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字人民币更具普惠性

  自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启对数字人民币的专题研究以来,经过多轮、多地区测试,数字人民币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了。数字人民币与生俱来的特性注定其能天然地与普惠金融发展相融合。

如何让数字人民币更具普惠性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在助推普惠金融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扩大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增强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等方面,数字人民币都有明显的优势。另外,根据数字人民币的双层运营特点,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设想一种方案,可定点精准服务那些被金融排斥的人,培育其信用意识,而一旦其有信用积累,就有机会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所需的各类金融服务。

  衡量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成年人银行账户的拥有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7年全球仍有约17亿成年人无账户。没有银行账户,意味着支付存在困难(只能采取现金支付)。连近年来兴起的第三方支付也因为要捆绑银行账户,而对这些人来说可望不可即。有些支付方式尚需网络环境的支持。但数字人民币避开了这些缺陷,不需要银行账户,也不需要网络,就可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如屏显卡式硬钱包),并用于支付。从而解决了在贫穷落后地区和某些特殊场合(如飞机、邮轮、地下车库等网络信号不佳的场所)的支付问题。

  一般认为,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那些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人群,俗称“中小微弱”。如何确保服务的精准性,是普惠金融实践中的一道难题,国际上大量原先专门做小微业务的微型金融机构(MFIs)后来出现使命漂移,就是一个例证。而数字人民币的高可追溯性,既可将相关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也可确保有关资金不被挪作他用,对于扶贫、创业、经营等起到精准支持作用。

  依托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数字人民币可忽略地域限制,将账户开立、支付结算等服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展;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农村地区,不需开设物理网点也能通过数字人民币来为当地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而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加速了这一进程,并使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相较于传统纸币的发行、流通、运输等成本,数字人民币的交易成本极其低廉,且交易数据处理可以在瞬间完成。数字人民币不依赖于实体网点和人工服务,从而节省了相关开支。

  客户的满意度是普惠金融追求的目标。基于数字人民币的金融服务具有“交易笔数海量而单笔金额很小”的特征,有效地拉近了老百姓与金融服务的距离,在便民服务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填补传统金融服务的某些空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业务融合、安全便捷、标准规范、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要。

  发展普惠金融,最终的落脚点应放在为那些需要资金却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人群提供信贷服务上。其中的关键在于精准地服务这类人群,同时使成本对他们来说可承受。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设想对数字人民币的现行双层运营体系进行简单改造,并认为此改造有可行性。(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世界银行   人民币   数字   精准   社会科学   账户   网点   成年人   正规   人群   成本   银行   地区   金融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