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招生拟用“人品”取代学术表现?源头竟是一份32页报告

美国大学招生拟用“人品”取代学术表现?源头竟是一份32页报告

​回顾近几年美国各大名校的录取情况,总是让每年的申请人以及家长神经紧绷。


为了踏过这座留学独木桥,很多申请学生在材料中开始过度强调个人成就,将个人经历描绘得无所不能,俨然都是天才。


比如自创一些俱乐部或社团担任主席,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做慈善志愿者而平时根本不做家务,自己创业开一个挂名公司,甚至自称参与过博士级别的科研项目等。


很多精英成人要终其一生才能完成的目标,这些稚嫩孩子却赶着在两三年世界里统统实现了。


美国大学招生拟用“人品”取代学术表现?源头竟是一份32页报告

哈佛32页报告重立美国录取风向标


有感于当今大多数申请人过度关注个人成就、欠缺关爱别人的良善情怀,2016年1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发表了一篇名为《扭转趋势》(Turning the Tide)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长达32页,由哈佛教育学院资深讲座教授Richard Weissbourd执笔,主要是针对美国大学本科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建议。


应把过分注重学业和考试成绩转向考察申请人是否有关怀他人、对家庭的贡献、投注于学习与兴趣等特质,也就是重新定义“个人成就”;


重视照顾生病中的家人亲属、打工贴补家用等的“家庭贡献”;


报告亦提出,招生办公室不应该注重太多的AP课程、不鼓励学生参加超过两次SAT测试,以减轻大学入学考试带来的压力。


《扭转趋势》的报告发表后,立马获得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全美80多个大学的共同认可和背书,许多大学都已经开始重新检讨招生办法。


美国大学招生拟用“人品”取代学术表现?源头竟是一份32页报告


强调应减少关注学生的成就


时隔三年,2019年3月,哈佛大学再次提出了后续报告《扭转趋势II》。


报告再次强调,当下很多申请者以及父母过度狭隘地关注高学术成就,以及有“名校情结”,甚至有父母在招生过程中行贿作弊,帮助孩子进入和资质不符合的学校。


为了重申此前的呼吁,报告里向父母提出了7个建议,希望能帮助父母指明方向,不轻易踩红线。


01

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申请大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增进父母和孩子相互了解的过程。


对于父母来说,把自己的期望和孩子的梦想区分开来,是非常有必要且至关重要的。


假设一下,如果孩子被父母理想中的大学所拒绝,父母会是怎样的感受。


如果你对这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深深担忧,不妨反思一下:是什么让你坚信这所大学是孩子唯一的选择?你有什么论据来支持这个信念吗?你是否评估过其它学校或者鼓励过孩子多进行一些选择呢?


反思一下自己对“好大学”的定义,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学会停下来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去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意孤行地替他们做主,决定他们未来的人生。


02

遵循道德


大学录取过程通常会考验父母和青少年的道德品质。


事关孩子的前程,部分父母会铤而走险进行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比如找人代写或虚构个人经历,或者向招生官行贿等。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我们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进入梦想大学,真的比损害青少年或者父母的诚信更重要吗?我们想要为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不择手段达到目标的那种吗?


同时,也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在如今这个“虚假新闻”爆炸的时代,保持真实和诚实的重要性。


美国大学招生拟用“人品”取代学术表现?源头竟是一份32页报告


03

将申请过程作为道德教育的机会


建议父母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比如发现不公平现象怎么做才好?申请文书怎样写能保持自我、又不落入俗套或虚伪?


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用自身的阅历和经验引导孩子怎么做,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价值观。


04

保持真实


很多父母也会在申请过程中产生迷茫或被错误引导的时候,就像他们嘴里说着进入名校并不是重要的,但随后又让孩子向高分成绩努力。


一位波士顿的家长曾坦承,有一天他们告诉孩子,父母只是希望他去一个最能开心的大学,隔天又对孩子说 ,“我还是希望你能进入排名靠前的大学。”


反反复复又自相矛盾的讯息,不仅让孩子很难在申请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会削弱父母作为道德良师和指导者的作用。


报告建议,父母要先厘清自己的想法,面对自我。并且在与孩子沟通前,先去瞭解可能影响孩子选择学校的各种因素。


因此建议父母们,首先要理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要过多地把自己的感性想法灌输给孩子,在和孩子沟通前,还要多去了解孩子择校的重要考察因素。


美国大学招生拟用“人品”取代学术表现?源头竟是一份32页报告


05

帮助孩子多为他人作贡献


不要为了提亮简历而去做义工,要出于一份想去帮助他人的真诚和热忱,选择一个真正有意义并可以持续去做的工作。


首先可以问问孩子,对他们而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花时间研究目前有哪些志愿者服务适合他们做。


强调“参与”而不是“目的”,和孩子讨论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和不同的人交流能够得到哪些启发,参与的这个项目和组织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自己面对的难题如何去克服。


06

倡导道德品质


尽管大多数父母表示,他们会优先考虑强调孩子的优良品质而不是个人成就,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很多父母尤其是中上层家庭都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成就。


父母可以在大学参访中提前和招生人员沟通,了解他们在招生过程中所侧重的品质,以及他们如何去衡量和评估。


为了强调,建议父母们也能够多发声,向高中和大学推动招生理念的改革,让优秀人格与道德品质能够更被重视。


07

以身作则鼓励孩子学会感恩


大学申请的过程,也是父母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学会感恩的好机会。


无论是最后被理想学校录取,还是进入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在过程中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哪些人是应该感谢的,可能是给过建议的顾问和老师,也可能是默默支持的亲友。


美国大学招生拟用“人品”取代学术表现?源头竟是一份32页报告


《扭转趋势》两份报告的发表,其实都在提醒家长和孩子:美国大学的招生要求会越来越多样化。


这可以从近年来的招生政策变化得到印证,比如SAT考试采用“Landscape”评估系统,意在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社会以及经济背景;继芝加哥大学之后,罗彻斯特大学也不再硬性要求申请者提供AT/ACT等标化成绩。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今后美国大学申请之路会变得越来越难走?如何在申请文书中更好地展示学生的个性亮点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挖掘自己的潜力,并将真实的自己展示给招生官。


在申请材料中,不仅要表现出对目标学校的了解和期待,也要尽量将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对个人成长有意义的事情描述出来,用自己的特色打动招生官。


戳链接了解更多文书技巧☟☟☟

美高文书素养提升回顾——打动人心的不是技巧而是真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哈佛大学   哈佛   报告   申请人   美国   名校   人品   源头   想法   成就   父母   趋势   学术   过程   真实   建议   孩子   学校   大学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