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继勋:为了每个穷人的一顶斗笠

  “我长大后,一定要为天下没有斗笠的穷人每人买上一顶斗笠”的誓言,是天意的造赐?


旷继勋:为了每个穷人的一顶斗笠


  不,这是民国时期阶层界限里官绅、地主与平民在社会活动中的光影留给社会大众的觉悟唤醒与良知呐喊。


  是随意的说一说?不是。


  因他为此誓言在共和国的史册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不平凡的伏笔,在军史上经典战例中展现出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在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政治路线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句为了多数人利益而渴望平等、寻求博爱与追求和平的誓言,成就了旷继勋的军旅生涯念想。他把此誓言上升到了爱党爱国的抱负里,他又把誓言的践行付诸于全国解放事业的军营中。


  旷继勋1897年6月16日出生于贵州省思南县安化街的一个清贫家庭,旷继勋姐弟七人,排行第三。一家九口全靠父亲旷广甫赶乡场行医卖药维持家计,因为家境贫寒,旷继勋少年时只读了两年的私馆便为父亲偝药背蔸往返于每5天赶邵家桥、孙家坝、赵家坝和思南4个场行医卖药,晚间在父亲的辅导下坚持自学。


  他从小懂事听话,爱运动,喜弹跳,熟拳棍,善骑马,可以脱疆离鞍任马驰骋。闲暇他与少年朋友们游玩时,常被拥为首领。


  在家里,他为日夜操劳的父亲装烟袋点烟,给父母添饭,照顾弟妹玩耍等,居住区域里的人都称赞说他“品行好”。在邻舍,他不欺弱小,不畏强暴。从小饱受清贫之苦的旷继勋养成了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好品质。


  1905年盛夏,思南场天的一个下午突然下起滂沱大雨。8岁的旷继勋站在门口屋檐下,望着街上赶场的乡民急匆匆行走的样子,对母亲说:“我长大后,一定要为天下没有斗笠的穷人每人买上一顶斗笠。”


  旁边人听到这句话,纷纷议论:“这娃今后一定有出息!”


  1912年,15岁的旷继勋进入县城安化小学学习。在浓厚的新思想氛围里,萌生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开始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的问题。


  “社会为什么这样不平等?”


  “人为什么会有贵贱尊卑之分?”


  1916年农历4月,19岁的旷继勋参加了贵州省思南人罗炳坤、苏少波所招的义勇军,坐上木船,离开了思南。进入四川参加反对清政府的保路军,投身民主革命。由于他机智勇敢,连立战功,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从普通士兵升任排长、连长直至旅长。这期间,也是旷继勋接受马列主义熏陶的重要时期。1923年为抗击吴佩孚侵川和四川“讨贼之役”,旷继勋的部队划归于川军刘伯承麾下。在刘伯承的指引下,他对马列主义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而开启了他追求进步的历程。


  1926年底,旷继勋由秦青川、王文鼎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是蓬溪起义的总指挥,不仅参与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红色政权,还先后参与组建了三支主力红军,他还是湘鄂西、鄂豫皖和川陕三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点击“了解更多”获取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斗笠   思南   安化   穷人   思南县   官绅   鄂豫皖   贵州省   博爱   马列主义   清贫   平等   誓言   父亲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