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街路口的残疾补鞋匠

那条偏街路口,有一位年约5旬的补鞋匠。也许是因为他残疾,或者是因为他的补鞋摊离我家比较近,引起了我妈的留意,特地把一些旧鞋与破包带去修补。最近我妈要出门旅游,怕在外走路会多一些,便赶紧将一双鞋拎到补鞋匠那去加个后掌。

补鞋匠待客和气,要价便宜,每次大小修,仅五元至二十元不等。他的右手手指全断了,只剩下巴掌,如勺如拍,辅助左撇子,穿针扎线,掌刀使机,修补拆换,干净利落,缜密牢固,手艺不俗。

这贵州汉子,红脸壮膀,低头佝偻着腰,那硬茧鼓鼓、伤疤累累的双手,给人的直觉,似乎是工厂下岗老哥或离乡打工老弟。他租借身后那幢套房的底层楼梯角,安上简易门扇,当工具材料间,仅一米见方的空地。早出晚归,顶暑冒寒,风雨无阻,只有年终回乡走亲探母才算年假。就连疫情严重的2020年,他也是在摊位上度过了一个个白天。

他的摊位低调得让人难以察觉。低调是件好事,这使得他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六年前被城管撵走的经历。但低调也是件坏事,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顾客上门。

中午时分,补鞋匠的妻子拿出两个饭盒,把一个饭盒递给补鞋匠在饭盒里放几个小时后,变冷的饭菜结块发硬,越发难以下咽。饭菜也不过是些土豆或白菜,丢点酱油撒点盐,油星极少。

补鞋匠的妻子经常陪在他身边。他的妻子贤俏勤快,平常就在丈夫身旁摆一架缝纫机,做一些女活针车工,比如给衣裤换拉链、口袋,以及其他裁缝师傅不肯接手的缝缝补补廉价活,也预约做家务钟点工和佣人保姆之类。她曾服侍一位子女在外、卧病在床的老太,数月半载,直至善终,待人同情体贴,善良能干,颇得主人信赖,近邻称道。有时候她“下工”后,还会逗留垃圾集散处翻翻捡捡,干捡破烂的“副业”。

这些低贱的杂活,对来自那些贫困地区的工族来说,并不丢人现眼,难以抬头。他们的老家是贵州山沟,在乡亲家人的心目中,凡去沿海开放地区打工的人,就像沿海人出国当劳工,或移民定居一般,似乎身价倍增,让人刮目相看。

据说,他们每次回乡,总要给老母亲多带点礼物,多留一笔零用钱养老金·····

其实,这些负担,对这个打工族家庭是超负荷的,但扶贫济困,孝敬亲友,乃中华道德伦理。说起这些“家常”,他们坦荡豁达,无怨无悔。

然而,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妇,也有忧患,也有“心病”,他们那位已届婚龄的独子,尚未成家。虽然这个小伙子也学点手艺,在新区租房修车,每年可赚数万元左右。无奈喜欢在外面玩、打麻将,因赌博欠下了十多万的外债,回到家开口第一句话便是要钱。起初补鞋匠和妻子忙着干活,没有太多时间和儿子沟通,直到债主打电话给他们,他们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有一晚,补鞋匠的儿子直接领着债主上门,跟对方说,家里就这么多东西,看哪样值钱,就搬走吧。对方领着人把缝纫机、冰箱之类的大型家具全搬走了,温存甚少的房子,越发显得空荡。

以前,我总以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有富豪才会出“败家子”?然而,天下的“饭碗”一样大,命运与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是残疾人及其子女,也不例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街路   鞋匠   债主   贵州   饭盒   在外   缝纫机   回乡   摊位   手艺   饭菜   残疾   沿海   低调   子女   妻子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