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世界裁员的德国车企 满世界找钱的中国车企

满世界裁员的德国车企 满世界找钱的中国车企

此时的德国比北京的天气更冷。

在德国的工业心脏斯图加特,数万名员工走向街头,握紧拳头,对着媒体的镜头高声呐喊,示意自己只能凭借赤手空拳与这操蛋的世道抗争。

戴姆勒、保时捷、博世等诸多诸多工业巨头的总部在这座城市盘踞,将员工从工厂里“赶出来”的不是别的,就是持续多日的“裁员风波”。

今年11月底12月初,德国三大汽车巨头,也是中国消费者最为熟悉的BBA,先后发布裁员计划,共涉及两万多名员工。寒风不是第一次吹进他们的车窗,此前,本田、日产、福特、捷豹路虎等车企也早已敲定裁员,多方叠加,相当于整个汽车制造行业瞬间将“蒸发”八万人口,且不计上下游的其他相关产业链。


满世界裁员的德国车企 满世界找钱的中国车企

自从德国足球让德国人心伤之后,引以为傲的车企也为他们送来了第二次失望。

只不过,这一次的失望不是碎掉啤酒杯,而是将要打破铁饭碗。

一位参与游行的工人愤慨的将工服仍到地上。他的眼中有怒火。曾经有人说,所有的愤怒几乎都来自恐惧。

如果所言为真,德国的汽车工人究竟在恐惧什么?

“对汽车产业工人来说,他们比较害怕电动汽车,因为这些车型的零部件更少,需要的劳动力也更少——这将威胁到燃油车型所需要的职位。”

这是其中的恐惧之一。


01 不去美国上市的德国车企


很多人困惑,为什么在电动车领域起个大早的德国车企,却如今赶了一个晚集?

自从汽车工业诞生以来,在随之而来的一个世纪,德国的车企们就相继在电动领域展开奇思妙想,并拿出了几个不错的作品投于赛场。但遗憾的是,就像芬兰人虽然掌握了触摸屏的技术,但觉得大面积使用为时尚早时,结果被苹果来了一招绝地反杀。

莱茵河模式的历史闹剧,如今仿佛又在欧美之间的汽车领域上演。

是的,以德国为主,莱茵河穿梭衔接的欧洲列国,都奉行一种名为莱茵河式的资本主义模式。这个话题太大,简单提出一点跟本文相关的特质,即它们主张渐进式的创新主义。也就是不着急,啥事要慢慢来。人们对德国人的谨慎、刻板的印象也就由此而来。

相反的,美国佬玩的是一种叫“盎格鲁-撒克逊式”的资本主义,它们主张积极式的创新主义,火的快也往往死的快,但不怕,同一个领域一百个种子里面活一两个就算赢了。


满世界裁员的德国车企 满世界找钱的中国车企

支撑欧美采取这不同的选择的也不是什么世俗理念,更不是什么价值偏好,而是两者对资本的依赖度不同。美国企业找钱,都习惯外源性融资,也就是找资本市场融钱,只要钱的来的够快,创新也就能玩的更帅。

而德国企业,则喜欢内源性融资,想办法用资产变现,或者缩短员工工时、减少支出,抑或如今的裁员、调整架构……因为打心眼里,爱喝啤酒的德国人就不相信美国佬的肥宅水,他们认为被资本绑架的创新和企业将过于短视,充满风险。所以戴姆勒、大众、宝马都是在德国本土上市,而没有前往美股。

这一点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上也得到了印证,当美国的汽车之城底特律宣布破产,同样依靠汽车工业混口饭吃的德国车企们却安全着陆。

显然,好运不会重复两次。十一年后的今天,莱茵河上也终于掀起了波澜。



02 对互联网的“抵抗”


德国人知道,虽然日本汽车销量总压自己一头,但他们真正的对手还是美国。

或者说,德日两国车企的你追我赶,只不过是一时的客串演出,当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战略时,就注定了德日车企将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

这个战略能讲几万字,为了方便理解,汽叔打个十分简单,但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美国提这个战略的用意,就是希望凭借自身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先天优势,打造一套汽车领域的“安卓生态”,然后向下兼容所有汽车工业。


