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纪要」恒瑞医药未来的估值要看管线

「调研纪要」恒瑞医药未来的估值要看管线

恒瑞医药近期股价有点萎靡不振,投资者都很担心。从恒瑞医药的交流纪要中,我们也看到了公司的焦虑和内部的改革动作。过去恒瑞在创新药方面确实做了很多,但未免有一些投机的做法。在最近的电话会议上,管理层强调,公司正在从研发角度将靶点前移,提高创新,做出差异。

我们认为,公司积累深厚,现金流充沛,相信随着未来更多前沿的新药进入临床、创新药利润的逐步释放、营收占比提高,公司营收和估值倍数一定会得到提升。

一、核心观点:

A、创新方面:

1、AR抑制剂SHR3680关键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是公司国际化的敲门砖,将服务全世界前列腺癌患者,且真正大市场在海外,(前列腺癌是海外)男性中死亡第二的瘤种,在中国是第五。

SHR3680的意义在于帮助恒瑞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也打开了泌尿科的市场。

2、公司从研发角度做了靶点前移,创新度提高,现有产品做出差异化没有差异化的产品该停就停。

3、恒瑞医药做的临床比较大胆,比较领先,不是me-too。做药需要趁着还没有同靶点药物上市抓紧时间做,公司要提升研发效率。

4、药监局推出肿瘤药临床标准提升的政策,对恒瑞临床没有大影响,对小公司有影响。

5、美国预计年底有50-100人才团队,主要是研发团队。海外至今一个III期已经完成了,另一个III期需要患者入组,另外和FDA沟通的和PD-1相关IIII期注册性临床也要做,还有很多I期项目。

全球开展III期临床中除了肿瘤之外还有JAK1分子(蛋白酪氨酸激酶),海外同类选择和非选择性JAKJAK1抑制剂对特应性皮炎效果很好。

6、在竞争最强的还是肿瘤领域,恒瑞需要做一点不一样的,在比如NASH、抗病毒靶点(布局)都是非常前沿,都是(目前)没有成药的靶点;举个例子,一个镇痛靶点钠离子通道v1.8,全世界除了我们就是Vertex(在做)。

7、很多时候是与大家沟通不够或者没有看懂公司在做什么;公司做得很多靶点全球都没有人在做,还有很多没有披露的靶点,慢慢地才能将这些做出来。

B、BD方面:

8、恒瑞医药的BD主要任务还是引进和许可产品,为公司产生更多价值。BD方向一个是找晚期产品(III期或已上市产品),利用恒瑞销售能力获取盈利,直接贡献收入利润;第二是找技术性特别强的公司、有可能是first-in-class的产品。对外授权合作一要看价格,另一方面要看合作伙伴能力,不是为了卖而卖,对恒瑞而言实现真正价值应该在II或III期才能卖。

C、管理层的期待:

9、在特殊时期是关注管线还是盈利?长期投资者大部分人还是将研发放在第一位的,这体现了长期投资者对恒瑞的支持。未来还是要按照研发管线对恒瑞进行重新估值。

【参会嘉宾】张连山博士,恒瑞医药董事、副总经理、全球研发总裁;陈东 博士,恒瑞医药BD负责人;田飞 恒瑞医药证券事务代表

二、管理层阐述:

张连山 博士: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新药一直在和注册机构打交道,不管是获批还是关键临床管线result出来时。这是我们过去十几年创新的收获期,在这关键时刻还是要夯实创新基础,根据今天新形势做创新度更高的东西。团队不做me-too怎么能做出me-better 和best-in-class。过去我们就是从me-too开始做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的每个产品我们都在临床上看到了差异化。

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靶点前移的工作,同时把已经上市/即将上市的药的关键临床、适应症做出来,这样今后几年受仿制药集采影响更小。大家比较关心上周公开的AR抑制剂SHR3680关键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现在数据看来可能会是best-in-class的品种,下一步是和中美的Agency打交道,在最短时间推进中美进度,服务全世界前列腺癌患者。在中国过去前列腺癌不是大瘤种,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方式变化,前列腺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一年也达到了十几万人。前列腺癌真正大市场在海外,(前列腺癌是海外)男性中死亡第二的瘤种,在中国是第五。

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将所有在后期研发的产品推向市场,前期进入I期的产品考虑怎么把创新度提升将资源进行整合,因为项目太多,资金资源和人才有限,怎么提高研发效率很重要。

今后两三年随着新产品准入市场,我们的管线和盈利会有所提升,希望能真正看到创新药给恒瑞带来回报。整体运营已经调整过了,从研发角度做了靶点前移,创新度提高,现有产品做出差异化没有差异化的产品该停就停。

