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中国政治学的知识资源

政治学作为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其发展创新与特定的政治实践紧密关联。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逻辑的把握,是理解中国的关键,也是建设中国政治学的前提,需要对其思想来源和学理资源作进一步的必要的调适,从而为中国政治学的自主性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调适中国政治学的知识资源


  中国政治学的三个思想来源


  中国政治学是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向东亚扩张导致中国知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之一。就其国家学说的知识结构而言,它主要有三个思想来源:西方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经世主义。


  自由主义对个体权利与自由的优先性预设,表现为对市民社会与资本逻辑的肯定,在承认民族国家建构合理性的同时,强调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界分以及权力多元结构对国家强制力量的控制,宪政主义国家理论成为其政治学的主要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性力量,深刻认识到资本条件下人的异化的经济社会根源,把为个体自由权利的辩护发展为争取阶级解放的学说,而阶级解放最大的障碍是由资本强制与扩张逻辑主导的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即所谓“现代的国家”,因此必须通过废除这种国家的政治革命实现社会生产关系的改造。社会产生国家、决定国家乃至最终收回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国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是外来的知识资源不同,中国传统经世主义是中国政治学的本土资源,其特点是讲究伦理为本、明道救世、家国一体、天下大同,落脚点不是个人,也不是阶级,而是家庭、宗族及其构成的文化共同体;方法论特征不是本体论式的演绎,而是经验历史论的启示;政治统治的取向不是分权、竞争与适者生存,而是一统、协和万邦与天下太平;国家理论探究的重心不是政体更替的原因,而是天命何在、政道恒常的奥秘。中国经世主义预设了家国一体、家国兴盛的优先性,把人性放荡和失道暴君视为家国秩序的最大威胁,致中和、恤民生、大一统、公天下是政治学说的历史哲学基础。


  中国政治学的这三个知识来源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学理路径。自由主义的路径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契约论中,是一种先验论的建构,抽象的个人是分析的起点,自然状态中的个人出于自我保存或财产权利,经由立约组成国家,国家的理性隐含在个人理性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属于一种唯物史论的建构,其分析原点是生产力,经由生产力的历史发展,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进而形成国家(上层建筑)。国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产物,国家的逻辑和意义均展现在经济关系的历史变迁之中。中国传统经世主义的国家观是一种伦理经验论的建构,其路径是作为生民的个人,由血亲关系形成家庭、家族和宗族,再组成更大的文化性政治单位——国家(社稷),所谓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升华,盖缘于家国同构,这种性质也成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理想。


  表面上看,西方自由主义和中国经世主义的出发点都是个人,但前者的个人是抽象的个人,造物主创造个人,赋予个人权利,个人成为国家的逻辑基点;后者的个人是具体的文化的个人,个人只有生活在家庭、家族的乡土文化共同体中才有意义,家族是伦理的基本单位,国家的理性在于由近及远推向天下的和谐秩序——天下归仁,伦理为本。和这两者异趣的是,马克思主义并不以脱离历史实践和需求的个人为出发点,当讲到人时,人的本质不过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身上体现的不是自然的属性,而是经济的社会的属性,所以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比“人”深刻。 (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政治学   中国   自由主义   学说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   伦理   阶级   逻辑   权利   主义   政治   社会   知识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