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原小米生态链设计总监王阳:我喜欢什么样的留学生

做好设计不容易,因为用户的视觉感知有很多无法量化的标准。不同企业的设计团队,外面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但走近之后才发现,他们的气质并不一样,从微软到雅虎,从腾讯到小米,我的亲身感受是大家的设计体系七分相通,三分不同。


相通之处是因为设计师这类群体,都有更感性思考的因素——能够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更重要的。这种设计过程中的愉悦是他们所追求的,也是我所认为的证明“设计比较成功”的因素之一。


三分不同,是因为不同企业的设计团队设计出来的作品必须要具有所属品牌的气质,尤其从市场与用户的层面来说,这稍许“独特的气质”往往是最能让用户“感动”,能让用户进入“非理性选择”的状态,这其实就是真正成功的商业设计了。


今天受康石石邀请,来分享一些自己在设计行业这些年来的经验与感受,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专访原小米生态链设计总监--王阳:我喜欢什么样的留学生


01、大厂对设计师的要求是什么?


大致可以分为横向、纵向两个维度。


横向很好理解,就是全面、综合,要求设计师“十项全能”——你需要是一个很好的交互设计师,同时也是很好的视觉设计师,在平媒设计能力之外,有足够的三维设计能力,亦或者对视频流媒体又驾驭娴熟,这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考验,但是随着面对用户界面的不断迭代,我们与用户的沟通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在大厂中“单凭一己之力”或者“仅凭单项技能”的设计师,“存活”下来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这也大厂会偏好综合型设计师的原因。


当然学无止境,为了弥补设计师个人能力上的短板,我鼓励设计师勇于跨界、敢于出圈。跨界和出圈是一种健康的设计心态,是不受设计能力局限的,这不仅仅会解决你设计岗位上的专业技能问题,更是你所在在设计团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体现。


现如今较成熟的设计团队,在对设计师全面能力的考量前提下,对设计岗位又有着明确的界定和划分,诸如交互设计师、GUI设计师、视觉设计师、运营设计师、品牌设计师、包装设计师等等,如果是端游或者手游公司,甚至会细分到场景设计师、角色设计师、道具设计师、动效设计师等等。


大厂设计岗位的要求既注重“触类旁通”,也注重“守正出奇”,当每一个岗位对设计师的专项能力有极高和极广要求的时候,你在工作时所面对的局面,就是要求你去突破自己业务能力的极限,突破自己业务沟通的壁垒。


比如下面这张表格,就是我在小米有品规划的设计分工与协作,设计师各司其责,也注重公共设计的协作。设计师和更多的人去打交道,能产生更高的沟通效率,融会贯通地做出更完善的东西。


专访原小米生态链设计总监--王阳:我喜欢什么样的留学生


比如小米有品的电商设计师,每一款小米众筹产品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在整个过程中设计师除了不断地在视觉表现上精益求精,也在不断地和小米生态链企业产品不断交流这款产品结构、材质、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对智能硬件有所了解,在这两个月的设计过程中,沟通效率和沟通友好度就比较高,当然最终的效果自然也就非常理想。


专访原小米生态链设计总监--王阳:我喜欢什么样的留学生


我知道很多年轻的设计师都会去“闭关”,争分夺秒地参加一些数艺进阶培训和课程,我也很感动大家积极地从技法方面去开拓自己的眼界。不过,很多设计院校开设的AI/PS/AE/PR/SKETCH/AXURE/C4D/等课程只是打开设计师的认知之门,这些技能是特别需要我们结合真实的项目不断去强化的。


设计师千万不要觉得这些技能我了解了就能应对相关的设计需求,更不要觉得我独爱visual design而interaction design和我毫不相干。很多设计高手,都是对软件界面有着优于常人、甚至异于常人的认知的,他们善于不断钻研甚至举一反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埋头苦学、闭门造车,你从专业横向去学习的过程,本身其实也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我也相信从别的设计领域中学到的东西,对自己的专业领域都会有反哺作用。


而后,在横向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设计的纵向发展。


以我的设计经历来看,那些很优秀的设计师不仅仅是解决视觉的表象,而是立足设计的深层次去思考问题。优秀的设计师或者设计团队,对自己的专域跟垂域,要求是更精细和更深入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行业中很多的设计团队一个设计任务的完成周期是1~3周,但是在小米,很多设计的周期会拉长到1~3个月,回望在腾讯,手Q或者手游的小小功能点,也都会有专项团队去持续迭代。所以,我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是在高效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具备持续探索和钻研的精神。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设计师诉苦,说自己的设计作品找不到突破和提高的方向了,其实很多设计师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也会感到迷茫。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缺乏深度认知的意识和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设计师,给他1个月时间跟3个月工期做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那就说明这2个月他本应用来反复锤炼自己整个设计的时间,被浪费掉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国内设计师的收入分布图表,再结合自身情况去调整自己的定位,相信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专访原小米生态链设计总监--王阳:我喜欢什么样的留学生


有句古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觉得设计师要学会与时间做朋友,并且在这个琢磨的过程中是始终在提高的。我很高兴听到一个设计师告诉我这个事情我很快就能搞定,我其实更期待设计师告诉我,给我更多的时间他会把这个作品持续地打磨好。我们在小米经常说“专注、极致、口碑、快”,其实也是同样的设计道理。



02、喜欢怎样的留学生?