陈东 博士:

目前BD团队大概20人,5-6人负责收集信息,关注排名前三四十的大药企每季度新开的临床、新引进的产品、新公开专利,从动向中学习MNCs关注什么、看好什么,以得到BD的灵感。剩下的人在高通量筛选和评估买卖产品的机会,每天都会评估新的公司,每周会把相当数量的筛选后的机会汇报给研发领导。此外已签的协议也会在这边管理,与签协议之前的工作量相比,签协议之后的工作量占大头,例如与璎黎药业的合作,签完之后双方立马投入到YY-20394的NDA递标工作之中,我们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助力,璎黎四月底递交NDA,五月份受到了正式受理。

张连山 博士:

恒瑞BD一直很活跃,承担两个工作,好产品引入补充现有管线(互补)以及把自身好的产品许可给潜在合作伙伴。将来在国际化方面,通过新来的(美国)CEO应该做得更好,我们还有很多产品应该通过BD部门寻找合作伙伴。BD主要任务还是引进和许可产品,为公司产生更多价值。BD方向一个是找晚期产品(III期或已上市产品),利用恒瑞销售能力获取盈利,直接贡献收入利润;第二是找技术性特别强的公司、有可能是first-in-class的产品,但也不止我们一家在看。我们过去如果真的愿意不惜代价做deal)(交易)是可以做成很多deal的,但问题是我们内部的项目也很多。今后恒瑞的思路非常清晰,即谁比我做得快,做得好,我们都愿意和谁合作,共同将产品推向市场增加它的价值;而过去是我手上有什么做什么,不太愿意合作。思路上的变化大家应该已经看到了。

三、关键问答

Q:恒瑞之前落地的BD项目是关于眼科等非肿瘤的项目。公司在肿瘤这块确实很强,一些前沿靶点公司已经布局在临床早期。如果有竞争对手比公司做得更快公司也会予以考虑,是否意味着内部会舍弃一些进展缓慢的项目,这方面如何取舍?

A:这个是没办法的,一个产品提前一年或者提前几年上市的商业化价值是不一样的,如果内部做得不好或者太慢会将项目去除掉,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Q:SHR3680达到有效终点,国内也已经有几个AR抑制剂上市了,怎么看未来市场格局?另外,这个药做的是国际多中心临床,除了中国也有东欧的数据,怎么看这个产品的国际化申报?倾向于与海外公司合作还是采取将它作为自己“走出去”策略的标杆?

A:国内其他竞争对手也在做,不管是氘代还是全新分子,恩杂鲁胺第二代AR抑制剂。我们做的时候也在关注恩杂鲁胺有哪些缺陷,(恩杂鲁胺本身不错)还是不太好找,主要问题是神经系统毒性(癫痫,标签发生率0.9%),能不能减少入脑的问题,我们现在大概做了超过800人的二三期,至少600人暴露,还没看到一例有癫痫。阿比特龙实际上已经是仿制药了,有效性比AR抑制剂差一点,希望大家能关注到我们做的临床比较大胆,不是从CSPC(雄敏感性前列腺癌)开始,而是直接从HSPC(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开始,和ADT(雄激素剥夺治疗)联用。基本上拿更靠前的患者,恩杂鲁胺的适应症已经获批了,26年专利到期,中国的仿制药过几年就要上市了,我们还有几年时间。国内主要竞争对手是开拓,做COVID-19和生发药物,公司不认为是大问题。

我们18年6月开始HSPC(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欧洲去年八月入组,中国去年一月份入组结束,临床开发计划做得很好,虽然时间长一点,做CSPC时间更短。事实上FDA同意这个临床方案,因为中美用药在标准治疗方案( SOC)上不一样:美国已经有恩杂鲁胺,不用比卡鲁胺;中国和欧洲在这种情况下是用比卡鲁胺的,所以还是有机会窗口的。FDA同意数据做出来之后进一步沟通,(这个研究)加上澳洲不到100个人的高加索人种暴露,至少可以尝试和FDA谈,增加可以和No budget公司如EQRx可以谈的可能性,毕竟有这么多外国受试者。可以看到阿帕鲁胺、拜耳的达洛鲁胺也都上了,患者人群在西方还是很大,机会不仅限于此,如果阿比特龙有复发的病人,用AR抑制剂还是有效。我们这个药降低了brain penetration,另外起效快、药效强,我认为是很好的机会,在男性前列腺癌开了好头。过去前列腺癌的化疗是多西他赛,但是过去(恒瑞)多西他赛在前列腺癌没收入,因为这些肿瘤患者在泌尿科而不是肿瘤科,(SHR3680)让我们在泌尿科的相关产品有新的机会,至少知道在什么地方开始。

Q:药监局推出肿瘤药临床标准提升的政策,我认为政策利好做得快的,以及虽然慢一点、但不惧于和前面的药物做对比的真正好药,你认为政策对恒瑞的影响?