说白了,擅长资本运作的美国佬深知制造业本身没什么利润,驾驭制造业才有利润。所以他们理解的工业和我们工业不大一样,前者认为工业即整合,后者还认为工业就是制造。


满世界裁员的德国车企 满世界找钱的中国车企

如果这个真能玩的转,美国就能像流氓一样,占据上游,牢牢收割全球汽车巨头的人头。我也不收购你,但就是要让你心甘情愿的为我纳贡。

一直防火防盗防美国的德国人自然看穿了他们的小心机,于是相应的提出“工业4.0”进行狙击。这个战略也能发个几万字的报告,同样汽叔通俗的比喻下,如果说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是让所有身体共用一套大脑,而德国工业4.0则是让所有大脑共用一套身体。

两者差异表现在,美国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德国则只将云计算和大数据作为工具之一。这背后的本质,是两者的资源大争夺。当汽车工业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这就是是该归软件商所有,还是该归制造商所有?美国的互联网思维想着当然是前者啊,德国则选择站队主机厂。

所以,看似特斯拉向戴勒姆、宝马、奥迪、保时捷、大众发起了挑战,好像是一个行业的内斗,但实际上是“信息”领域向“物理”领域的全面战争。潜藏的底层逻辑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了。

讽刺的是,德国车企的竞相裁员,反倒是对汽车科技战的一次的扩张与扩大。从它们的融资逻辑、创新逻辑和战略逻辑,就是不要让信息的绝对统治力渡过莱茵河。


03 钱是新汽车工业的血液


美国对汽车工业的策略,应该会让你感到十分耳熟。

没错,中国所谓的“互联网造车”就是学的美国佬这一套。

甚至可以说,中国有关互联网及新兴产品的创新,都采用的是美国的那套“激进式”创新。

要让这一模式成立,就得有源源不断的钱来供自己烧。

所以那些造新能源汽车的大佬们,从贾跃亭到李斌,本质的套路都没有变过,先造概念,去美国上市,拿到钱然后再反哺制造。


满世界裁员的德国车企 满世界找钱的中国车企

这是因为中国的情况跟美国太像了,同样是在全球拥有先天的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也同样对外源性融资情有独钟,也同样拥有得天独厚的电池技术,还能够自成体系的成为天然的统一市场。这就相当于上帝的开车的双手,一支握着美国,一支握着中国。

但中国和美国也不完全相同。美国是有实打实的汽车工业传统和沉淀,而中国……还处在追赶超越的阶段。

所以一些狂热爱好者突发奇想,能否跳过传统工业的累积阶段,直接依赖信息力来重新整合生产链?确实从很大程度上,电动车的制造门槛要比内燃车的门槛降低很多,甚至未来汽车产品的换代周期也将大大缩短,之前五六年、九十年一换代,以后两三年一换代也将是稀松平常。

目前来看,美国是拥有信息和工业这两条健全的腿才跑的这么快,而中国只有信息这一条腿还行,工业那条腿还只是个跛子,所以学起来并没有完全奏效。

尤其是,这更加剧了中国新型车企去全世界找钱的迫切,如果无法用美元拢起篝火,它们就将横尸寒冬。

这也不排除未来中德两国的优势互补,信息力+工业力的结合,这样就能跟美国掰一掰手腕。2018年,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迅即发布消息:分阶段逐步取消汽车外资股比限制,至2022年全面取消。这无疑对德国的诸多合资车企带来巨大利好,不过,主机厂和软件商关于“数据主权”的矛盾,恐怕仍是携手之后的龃龉。


满世界裁员的德国车企 满世界找钱的中国车企


汽叔想要提醒的是,各位童鞋不要被美国近些年种种“颓势”的消息和报道所蒙蔽,在他们建国的几百年时间里,他们是这世界范围里最会扮猪吃老虎的一群人。就像底特律的老板失去最后一枚铜板,中国成为福特、别克的救命稻草,奔驰、宝马、奥迪、雷克萨斯在美国本土将凯迪拉克、林肯按在地上摩擦,但就在这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特斯拉攻占上海滩,强渡莱茵河。'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德国   莱茵河   底特律   中国   宝马   美国佬   美国   德国人   汽车工业   领域   战略   工业   数据   汽车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