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两大奇迹”,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和理论创新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研究党的经济发展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进的历程,寻找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可归结为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的成功,即中国共产党在践行自身使命驱动下的“以发展为根本要务”的战略实施,14个连续不断的“五年计划”的有效执行,以市场与政府、国有经济和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其他经济成分的两对“双轮驱动”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不断学习、自我革新的独特实践与经验。


走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判断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因


  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共产党只善于打仗,对管理经济一窍不通”的言论一度盛行。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以国家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一五”计划也胜利完成。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基于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1956年和1957年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好的年份之一。党的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表述在党的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真正开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以及“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式,包括利用多种所有制、利用市场经济、利用要素报酬等,创造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相比发展是硬道理,作为第一要务的发展有特别的要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定不移,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史的视角来看,党的几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准确判断一脉相承地秉持“聚焦经济发展”的理念,因而,70多年来我党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成功的经济发展之路。


  连续不断的14个“五年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翻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没有第二个国家在70多年里有连续不断的围绕推进经济发展的14个”五年计划”。中国的成功赢在这样一个发展经济的战略与战术的有效结合:五年一次的党的代表大会和政府的五年计划相辅相成,前者是战略,后者是围绕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在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党带领全体人民围绕主要矛盾,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步一个脚印,用14个“五年计划”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1951年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会议决定学习苏联的经验,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关于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讲得清楚:“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业已开始。这一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为了加速国家建设,除应动员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人力和财力以赴外,必须加强国家建设的计划工作,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全面提前超额完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135个项目已经施工建设,有68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计划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0—1985年的“六五”计划是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制定的,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六五”计划的具体要求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


  2016—2020年的“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是中国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十三五”规划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重大风险挑战,我国顺利地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既定目标,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6.7%的年均增速,第一次超过10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在总结前一个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国内外具体情况,科学地综合研判全球未来一定时期的环境,科学制定并有效地举全国之力贯彻执行。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把党的意志、使命、宗旨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1762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中国   经济发展   苏联   主要矛盾   连续不断   总书记   经济建设   矛盾   特色   战略   我国   计划   科学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