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01 汽车的“廉价化”

你可能会奇怪一件事情,为什么在汽车行业,产品越来越便宜?甚至连之前的一些豪华或中高端品牌,也如今变得越来越亲民?

比方说,现在的一款奥迪A6,被网友戏称打折打到骨折,低配的话落地架大概也就不到40万左右。

而在1996年,当时的一款A6,指导价则在46万。按二十多年来的货币测算,当年的一辆A6,如今得花80万到120万左右。这个记忆似乎才是我们熟悉的?否则幼时怎会觉得一辆车会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A6尚且如此,更别提当年的奔驰S。

然现今,遍地BBA,就连S级、7系、A8,往往入门款不到一百万就能拿下。满大街穿梭而过,几乎不会再有人多看一眼。

是中国人越来越有钱的?是也不是。是通货膨胀?倒也未必。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制造业一直都有一个颠扑不破的潜在规律,一个产品的价格无论多高,最终价格都会持续走低。想想除了汽车,电视、手机、相机、电脑等这些曾经居高不下的玩物,现在是不是都几乎成了白菜价?

当然,这也只是汽车价格持续走低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也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车依然价格坚挺,甚至还加价。

02 汽车的降级化


你可能还会奇怪另外一件事情,不仅价格,现在车的尺寸也越来越大,新款3系的轴距都赶上十多年的5系了,现在5系的轴距跟7系也差不了多少,级别与级别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现在基本你花个B级车的钱,就能享受曾经C级的空间。

汽叔将这称为“降级竞争”。注意,不是降维。什么意思呢?即将曾经C级车的能力赋予当下的B级车,也将曾经D级车的能力赋予当下的C级车。

这也不是所谓的套娃。而是渐渐的在形成一种趋势,或许再不用多少年,你花奔驰E的钱就能买一辆奔驰S级。或者说,未来的奔驰S级定位,将下放成现在的奔驰E,而奔驰E的定位,将如奔驰C一样,以此类推,逐级下放。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你不妨想想,90年代宝马5能你的体面,现在是否只有宝马7才能给你?而且以不同年代的购买力换算,你当年买宝马5的钱,现在轻而易举可以入手7。

这就要回到我们第一部分所谈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真正的在起作用,让这些所谓的豪华品牌的价格持续走低?

《资本论》曾说:资本的局限就是资本本身。

换言之,豪华品牌的局限就在豪华本身。

所有定位于豪华或奢侈的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那便是必须营造一种“社会拒绝”,也就是很多人平常所说的“社会歧视”。道理也很简单,豪华品牌赋予客户的除了产品力,还有一定额外的身份属性,因此存在较高的溢价性。就像曾经开奔驰S一定是大佬级的人物,至今日本也还流传着“社会团体才开奔驰”的认知。

这种优势设定,同时也催生了另一个约束性条件。那便是数量不能太多,否则这个“身份属性”就会被稀释、被削弱,当身份属性变的越低,那你作为豪华品牌的前提也就越会被动摇,因此只能降价,甚至打折。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因此,这才是BBA大面积打折、降价、降低门槛的本质原因。一切的根源或许也令人啼笑皆非,但这就是豪华品牌的天然悖论——因为他们的销量变高了,所以得降价。

试想,你什么时候会认为你身上的LV开始变得有那么一点廉价?就是在你身边很多人都跟你同款的时候。再想想曾经的IPHONE,从曾经的稀缺到现在的街机,以前“iphone在线”的优越感也就不复存在了。

03 品牌的补位化


也就是说,销量越高,高到和豪华品牌所之前树立的神坛一样高,它的价格也就会被拉下来。

那岂不是意味着豪华品牌迟早会变成大众品牌?

有三种方法能避免这个结果。

一是绝对的保证小众,占据金字塔的顶端,从而只匹配顶端客户。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等都是如此,缺点也十分突出,那就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江湖地位,但巨额亏钱,得找个奶妈奶着。因为汽车行业是依靠边际成本来挣钱来挣钱,而不是靠单个产品来挣钱,而边际成本的降低,只能依赖规模化的生产,俗称走量。对于超豪华品牌而言,这显然就是无法中和的悖论。

