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耶鲁大学,只有5个人关心中国艺术?

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它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文化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节日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民间歌曲啦,婚庆礼节啦,甚至做豆腐、扎染印花等传统手工技艺也属于此。


现在杭州、深圳等城市都有中国风漫展或者汉服节,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新型传统文化节日。小哥哥小姐姐们,或身佩香囊,或描眉画唇,提着荷花灯,身穿各式汉服,逛夜市,乘画舫,游走在大街小巷。


在美国耶鲁大学,只有5个人关心中国艺术?

图源华裳秀典·国风时装秀

在美国耶鲁大学,只有5个人关心中国艺术?

在国内,这些传统文化被我们所热爱、所熟知,然而,在拥有众多顶尖高校的美国,却只有5名学生去上《中国艺术》这门课。


是因为他们不爱艺术吗?不是;是因为中文太难了吗?可有几百人上其他中文课;为什么国内的年轻人只讨论草间弥生,KAWS,毕加索这些外国艺术家,却不讨论苏轼、黄永砯、徐冰这些中国艺术家?


在美国耶鲁大学,只有5个人关心中国艺术?


敏敏老师想和大家聊一聊,作为普通人,只有我们自己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知道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够了吗?在大洋彼岸,中国文化又是怎样一番境地,是否得到该有的尊重呢?我的同事,在美国耶鲁大学读书时碰到的一件事,似乎能告诉我们答案。




2020年,耶鲁大学的课表上出现了一门名为《中国艺术》的艺术史入门课。这门课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课程。经过了多年的招聘、筛选、面试,耶鲁大学这所全美顶尖的学府终于迎来了一位中国艺术史教授。


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艺术史学生,我如饥似渴地把这位教授所有的课都加到了我的课表里,也开始疯狂“安利”我身边的同学们来跟我一起上这门《中国艺术》。


在美国耶鲁大学,只有5个人关心中国艺术?

耶鲁艺术史系大楼

可是开课的第一天,我就不免有些失落。


这种宽泛的入门课通常很受学生喜欢,往往都人满为患,大到两三百人,小的也有四五十人。但是这次,算上我“带货”的这几个同学,教室里也只星星点点坐了十几个人。这里面,有亚裔、有华人、也有来自世界各国,各个族裔的听众。


而到了第二节课,十几个人只剩下了五人。对于一个耶鲁这样规模的大学,这个人数少得可怜。


在美国耶鲁大学,只有5个人关心中国艺术?

耶鲁艺术馆收藏的唐代铜镜

五人里,只有我一位中国学生,甚至只有我一名亚裔学生。剩下的两男两女,几乎都是学过一些中文,希望通过中国艺术加深对中国理解的同学,他们,本来就对中国感兴趣啊。


事实上,这门课的精彩程度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


作为一个天天研究油画、雕塑、电影等媒介的传统西方艺术史学生,中国艺术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如痴如醉。玉璧、陶俑、棺椁、石窟、书法、绘画、陶瓷、园林、金石学、紫禁城、当代艺术… 每一天上课,我都痴迷于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愧疚于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一知半解。


在美国耶鲁大学,只有5个人关心中国艺术?

耶鲁中国艺术课上课件

每天课上,老师用中英文双语教授着中国艺术名词,我就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边用中文默念着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辞藻,一边用钢笔一遍一遍勾写这些美丽的汉字。每天课后,我都会找到我的教授,满脸笑容的感谢他,让我在远渡重洋的途中与自己的文化相识。


我这个中国人,就这样,在美国的大学里学会了中国文化。


越是喜欢这门课,我越是感慨:为什么这门课只有五个人?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甚至只有我一个亚裔学生,愿意去上这门课?


