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文/林艾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就是察右前旗成立之初,我们家便从集宁搬迁到了土贵乌拉镇。当时土镇只有一台小型发电机,每晚供电两个小时。在我的想象中电影就像街头的“西洋景”一样,木箱前边有几个孔,人们坐在木凳上往里边瞧,孩子们称呼其为“王八里边瞧”。演“西洋景”的艺人手脚齐上阵,一边敲锣打鼓,一边说唱,一边拉绳索翻阅木箱里边的画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吕布战三英》、《牛郎织女天仙配》都是经常上演的剧目,这些玩意在我眼里非常神奇。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我没上小学以前,我姐说她们学校包场看外国影片《巴格达窃贼》,宝葫芦钻出巨人等神话故事,我听得特别着迷,便说你们学校再包电影我也要去。我姐说你个屁小孩起什么哄,等你上学就有机会看电影了。当时的电影院还在离旗政府所在地三四里的官村天主教堂,我们小孩一般不敢到老远的地方去。过了几天我姐又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王晓棠一个人扮演姐妹两个人,站在一块儿还拉手,真不知道是怎么拍成的。我听了以后对电影的愿望更加强烈,如果能看场电影该有多好。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还没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正儿八经地看了一场电影。当时察右前旗云母矿礼堂演电影,我们一群小孩在礼堂门口转悠,寻找机会混进去。还是我们人委大院的李波大爷给我买了张电影票,我第一次走进了电影院。当时上演的影片是《白毛女》,喜儿被恶霸地主黄世仁霸占,又遭强暴逃进了深山老林,头发都白了。尤其是当喜儿盼爹爹回家欢欢喜喜包饺子过年,杨白劳被地主逼债身亡,悲喜交加的情节反差极大,让人情不自禁地落泪。后来我喜欢上了文学,读名著或者看电影总琢磨,大师们有意安排这样的矛盾冲突,用以加深人物命运的主题。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后来又看了田华主演的《党的女儿》,白色恐怖下的白区,田玉梅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继续为山里的红军筹集粮菜。整部影片氛围紧张,观众们都不敢大声出气,与银幕上的人物命运同呼吸。《党的女儿》是根据王志愿的“党费”短篇小说改编的,编导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摄的酣畅淋漓。这又使我知道了文学的再创作,好影片都是以小说做脚本,通过画面与更多的观众见面。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记忆最深的是1964年拍摄的影片《烈火中永生》,许云峰、江姐等一大批地下工作者被关进了渣滓洞,他们经历了侩子手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尤其是在牢笼里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更是兴奋不已,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活着出去,但还是为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而欢心鼓舞。这部电影对我们启蒙教育很大,我要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会像江姐那样“地下组织我知道,这是党的秘密,就是不告诉你们!”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扮演江姐的于蓝九十九岁前不久离世,她那种视死如归的镜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头。后来得知著名演员王心刚在《烈火中永生》中扮演了刘思杨,因为他的这条线属于富家子弟参加革命,后来把这些镜头全部剪掉了。那个年代的革命者容不得半点儿女情长,就像王心刚和祝希娟主演的《红色娘子军》,也把两个革命者懵懂的爱情情节剪掉了,即便这样人物还是有血有肉。正是由于这样的革命人物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抗美援朝、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战役、中越自卫反击战等多少好儿女,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我读小学四年级“文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人委机关礼堂除了开会还有电影院的作用,我们有了近距离观看影片的机会。当时大部分影片仅供批判上演,像《武训传》、《舞台姐妹》、《逆风千里》、《早春二月》、《洪湖赤卫队》等影片,我觉得挺好的,怎么也和问题影片联系不到一块儿。看着高兴的剧情开怀大笑,伤心处忍不住地落泪。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最神秘的是在察右前旗云母矿礼堂仅供内部参考批判的日本影片《三本五十六》,礼堂入口处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真可谓戒备森严。再难也难不住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们,我们悄然爬上的礼堂旁边的伙房,坐在天窗口一直看到结束。影片中有日本飞行员驾驶战机撞击美军舰的镜头,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那个年代时髦露天电影,人委门前的篮球场、云母矿驻军、火车站前广场经常上演《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三部曲。