贴农家开支,她利用农闲日子,干这缝补女工……她身后那辆旧自行车和竹笠,便是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寒暑不误的上下班雨阳具。除了修改不合身的衣裤,还定制与缝补蚊帐,更换袋包和衣裤拉链,制作简单内衣裤等。总之,包括那些裁缝店不肯接收的微难与廉价的针线活儿,她都干。

这城隍庙一带,是老人活动中心与休闲集散地,客常经之地。只有这一辈老人,还维系这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观念,才格外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衣物。

老城隍庙前的缝补摊

去年,我又陪母亲去缝补摊更换衣裤拉链,母亲遇上一位多年不见,回乡探母的老同学。他已是有身份的人士,居然也来这缝补摊,不有失体面,贻笑大方?上世纪70年代末,母亲的这位老同学举家迁香港定居,几经风雨,已有数百万元家资,在家乡也购置多处别墅店面。可他手里确实拿一件已穿旧的棉布衬衣,找女工加宽拼大。他见母亲诧异,也就实话真讲:“这面料还挺好的,只是小了点,改一改穿,比新买的更合身······嘿,我这人有点老脑筋旧感情,特别偏爱那些家传经世的东西,比如家具呀,衣物呀,我从来不肯丢。”

他仿佛忽想起什么,就预付了5元工钱,同我们话别,又匆匆走了······这女工证实,他曾拿来10多件衣裤,都是这样由小改大的。

母亲说,她的这位老同学在学生时代,对穿戴就不太讲究;后来大学毕业,当上技术员,还是如此。当初家境贫寒,而且社会倡导“艰苦朴素”,自然屡见不鲜,没想到,闯过大世面,又腰缠百万贯,已摔打滚爬大半辈子,还舍不得享点清福,潇洒一阵?

也许,只有身经磨难,营家创业的那辈人,才会真正懂得这“缝缝补补”的意义:不仅生活中离不开“修修复复”,道德上也需要“修修复复”,心灵上更需要“修修复复”;不仅每个人总要“缝缝补补”,家庭中也需要“缝缝补补”,社会上更离不开“缝缝补补”!

儿子今年上幼儿园了,幼儿园里,“针线活”成了幼儿的一种课外手工。看来,有些似乎“过时”的东西并不能丢弃。

老城隍庙前的缝补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城隍庙   竹笠   立等可取   空暇   裁缝店   针线活   针线   合身   活儿   女工   衣物   拉链   幼儿   母亲   同学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