二是控制产量和保有量,占据一定的位置,与市场若即若离。典型的代表就是保时捷和雷克萨斯,虽然这俩不是一个定位,也不是一个级别,但都找到了自己所处市场区间的位置,然后用这样的方法,保证了利润和品牌调性。你回想看看,是不是这俩品牌在市面上也常见,但又不像BBA那么多?这俩的共同点也是一样的,加价、排队。据说保时捷单一品牌为整个大众集团共享的利润便高达40%以上,这种溢价能力可想而知。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三是当降级竞争、品牌下放无可避免,那就要同时再塑造更高端的产品线进行补位。这方面的代表目前只有一个奔驰,宝马近些年正在迎头赶上,奥迪还没有回过神,这就是奥迪由多年前的加价,走到现在降价换量这步田地的根本原因。

奔驰应该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个趋势,由于S级价格的缓慢走低,这款入门级一百来万的车已经无法满足当下高端客户的需求,于是,迈巴赫不是像宾利一样作为独立品牌出现,而是完全与奔驰融合,被纳入其中,于是“梅赛德斯-迈巴赫”成为了更高级别的产品线补位,保证了奔驰自始至今的豪华定位。再想想看,当你遇见S级已经见怪不怪时,迈巴赫S级是不是还能抓住你的眼球?

奥迪近两年渐渐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不断爆出打算复活曾经的“霍希”,用以对标迈巴赫,来确立自身的豪华品牌定位。


04 品牌的“定锚法”


这就又牵扯到,一个豪华品牌,究竟靠什么方法才能确立自己的豪华定位?

于内于外,都得定一个“锚”,即锚定效应——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于内,也就是品牌内部,得在产品线和价格上定一个“锚”。以奥迪为例,A8就是奥迪最初定稳的锚,也是目前为止最高的锚,A4、A6的畅销,基本都源自A8所带来的品牌支撑。而为了这个锚定的更稳,奥迪又推出了R8,前阵子又推出了Q8,都是一个意思。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这些不求走量的车为的就是为品牌定锚。这也就是为何很多人吐槽奔驰和宝马目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超跑,因为这俩的品牌定位在过去已经完成了,豪华认知也成为了一种常识,所以不需要超跑这种烧钱的玩具。同理,现在奔驰的锚就是迈巴赫,宝马的锚就是X7和i8。

同时,这三家还给自己定了一个锚,那就是性能车,奔驰AMG、宝马M、奥迪RS,之所以很多人不认为雷克萨斯能与BBA相提并论的原因也恰在这里,不去定这个领域的锚,看不到真正以性能为核心的豪华感。毕竟汽车工业传统和文化就在性能二字。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于外,也就是品牌外部,如果你不是开天辟地的独一份,那么你得找一个最具豪华定位的品牌,充作你的锚。以宝马为例,最初宝马就是将奔驰作为自己的锚,但又区别于商务,主打运动和时尚,于是通过这个差异化来成功成为了那些“不想选奔驰,但又想要个跟奔驰品牌力差不多的产品”的人的选择。

后来的奥迪也似乎在此找到了灵感,将奔驰和宝马作为锚,想兼顾舒适和运动,走中庸路线,基本上这俩出个什么车型,奥迪都会紧步跟上,有相应的对标产品,虽然与两者还存在一定的品牌差距,但在销量上于全球也坐到了仅次于这两者的位置,也就是第三把交椅。

05 雷车的“新锚法”


从宝马和奥迪将奔驰定锚的做法不难看出,基本就是两个套路,一是定价区间接近,二是车型品类接近,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彼此的替代品。

但估计很多人就疑惑了,那为什么像沃尔沃、凯德拉克、捷豹等品牌,曾火爆一时,也有过加价的好日子,走小众路线,保有量也不是特别高,却无论从折扣上和调性上都离BBA的差距越来越大呢?这些很多也都是以奔驰做锚啊,指导价都与之相差无多,但打起折来就立马成了青铜。

这就是汽叔刚在第三部分说到的问题,这些品牌没能及时的对更高端的产品线进行补位。也就是说,他们对外是定锚了,但对内没有,因此一瘸一拐,能不折吗?

现今的奥迪就是对内的定锚没能及时更新和补位,因此也渐渐的从价格上别奔驰和宝马拉开差距,也走上了打折的不归路。

那估计又有人疑惑了,雷克萨斯对外拿奔驰定锚,对内虽然有LS坐镇,但也不如宝马和奥迪的品类丰富,为何却唯独价格坚挺,甚至加价呢?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同样是在第三部分,汽叔已经说过了,雷克萨斯之前是将奔驰作为锚,属于和BBA一样的“降级竞争”,90年代时,雷克萨斯打的噱头就是花奔驰一半的钱,买到跟奔驰一样的品质。


而后来,尤其今年前,它显然调整了品牌策略,有点类似保时捷的路数,在定调性、定锚的同时,又严控产量和保有量,保证价格坚挺,身份属性不会被稀释。更重要的一点,雷克萨斯定了一个新的锚。