A:SHR3680是很典型的例子,要和SOC比较。实质上对我们没有影响,我们和FDA以及CDE沟通的三期方案都是标准的,在晚期是best supportive care,在前线毫无疑问是SOC,至少对我们临床没有大影响。对小公司有影响。

但对很多小公司,像PD-1小公司有影响,除非找到一个niche indication(利基信号),现有的PD-1抗体(在这个适应症中)还没有被批准,那可以找现有SOC做。

如果是要做NSCLC(非小细胞肺癌),不是和K药比就是卡瑞利珠单抗对比,或者跟百济信达比,否则没办法入组,伦理上也过不去。

所以做药需要趁着还没有同靶点药物上市抓紧时间做,和CDE沟通是它答应下的注册方案肯定是会批准的。

Q:BD方面license-out对外(授权合作)除了SHR3680之外还有哪些看重的,值得我们关注的产品?

A:license-out第一是要找合适的伙伴,很多东西可以卖,但要看价格多少,价格不合适也不会卖。恒瑞USA商业化团队也在做;比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做HCC临床,明年初也要进行NDA或者BLA申请,不能等合作伙伴帮我做。另一方面要看合作伙伴能力,能否把我们的产品在成熟市场做好。比如白介素17抗体,现在中国在III期,海外II期已经做完了。如果临床数据好,做到两个III期,resource requirement很大,需要很多钱来做,这时候就需要合作伙伴和我一起做,但是我们是为了做更多数据,并不是为了卖而卖,是为了将来的价值。我们现在也有很多request,我们BD团队也很active,但是这也要看双方的意愿,看缘分。

Q:舒泰神昨天公告重症新冠获批临床,公司是否考虑布局新冠的特效药?

A:我们有一个合资子公司专注于病毒领域,新冠病毒将来可能是一个治疗领域,慢慢会流感化。我认为一方面疫苗可以预防,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也在不断努力过程中。我既然做抗癌抗病毒,新冠也是其中一个病毒,我们到时候会向大家披露更多数据。

Q:全球开展III期临床中除了肿瘤之外还有JAK1分子(蛋白酪氨酸激酶),海外同类选择和非选择性JAK。最近FDA对安全性数据的审查导致审评出现拖延,关于JAK1分子出海策略,包括前面上市分子。FDA监管态度是否改变我们的策略,会更快还是更谨慎?

A:首先是JAK1抑制剂,特别是选择性JAK1抑制剂对特应性皮炎效果很好。(皮肤病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安全性,因为是系统治疗,皮肤病不像RA(类风湿性关节炎)和UC(溃疡性结肠炎),这两个适应症(更为严重)对安全性的要求可能相对低一些。我们属于两条腿走路,同时做皮肤制剂——对轻症外用即可,对于重症或者不方便外用的情况下进行系统治疗,这时候就要和IL-12(白细胞介素比较,这是相对成熟市场,而且安全性已经被验证,我们也在做IL-12抗体,系统性给药和皮肤给药都要做。JAK同时也在做斑秃的适应症,可能FDA (在该适应症)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后期可能会把UC做出来,部分数据真正说明对肠部的修复作用好,这还是不错的。

Q:除了皮肤科、类风关以外,消化道(适应症)也在海外在布局的吗?

A:海外II期完成了,数据上效果上相当的情况下,安全性谁更好,安全性不能只靠几个人说话,需要大量患者人群才能拿到数据,不然不完整。

Q:很多biotech都还处于亏损状态,没有现金流和负担,但对恒瑞来说既要考核盈利又要考核管线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公平,需要兼顾管线和盈利,我们和投资者沟通交流也在强调在特殊时期要关注管线。恒瑞内部是怎样考虑的,对于整个战略的考核由利润考核向管线、milestone以及BD倾斜?

A:高级投资者可能既要管线又要盈利,恒瑞在财务上很保守,当销售受影响时,还有足够资金做研发,这是从公司角度考核自己,我要怎么提高效率,怎么把优秀的员工留在公司,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孙董重新上任之后会做一些调整,哪些地方可以提升我们的效率,有效降低研发成本情况下才能保证利润率的提升,究竟做到什么程度主要还是要把销售做好。

(邹)对长期投资者而言对于研发投入加大,在特殊时期是关注管线还是盈利,大部分人还是将研发放在第一位的,也体现了长期投资者对恒瑞的支持。

Q:过去几年国内很多biotech公司的处于临床I期有优势的新品种给海外合作,恒瑞早期管线有无内部看好能够国际化的靶点?高端研发人才方面,如何看待抢人的问题?