许多经典台词孩子们都已耳熟能详,一开口就是“割个牛鸡鸡,杀了杀了的,花姑娘大大的有……”经常放映熟悉的影片,便失去了新鲜感,还没等电影结束孩子们就往场地里扬土,大人骂,孩子哭。那个年代如果不干些坏事,就像对不起那两个窝窝头似的,熟人找上门来少不了挨爹妈的揍。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后来“八个样板戏”盛行了几年,电影院经常放映这些影片。样板戏的编剧和演员集国内精华,经过多年的修改加工无论剧情还是唱腔十分经典。像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李玉和的扮演者钱浩亮、李铁梅的扮演者刘长瑜、李奶奶的扮演者高玉倩,唱念做打,如珠拨玉。使这个剧情比较简单,人物不多的戏剧,在八个样板戏中独占鳌头。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引进了不少国外影片,像《追捕》、《大篷车》、《尼罗河上的惨案》、《阿瓦特保卫沙拉热窝》等影片,让我们见证了外国影片的大制作和快节奏,也使“文革”期间的政治说教片黯然失色。在此期间国产影片也上一个层次,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天云上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影片的女主角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尤其是《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牺牲以后,妻子和母亲为他还债,羸弱单薄的背影使人潸然泪下。谢晋把勤劳善良的中国妇女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相比较我不太喜欢张艺谋的影片,像《红高粱》的故事情节不太感人,姜文等男角色粗鲁龌蹉,只是一望无际摇曳的红高粱比较唯美。张艺谋的作品讲究色彩,可能符合外国人的胃口,获得了什么柏林金熊大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粘了张艺谋的光,要不像陈忠实、路遥等作家比他厉害多了。张艺谋还捧红了巩俐、章子怡、周冬雨等一大批女星。不过我还是比较看重巩俐,她在《活着》《霸王别姬》中人物塑造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也不能丢》比较接地气,但题材似乎太小,不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年代跨跃大,剧情跌宕起伏,张国荣、巩俐、葛优、张丰毅等每个演员都贴近人物,获得国际电影大奖理所当然。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张艺谋最好的一部影片应该是拿到戛纳金奖的《活着》,这部影片没有在国内公演。我在网上看过该片,葛优扮演的小人物就像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他那种无奈和悲戚感染着每一名观众,个人的渺小与生俱来,在特定的环境中抗争,使人倍感无奈和同情。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我还比较喜欢冯小刚的作品,像《天下无贼》、《唐山大地震》、《集结号》、《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每一部都催人泪下。我还比较关注名家们的作品,手机《今日头条》栏目介绍的优秀影片,我几乎都不会错过,像《南方车站的聚会》、《同桌的你》都是新生一代导演的作品,他们不再简单地讲爱情故事,而是把校园凌霸内幕层层剥离,这样老道的手法真让人叫绝。我觉得张艺谋和陈凯歌已经落后于新生代,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外景大制作,演员还聘请了国际男影星,目标冲击奥斯卡大奖,最后以反映平淡收场。张艺谋的《影》虽然邓超联手孙俪,但远离现实的题材,还是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像《港囧》、《泰囧》等一系列嘻嘻哈哈的影片,笑过以后,一点儿内涵都没有,我同样不太喜欢。经不起推敲的还有抗日“神剧”,日本鬼子就像“稻草人”,想怎么整戳就整,还用八年漫长的抗战吗?再加上演员们白净的脸膛,干净的军装,简直把战争的残酷当成了儿戏。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战争片还是前苏联的影片有内涵,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等影片百看不厌。我家的电视采用“移动”或者“电信”的信号,打开电影栏目上百部影片可供选择,影片又不插广告。好片子一个月三十元,真是物美价廉。这也是相互竞争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很少再看烦人的“广告”内容了。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前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群没有上过战场的女兵,在强敌面前表现的懦弱,符合其的内在身份。谁也不是从娘胎一掉出来就会成为英雄,无限拔高人物显得虚假。一个个维纳斯样子的少女死于德寇的枪口,让人倍感战争的残酷。《斯大林格勒战役》外景城中残垣断壁,坦克就像“绞肉机”一样在城中横冲直闯,就像战斗惨烈的现场录制。男女主人翁战火纷飞中的爱情,以人性化地渲染了活生生的人,而不像机器人,只有为革命献身才是唯一。

我与电影的不解情结

外国好影片还有《音乐之声》,在家庭女教师的调教下,七八个孩子学有所长。影片不但风光美,歌声也犹如天籁,再加上演员优秀,真是一种视觉大餐。好了,今天到此为止吧。

(部分照片网上下载,如有不当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斯大林   西洋景   前旗   样板戏   电影   云母   扮演者   日本   礼堂   电影院   情结   不解   观众   演员   年代   影片   人物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