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二宝后,大宝变得更善解人意了?那是同理心战胜了嫉妒心


作为生了二孩的妈妈,敏敏老师在最初非常担心大娃和二娃会不会出现相处上的问题,正如新闻里那些比较极端的案例。


从最开始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分配用在两个孩子身上的精力,到现在,我能比较游刃有余地对两个孩子做出不一样的引导。对大娃,我学会了引导他更有耐心和同情心,慢慢学着去照顾自己的妹妹,对于二娃,我则平衡她也要学会独立,不可以太娇气。


事实上,大孩子在有了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以后,真的会学会照顾他们,也真的多了一份作为哥哥姐姐的责任,因为他们会逐渐学会拥有同理心。


你是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同理心的?


美国儿童研究专家凡妮莎·洛布(Vanessa LoBue)博士在第二个儿子查理出生之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大儿子艾德文有多么地善解人意。


一个幼童如何表现出同理心


当凡妮莎和丈夫把查理从医院带回家后,艾德文慢慢地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还是新生儿的查理很爱哭,艾德文从一开始的乱发脾气和抢夺父母的注意力,到后来自己会跟着婴儿哭起来。只要看到弟弟或者另一个小孩嚎啕大哭,艾德文的表情就会立刻发生改变。


有了二宝后,大宝变得更善解人意了?那是同理心战胜了嫉妒心

他会先用微笑(或者假笑)来掩饰自己的激动情绪,过一会儿才哭起来。有时候只是一个微小的呜咽,有时是不顾形象地大哭,有时是因为别人弄坏了最喜爱的玩具而抑制着地哭。


此外,凡妮莎也注意到,当看到电视里有人表现出负面情绪时,艾德文也会有类似的反应。


比如在他最喜欢的动画片的一集中,主人公的鱼不幸死掉,儿子看到主人公悲伤时,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尽管在他这个年纪,还完全无法跟动画中的角色感同身受。


他还变得特别在意家人的情绪变化,即便妈妈瓦妮莎有时候想逗逗他而假装难过,他也会在意事情是否变好了,直到最后才问妈妈,“你只是在开玩笑吧?”


同理心从婴儿开始就有


同理心是指能够理解另外一个人在想什么,并能想象到从他人的视角所看到的事情或者类似的事情。


理解对方的感受,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它是从婴儿期开始、在之后的阶段不断练习,通过缓慢发展而练就的一种能力。


有了二宝后,大宝变得更善解人意了?那是同理心战胜了嫉妒心


不要低估一个婴儿的理解能力,有相关证据表明,14到18个月的婴儿能够根据他人的意图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比如他们会试图通过微笑、不哭闹来安慰表现出不安的母亲。


但在这基础上更复杂的、能够对他人想法进行思考的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智理论”,要等到孩子5-6岁才会得到完全发展。


在这个年龄段,他们能够理解另一个人会相信一些不真实的事情,或者他们能够表达出一种情绪但内心却是另外一种感受。


同理心的潜在影响


凡事都会有两面,拥有同理心也会给人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同理心是让人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事实上,情感更敏感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同理心,这意味着他们对一些负面情绪更能感同身受。


同理心的另一个潜在影响是,我们的同情心并不能完全公平地得到分配。


大多数人更容易对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产生同情心,这就导致同情心有时候被过度消耗在同一件事或同一种人身上,从而减少了对其他人应该有的同情心。

有了二宝后,大宝变得更善解人意了?那是同理心战胜了嫉妒心

但抛开这些负面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同理心依然是一件好事。


它被当做是一种“亲社会”的积极情感,和健康的社会关系、亲密的友谊、和谐的合作息息相关,也让助人为乐、乐于分享以及正义的故事越来越多。


有研究证实,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情感是很多孩子行为处事的最大预测因数,比如校园霸凌、作弊或者偷窃,而表现出更多同理心的孩子不太可能做出这些行为,甚至会出面制止这些行为。


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作家贾米尔·萨奇(Jamil Zaki),在他的新书中表示,同理心是所有人可以选择、并能够培养的品质。


对于成年人来说,有时候跟别人互换角色一下,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友善、更有同理心的决定。


此外,多去接触和自己不同的人,也可以帮助我们对平常会忽略的人展现出更善意的一面。


研究表明,即便是多看书或者小说,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他人,用角色投入来激发内心的同理心。


有了二宝后,大宝变得更善解人意了?那是同理心战胜了嫉妒心

除了让自己有意识地表现出更有同理心,父母还能够通过做一些事情来鼓励孩子的同理心发展。


如果你的孩子情感细腻或者敏感,有较强的情绪共鸣能力,那么不需要在这方面下太多功夫。


但如果孩子对于另一个人的痛苦或悲伤情绪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或愧疚,多和他们讨论自己的情绪,以及给予安抚和鼓励会对TA有所帮助。

有了二宝后,大宝变得更善解人意了?那是同理心战胜了嫉妒心

值得所有父母注意的是,会和孩子讨论自己感受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通常更有同理心,其行为处事也更积极乐观。


有研究学者建议,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建立共情行为模型。


因此,在家庭环境中多提倡同理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善解人意的父母,还能培养出一个更善良、更能理解他人的孩子。




你家孩子

在什么时候

让你感觉TA无比善良呢?

TA又是在什么时候

变成了一个“小大人”

欢迎留言给敏敏老师

一起分享孩子的成长~


点击链接参与我们的

高考故事征集活动☞☞☞有奖征集丨曾经的6月8日,你是怎么度过高考的?

有了二宝后,大宝变得更善解人意了?那是同理心战胜了嫉妒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米尔   斯坦福大学   善解人意   感同身受   同情心   婴儿   情绪   类似   角色   父母   事情   能力   妈妈   孩子   情感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