A:比较前沿靶点,I期很多,比如Factor XI(抗凝血)。目前大家看得最多、竞争最强的还是肿瘤领域,恒瑞需要做一点不一样的,在比如NASH、抗病毒靶点(布局)都是非常前沿,都是(目前)没有成药的靶点;大家可能比较关心肿瘤靶点。举个例子,一个镇痛靶点钠离子通道v1.8,全世界除了我们就是Vertex(在做)。

很多时候是与大家沟通不够或者没有看懂我们在做什么。

在成熟领域我们肯定要做强、做大,而在前沿领域做得更好的话才说明我们真正的能力。成熟靶点的理念是做得更好才会继续往下推——如果在临床前都没有达到我们期望值的话就没必要继续了。我们做的很多靶点全球都没有人在做,还有很多没有披露的靶点,慢慢地才能将这些做出来,不指望很早的项目就license-out,只有把一个全新的药物做到后期价值才能更大,前期卖的话小公司可以做,对恒瑞而言实现真正价值应该在II或III期才能卖——公司有现金,不是那么缺钱。

关于人才问题,我们不会像biotech那么aggressive、有钱,但可以提供平台,(可以支持人才)在公司与在行业产生的影响力。我们也不会亏待高层次人才,我们内部还有期权激励,长期看还是要以平台吸引更多人。恒瑞是以整个完整系统和别人竞争,我还是愿意接受更多合作的人,从长远角度他也会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

Q:HSPC如果已经看到BIC可能性,海外争取市场采用合作方还是自己借这个机会去美国做?欧洲入组占比?目前主要还是亚洲人种的结果,是否需要在美国重新开展三期临床进行注册?

A:AR抑制剂III期的高加索人种占比超过10%。如果真正想在美国注册,以恩杂鲁胺为例,可以看到其实大部分都是白人,还要求包括黑人与拉丁裔,需要有一个比较均匀的占比。对于AR这样比较成熟靶点——就像FDA对待PD-1,信达和礼来同样可以拿中国数据去美国注册——公司近期和FDA 也在沟通,如果是全新靶点,这种(直接申报的)可能性很小,但在大家公认的(AR在)HSPC、CSPC成功的可能性会很大。当然FDA可能会需要更多安全性或者PK数据,这需要与FDA沟通,但如果FDA要求重新做III期可能不太愿意做(可以做更好的适应症)。但是认证角度来讲,这么大人群的试验将来对我们在非成熟市场也会有帮助,包括一带一路国家。首先是得有好结果,有差异化,才有信心和各国的Agency沟通。

商业化策略上我们是开放心态,在有这么多高加索人种暴露的情况下,我们更有底气去吸引EQRx等公司(EQRx是一家生物医药研发商,专注于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品或抗体类药物的开发,重点将放在癌症,免疫炎症性疾病,以及非罕见遗传病),如果他们有兴趣的话。因为他们只靠一两个产品也不好和商保公司去谈判,如果有一系列产品也有利于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很多药都有拜耳、默沙东这些大公司在背后推,PD-1有默克、BMS,赛诺菲的PD-1都卖不出来,AR竞争对手更多了,这个市场不是那么容易的。

Q:过去三年18A和科创板的biotech基本上从中国管线转为中美双报管线,恒瑞更早布局,在美国研发体系是否会加大投入,进一步调整组合架构,做更多能够在FDA和EMA上市的药?

A:这个投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我们美国和欧洲的团队,项目很多。团队不是一天能建起来,预计年底到50-100人才能做更多的事情。目前还是要抓重要的事情,至今一个III期已经完成了,另一个III期需要患者入组,另外和FDA沟通的和PD-1相关IIII期注册性临床也要做。我们还有很多I期项目,能有合作机会的就进行合作,能自己消化的自己做,这个投入不可避免。恒瑞的两个策略,创新和国际化,现有销售受政策影响也不会放慢国际化进程,必须要制定方针去做。小的biotech中美双报没有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策略想法,有的是名义上中美双报,但有些真正做还是在中国,有数据之后才出去做。有没有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用外包公司,那烧钱也很厉害,例如海外临床比较厉害的百济神州真正临床研发花费大部分在海外。

Q:年底恒瑞欧美团队50-100人的职能分配?

