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评论》与五四新思潮

《星期评论》是响应五四新思潮的产物,在当时,该刊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每周评论》齐名,被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星期评论》研究”(16BDJ052)对《星期评论》,尤其是在该刊与五四新思潮的关系上,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


《星期评论》与五四新思潮

  五四运动极大地影响了辛亥革命以后仍在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断奋斗的一批进步国民党人。他们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重新认识文化建设的意义,创办了《星期评论》《建设》等名噪一时的刊物,对当时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星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情十月革命,研究劳工问题,倡导妇女解放,鼓吹互助思潮,在当时影响极大。

  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该刊共有32篇文章提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约占其文章总数(490篇)的6.5%。在这32篇文章中,共提及马克思216次,恩格斯34次,马克思主义25次。该刊的文章提及马克思5次以上的有9篇,作者是戴季陶、T.T.S.、林云陔和李汉俊,其中戴季陶6篇,T.T.S.、林云陔和李汉俊各一篇。戴季陶先后在15篇文章中提及马克思127次,恩格斯24次,马克思主义22次,是《星期评论》上述说和评论马克思、恩格斯文章篇数最多的人。

  《星期评论》比较简略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及其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贡献等。《星期评论》还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学说、劳动价值论、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社会发展简史八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

  《星期评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介绍并没有突破该刊对自己的两个定位:一个是“社会主义论坛”,另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言论机关”。 换言之,《星期评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作为新文化新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来介绍的,并没有给予马克思主义特别的关注。这可用数据证明,从篇目上看,该刊提及马克思、恩格斯名字的文章仅占全部篇目的6.5%;从内容上看,介绍和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文字至多4.5万字,约占该刊文字总量的5%。这一结论并未贬低《星期评论》的历史地位,反而揭示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活跃情况。对于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激进知识分子而言,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他们努力探寻中国的出路,通过比较、鉴别,在理论争辩与实践探索中,逐步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评介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


《星期评论》与五四新思潮

  十月革命是影响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大事变,它不仅改写了俄国的历史,也改写了世界的历史,特别深刻地影响了那些与俄国接壤的落后国家。俄国革命的胜利引起了正在探索中国革命之路的国民党人的极大兴趣。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大众传媒,如上海《民国日报》(包括其副刊《觉悟》)、《星期评论》、《建设》等,热切地报道、评介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打下了思想基础。

  《星期评论》中涉及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的文章多达60多篇,其中21篇集中介绍和讨论了俄国问题。《星期评论》对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的评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正义性、正当性,认为革命是从专制和不平里面“涌现起的怒潮”,是对专制政治和阶级压迫的反抗;第二,高度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称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动”,代表了“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新趋向”;第三,高度称道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外交政策,赞扬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自有人类以来空前的美举”,主张中俄两国人民联合起来,“为自由而奋斗”;第四,褒扬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两年多的统治,认为苏俄治下有着“充实的社会民主的精神”。(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苏俄   思潮   新文化运动   恩格斯   辛亥革命   俄国   马克思   星期   篇文章   学说   马克思主义   政权   中国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