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而且这套延续百年的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成功实践。


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


  在建党百年之际,本报特邀中共中央党校、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代表,深入探索和思考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背后的思想密码。这对于我们学深悟透做实新思想,实现理论强党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百年新征程,理论再创造。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要从理论创新、价值建构、凝聚共识等方面发力,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我们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价值起点,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书写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推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用新的话语体系解释新的实践。


  我们要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观察、分析这个时代存在的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的“价值观问题”;要正视、批判西方价值观对我国民众的冲击与误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强化其价值建构的功能,面向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发挥其价值感召力作用,要通过理论研究、价值宣传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诸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全体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我们要始终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迫议题,充分发挥其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通过学理阐释、价值建构、大众宣传,巩固好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通过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导,建构起社会共识,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要通过正面宣传,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推动改革发展、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

坚定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动实践的过程,以实践诠释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实干品质和大众特点。总结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历史,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局面的过程,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真诚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自第二国际始,关于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便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困扰。只有中国共产党最终创造性地解决了这种困扰,并因此正确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把科学社会主义带到了21世纪。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基本于党的历史经验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通过对历史的“批判的总结”,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发展新民主主义论;20世纪40年代,不断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我们的作风成为一项制度,不仅使理论创新成为高度的自觉,而且容错和纠错都有了机制上的保障。经过百年探索,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到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等,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确保自身真诚地信仰和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从而为创造性地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难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理论创新成果。


  实干和管用的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之“矢”来射中我国革命和建设之“的”,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中心问题。反对嘴上的、公式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的伟大斗争中来探索政治策略、军事策略、经济策略,以及文化策略,始终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显著特征。借用马克思本人的话表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实践的共产主义者”。从解决“站起来”难题的毛泽东思想,到解决“富起来”难题的邓小平理想,再到解决“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管用的马克思主义。


  大众和民主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很早就强调,“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这不仅在理论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的关系,而且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品质,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飞跃,都是“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长江学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蕴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秘钥,对其予以全面、深刻、细致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种责任与担当理应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科学总结和理性思考,而非追踪热点的应景之作,应当启益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现实发展,启益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局。为此,需要以强烈的理论意识、坚定的实践立场和高度的历史自觉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中的正反面经验。


  以强烈的理论意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自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质,其构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发展的理论动力。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应以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点,将这一进程同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的理论特质予以内在关联,澄明中国共产党何以关注到并提炼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又是如何一以贯之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动力。


  以坚定的实践立场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实践是认识世界、理论建构等思维活动发生的基础,中国社会实践问题的亟待破解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和发展的实践动力。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应以新时代的实践为基点,将这一进程同中国现代化历程予以本质关联,阐明中国共产党何以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是如何历时性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了实践创新。


  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历史自觉意味着运用历史思维、把握历史规律、辨析历史方位、判断历史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的素养,意味着善于把握政治大局的能力,意味着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应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社会和人类历史进步为自觉,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在对百年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启航。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出发


  历史最终是在思想之中沉淀下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首先是党的理论创新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是因为,思想史最直接地回答“为什么、何以为”的问题,最深刻地揭示行动的意义与价值。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动员人民、组织人民,何以能够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何以能够把社会主义千秋伟业推向前进,这其中的密码就镌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画卷之中。


  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用发展的实践孕育理论的发展。回望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推进,都是因为我们党把时代问题扛在肩上,把人民立场立在脚下,把科学真理握在手中,把国情分析用在田间,把科学道路推向未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事业发展的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成功经验是百年大党的宝贵财富。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光明前景和风险挑战,我们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出发。首先,理论创新还需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要回答的是一个时代而不是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需要理论体系再精进、再定型,为跨越三十年的大时代提供更为有力的指导。其次,理论武装还需再深入。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同步推进,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点。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阐释工作,与时俱进地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更加有力有效地推进理论大众化。


  此外,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将更为彰显。如果说20世纪更多解决的是中国问题,那么21世纪的重要理论任务就是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更多的中国理论与中国思想,世界视野与人类情怀必将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中国化的鲜明特征。(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点击“了解更多”获取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   新篇章   大众   创造性   中国   学院院长   自觉   意义   理论   思想   政治   价值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