A:主要是研发团队,除了medical还有operation team、注册团队。

(海外恒瑞)复制国内成功经验。恒瑞做事快就是因为团队是内部构成,除了CRA外包(临床监察员CRA)一部分,肿瘤最好是内部,非肿瘤,长效胰岛素目前完全外包做得也很快,竞争比较强的领域临床需要自己盯operation team需要很强大。另一方面商业化团队很重要,商业化团队得有产品才能做。商业化可以有内部的团队自成系统,也可以外包,都可以。

Q:如何看待信达和亚盛的deal,和小的 biotech公司合作时希望能拿到中国所有权益;未来会不会采取共同开发的方式,与小公司展开更多更广的合作。公司在血液瘤领域进行了布局,包括BTK和PI3K δ,信达和亚盛的这次合作也相当于在 CD47领域推进合作,销售团队上没有更多经验,未来会怎样布局规划?

A:一般不评论别人的deal。我们看东西的原则,知识产权是否solid,效果如何,以及是否与管线互补。我们和璎黎的deal,包括未来可能的deal,主要是考虑怎么把肿瘤领域做好,只要有互补的产品我们都会有兴趣,我们已经有BTK、PI3K等,双抗将来也会补充管线。

(BTK伊布替尼:2018全球总计销售额为80.85亿美元;PI3K:抗肿瘤作用的药物.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为一种由调节亚单位p85或p101和催化亚单位p110组成的脂激酶。)

四、日本过去30年复盘启示

在近期复盘邻国日本30年来的经历时,我们看到,在老龄化的压力下,受医保控费影响,仿制药药企的规模增长有限,但创新药公司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扩大外延并购在研管线,实现了盈利空间和资产回报率的提升,创新药资产回报率整体高于仿制药,并且引领医药指数获得了更高的超额受益。

日本19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实行一致性评价,为降价奠定基础,1980-90年日本药品累计降幅超过60%;随着政府费用管控的加强,1992年后医保开支逐年下降。老龄化下社会整体医疗费用长期增长,但受医保控费影响1990年后日本整体的用药规模增长有限,但这并非意味着医药行业的没落,相反,在过去的30年间,日本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得到改善,创新药公司间接受益。截至2020Q1,日本前四家制药企业武田、第一三共、安斯泰来和中外制药的权重即占到日本东京交易所医药指数的49%,前9家大中型医药公司市值权重之和占比达到87%。其中,武田、中外、第一三共制药也是日本东京交易所市值排名前二十的公司。而在医保政策改革的背景下,1980-90年代大型公司多数增加了对研发的投入,日本本土新药占比提升。2000年后,医保降费幅度趋缓,医药指数相对东证交易所指数超额收益显现。

「调研纪要」恒瑞医药未来的估值要看管线

创新药公司通过高研发投入和高盈利空间驱动资产回报率提升,创新药资产回报率整体高于仿制药。原研药企业整体毛利率远高于仿制药企业,在营收端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原研药企业通过提升企业整体毛利率驱动上市公司资产回报率提升。

「调研纪要」恒瑞医药未来的估值要看管线

90年代开始至今,武田药品、安斯泰来、第一三共、中外制药等创新药企的研发投入远远高于仿制药沢井制药、日医工。

同期,因新药收入规模体量较大,创新药公司往往更有能力开展并购,2000年后武田、安斯泰来等公司都进行了大量并购,扩大在研管线。原研药龙头企业的先发优势是相对稳固的。

当然,创新药企在金融危机后增长也主要来自公司利润的增长,特别是海外收入的增长,但海外市场的拓展首先还是在于创新药企的技术领先。

因此我们认为,恒瑞医药积累深厚,现金流充沛,未来可以通过深化内部研发和外延并购,获得更多增长机遇。相信随着未来更多前沿的新药进入临床、创新药利润的逐步释放、营收占比提高,公司营收和估值倍数一定会得到提升。

特别提醒:本文为投资逻辑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调研纪要」恒瑞医药未来的估值要看管线

投资理财##巴菲特##股票##财经头条#

「调研纪要」恒瑞医药未来的估值要看管线

巴菲特读书会

价值投资理念、知识经验学习与交流平台,投资风险教育平台。

发现价值,践行价值。书会长期开展独立投研活动,定期发布原创研究报告,组织线下分享活动。

“行稳致远”,秉持“专业、谨慎、诚信”的精神,努力与会员和客户共同实现长期价值稳步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管线   中美   抑制剂   适应症   纪要   日本   中国   肿瘤   前列腺癌   团队   海外   价值   未来   医药   更多   数据   时尚   产品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