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古城在是在1997年底"申遗"成功的。从《实录平遥"申遗"》一书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部分为"一城二寺"。从申办的过程中看,"二寺"的戏份显然要更足一些。

"城"是平遥古城。而两寺分别是:有"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美誉的双林寺;另一,是有国内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的镇国寺万佛殿。

而就游览体验这个单一维度考量,我以为,到了平遥,去双林寺看看才是首选。因为,古城到处都是。大致是在2010年前后,国内兴起一股"运动式"复建古城热,以至于市市有古城,县县有古镇,镇镇有古街,如此一来,当然难免落得"千城一面",这股热潮近年来已开始减退。形成这样现象的底层逻辑很简单,就是将文化资源变现,成为一地的文化资产进行开发利用。

双林寺在平遥县城外7公里多的桥头镇上,正是这区区7公里的距离,使得双林寺无法成为平遥古城的一部分,成为文化资源直接变现的一块"鸡肋",因此,它依旧是一笔真正的文化遗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在双林寺内,保存着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姑姑之碑",从仅存可辨认的几字得知,此寺"重修寺于武平二年"。武平是南北朝时北齐后主高纬的年号(571年),但其最早始建何时?就不得而知了。

双林寺内现存宋元至清朝,历代的大小彩塑2000余尊,造像精美,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瑰宝。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由于可考据资料少,就给我们猜测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首先就宋代"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等遗迹,可以猜测有相当长时间,这里是住有尼姑的。其次,是双林寺奇怪的建筑环境,是建在一个环形垒墙之内,原先很有可能是个堡子。

存在寺内"贞义祠"旁,有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立的《贞义碑记》,碑文清晰。此碑文开头便说:"我平五区,桥头冀壁七堡之间,有双林寺者,古刹也。其殿宇宏壮,工程浩大……立此碑的人是当地士绅,叫刘镕,刻于碑上有两个身份,其一是光绪时是一县知事;另一是县财政局局长。

而碑文中的"冀壁七堡"现无文献说明沿革,但大致可以设想出:双林寺是建在冀壁堡的附近,或是建在原冀壁堡的墟址之上。由于匪患或兵患,寺院自建台堡,无稽可考,但寺院在闹市区、人口密集处建立,通过赎买荒废宅地,甚至是赎买前朝府衙的例证倒很多。

例如: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真坛净社·相国寺》记载:开封大相国寺是唐代中期僧人慧云,在歙州(今皖南)司马郑景宅地上重建的,赎买的过程记述详细。这个说法,也有多个其他文献为佐证。

时间是线性的,很容易被打断,把与之相关的事件变成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在我看来,寺院是时间的容器。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寺院,总是能让往昔重现。

小学时,老师常说,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那时,我深信不疑,时光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

现在,年纪一天天长了,走的路越来越多,看到的旧物也越来越多。突然发现,时间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它就在那里,等着你把它找回来。

寺院是时间的容器,总能让往昔重现。只要能够沉下心来,思索旧物上那些残与缺,浓与淡,深与浅,人与事,兴与衰,情与怨……

双林寺有点象被遗忘的"旧物",安静的待在热闹杂沓的古城身旁,依旧是一笔文化遗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平遥双林寺,好在还是文化遗产而非文化资产

2019080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平遥   平遥县   皖南   文化遗产   彩塑   文化   旧物   碑文   寺院   宋代   桥头   姑姑   往昔   古城   资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