和以上提到的两点有所关,我将之总结为“全面且专业”,我非常愿意和“全面且专业”的留学生们合作。我准备了一个设计协作图表,给大家看一下国内的电商设计团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专访原小米生态链设计总监--王阳:我喜欢什么样的留学生


当然受国学氛围的熏陶,我们可以在这前面加一个“更”字。我会期待他们基于在海外留学的感受,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国内设计圈接触不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是细腻有效的设计技巧或习惯,这些真实的东西,都能对团队起到一个很好的调和效果。


结合我在微软工作的经验来说,在国外有很多四、五十岁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他们对自己专业的投入和热爱很让我感动。而国内这个年龄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往往会受外力影响选择转行,这是深受到中外文化差异影响的。


最近有一则新闻:HashiCorp创始人Mitchell Hashimoto卸任价值342亿元公司的CEO、CTO职位,只为快乐的写代码。我相信在国内慢慢的也会出现像宫崎骏一样“一生热爱”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我觉得留学生们可以带回来一些感染国内设计团队的别样的专注和热爱,或者担当中西方文化调和的角色,让我们开拓更扁平、多元、高效的设计视野。


当然,如果留学生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国人回来,那我直接招聘外籍设计师就可以了;如果留学生留学归来和以前的自己毫无不同,那我直接招国内的设计师也就可以了。所以选择出国,又愿意选择归国的留学生,他的优势就在于中外文化设计圈层的一个融合转化——能够把学到的东西消化吸收,又能找到适用于国内设计团队的新方法。


留学生可以帮我们省下这个漫长的融合转化的过程,对国内设计团队来说就是很有价值的财富,这也是我一直刻意强调设计团队国际化的原因——我们引入了美、英、澳、韩、日等国家的外籍设计师或留学生,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设计可以亲近和影响更多人。


甚至我们团队有一名来自印度的体验设计师,他连中文都不会说,每次开会都要拍照再用识图软件去翻译,可我们也依然很愿意去放慢我们项目的节奏去等一等他,因为他融入我们设计的这种心态很让人感动,这也就说到了我所看重的另外一点,就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有认同感,对我们服务的品牌有亲近感的外籍设计师或留学生,会让我们的设计过程变得更好,而好的设计过程往往决定着设计的结果。



03、设计师希望遇见怎样的伙伴?


首先,是寻找能够克服设计的孤独感的设计师。在小米IoT和小米有品,我们经历了从0到1的这个艰难的过程,我在组建设计团队的时候,除了考虑设计师的专业能力,还会首先考虑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位设计师能否克服设计的孤独感。在创业团队中设计的孤独感是很可怕的,一个设计师要在没有支持、没有宽容、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能克服孤独感的设计师,往往更容易克服压力取得成功。


其次,是寻找能够与你起化学反应的设计师。设计团队往往是企业中跨部门、跨业务交流最多的,设计师面对产品团队、面对研发团队、面对运营团队、面对品牌市场团队的时候,只有和这些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诉求的伙伴们充分的互动,才能达成我们的设计目标和业务目标,而这个能否起化学反应,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是寻找能够把设计作为一种服务的设计师。我强调服务的心态,不是不尊重创意的价值或者不尊重设计师,而是希望大家讲设计师和艺术家区别对待,在互联网企业,我们要意识到“好的设计本身就是为好的产品和品牌服务的”。设计与业务相伴相生,达成既定的团队目标才意味着好的设计结果。


在2014年,我主持设计腾讯微视,当时我们在交互、视觉、体验方面都是业内领先的,但是当时国内短视频大环境还不成熟,这个项目被快手、抖音后来居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设计本身是需要依托的,我期待每个设计师都能心有所属,再有所设计作为,只有这样,大家在设计这条路上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全球从事设计行业的大约9000万人,中国设计师最多,大约1700万,设计师要服务的领域很多,如何能让我们的设计脱颖而出?这是每个设计师都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或者是每个设计师这一生都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设计师运用设计去解决各行各业问题的能力之外,
我建议大家从此时此刻,开始有意识地构建“属于设计师自己的表述语言”,我们刚才聊了很多设计相关的话题,都是希望每个设计师都能成长成“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也很期待康石石的设计师大家庭,能做出“数一数二”的好设计。


最后,再次感谢康石石,期待和大家再见。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作品集&保研相关问题,欢迎私信问问康石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小米   留学生   腾讯   横向   认知   专访   总监   设计师   生态   团队   视觉   期待   过程   能力   东西   业务   喜欢   国内   时尚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