是大家不喜欢艺术么?不是。艺术史虽然不是计算机科学、经济这些大热门,但也一向是人文专业里较受欢迎的一个学科。


每一年,艺术史系的课程报名人数都还不错,尤其是几门“爆款”,总是门庭若市,手不快都抢不到座位。


是因为美国学校的学生不关心世界其他国家么?不是。耶鲁艺术史学院课程相较于其他大学还算丰富(不过还是可以丰富许多),光日本艺术史课就每年三四节,而且还都受欢迎。


在其他系里面,中国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讲述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语言、中国法律、中国外交的课程往往都很受欢迎。


是中文太难了么?不是。课程对于学生中文没有要求,而且就算有要求,耶鲁的本科加研究生院里中国学生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也没有看到这些学生来到这门课上(当然我也不期待所有华人都要上中国艺术史)。


除却华人,耶鲁18-19年有600+人次报名了中文语言和中文文学的课程,所以理论上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市场。


我觉得,核心还是,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仍然缺乏影响力和关注度。在任何一所美国大学,如果有学生愿意去选一门艺术史课,那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是一门西方艺术史课。


在国内,我的朋友们讨论的艺术家也都是草间弥生,KAWS,毕加索,莫奈之类。鲜有人会说出ta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赵无极、苏轼、曾梵志、尹秀珍、黄永砯、徐冰等中国艺术大家。


这现象背后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但这也意味着有着无限的契机。跟任何行业一样,文化有风口,有红利期,但是也有创新突破点。我希望未来的人们会关注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但是在我心目中,中国文化是最有突破潜力的一位选手。


原因很简单:一个经济如此迅速发展的国家,一个如此渴望全球化的国家,一个挑战现有世界秩序的国家,它的文化也必然成为世界关心的焦点。在一个高度视觉化的世界里,视觉文化将是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正是因为这个,在耶鲁,与其将我的笔墨和精力倾注在老生常谈的西方艺术上,我选择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作为我的研究方向。我的毕业论文,一篇当代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获得了2019-20耶鲁艺术史学院最佳论文奖。终于,我也能自豪地说,我这个中国艺术的诵经人,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贡献了一份力。


在美国耶鲁大学,只有5个人关心中国艺术?

毕业论文所获奖项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在美国一直升温。2017年,纽约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了一组盛大的中国艺术群展:Art and China after 1989: Theater of the World。


在美国耶鲁大学,只有5个人关心中国艺术?

古根海姆博物馆展览海报

虽然这次群展充满争议,但是还是强有力地将中国艺术家带入了主流文化的交谈中。新装修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也安排了专门的展厅展示中国当代艺术。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新生代艺术和奢侈品收藏家也成了市场上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不断地塑造着市场的风向。传统艺术形式外,东亚文化也开始充斥于美国主流社会。比如:奶茶和火锅风靡美国城市和校园;Subtle Asian Traits,一个亚裔网络群组,成为了Facebook上最大的社群之一。


与很多行业不同的是,文化需要带头人,但是它更需要追随者。要想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更有影响力,让中国艺术和文化成为世界知识与文化流动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我建议每一位中国国民和世界各地的华裔都花点时间,学习甚至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培养这种文化认同感不同于培养民族主义。对我来说,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了解、传播、传承和融合。


下一个假期,不妨去一下敦煌、马王堆、秦始皇陵、或者你家附近的艺术馆与博物馆。下一本有声书,不妨听听中国艺术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等内容。下一次收藏,不妨考虑一下中国字画、中国器具。下一门技艺,不妨学习一下书法、工笔、陶瓷等中国艺术形式…


今天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自然遗产这事儿,我说不上话。但是文化遗产上,我真的是一腔热血。


我希望有一天,每一位华人都能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载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也希望有一天,欧美的大学里有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感兴趣,去通过理解来开拓视野,消除偏见。


那一天,耶鲁的中国艺术史课上,肯定不止有五个人。


(PS: 致我的耶鲁同学们,有机会上一门Quincy Ngan教授的课。他真的是一位极其博学而又极其善良的好教授。)


对于在一所美国名校

仅有5名学生上

中国艺术课

你怎么看

作为普通人

你又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

向别人传播

你所爱着的

传统文化呢?

欢迎在评论中告诉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耶鲁大学   耶鲁   中国艺术   亚裔   美国   传统文化   中文   中国   艺术家   教授   艺术史   课程   艺术   文化   学生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