宝马、奥迪、沃尔沃、凯迪拉克等等,这些品牌新款车型在定价时,都会以奔驰的同类产品为参考,也就是说,奔驰的定价体系,也是他们的锚。

而雷克萨斯,虽然在产品上还是以奔驰为锚,但却重起了另一个定价体系。

比如加价凶猛的ES,在车型上对标传统的56E(宝马5系、奥迪A6和奔驰E级),但在价格上由29万到48万不等,这却是34C(宝马3系、奥迪A4和奔驰C级)的起步指导价到56E中配指导价的价格区间。


06 加价的“合理化”

这其中个的玄妙在于,相比较传统的宝马、奥迪对外于奔驰所定下的一个锚,比如5系从价格区间和车型定位都和奔驰E级高度重合,雷克萨斯却定下了两个锚。

在定位上,对标56E,定下了所谓中大型轿车的高端锚,而这个锚用相应的顶配48万的起步价来拉了起来。同时呢,它又在价格上,以29万的起售价定下了另一个能错级竞争的锚。


对于34C审美疲劳的人,如果不追求动力,花个三十多万买个中大型豪华轿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打折打到二三十来万的沃尔沃、凯德拉克等相关产品,也自然会受到蚕食。高低战争都可覆盖,自然旗开得胜,感觉市面上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插一嘴,至于雷克萨斯部分车型的加价问题,也是其新定价体系里的小心机。ES之所以能加价两万,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它的起步价就值31万(之前起步价是29万),但是呢,如果他直接定价31万,不仅加不了价,而且销量也不会有现在这么高。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这跟兰博基尼给你送一千块的超市卡,而不给你优惠一千块的原理是一样的。虽然你最终还是花31万买的ES,但心底的名义感知和实际感知还是天壤之别的。这就是经济学里惯用的名义计算和实际计算。反例就是奥迪了,打折完才会是它的实际价格,而不是名义上死磕奔驰和宝马的价格。

言归正传,雷克萨斯的这个对外“两锚法”不知道是得到了哪个高人的指点。不过汽叔更愿意相信这是它从竞争对手身上获得的启发。

举个例子,新款宝马3系刚刚上市时,由于没有优惠销量暴跌,但却促进了宝马5系的销量。因为当时3系的落地价,跟优惠完的入门5系相差无几,也就差个两三万吧,作为消费者,基本都会想不如咬咬牙多花些钱买个更有面子的5系吧。


07 创新的“歧视化”


发现没有?这时,打折的5系成了3系的锚。自己产品开始打架。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5系和7系之间,前者的顶配和后者的低配优惠后的价格重合,因此前者的受众,都被转化成了后者的客户。

反正都是计入总品牌的销量,也无可厚非。但这却给了雷克萨斯的机会。因为这就是在说明,如果对外定一个锚只能降级竞争,那么如果对外定两个锚,并定的恰到好处,就能进行错级竞争。就像打折后的7系能够同时抢夺C级车和D级车两大市场。


那么雷克萨斯ES就能就通过这样的定锚,来抢夺B级车和C级车的市场。同样的策略还发生在雷克萨斯中大型SUV RX身上,售价横跨39到79万,熟悉就朋友就会恍然,这不就是BBA GLC、X3、Q5的起步指导价到GLE、X5、Q7的中配的价格区间吗?

虽然说了这么多都是关于汽车行业中高端品牌的营销、定位和打法,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Iphone不就是所有安卓阵营的锚吗?所有安卓高端机的定价都在盯着每年9月苹果发布会的动静。而在国内,安卓阵营内部又以是三星为锚,现在则以华为为锚。


而华为呢,于外将苹果定位锚,于内对高端产品线补位,主打5G的Mate30和主打折叠屏的MateX都是如此。近些年小米的日子不好过,就是因为虽然于外的锚打的很成功,但于内的锚,也就是高端机的牌子始终立不起来。

再回到雷克萨斯身上,当传统BBA由于销量过大所导致的身份属性的弱化和稀释,令豪华品牌固有的“社会歧视”被血肉。而雷克萨斯通过则新建了一个歧视,对外定两个锚之后,低配ES会“歧视”(非贬义)或许价格相近的34C,高配ES会“歧视”同样在打折的56E。

也就是说,在任何行业的中高端领域,谁能用产品新建“歧视”,即身份属性,谁就有机会杀出重围,并将对方牢牢包围。



豪华品牌只有制造“歧视”才能活下去(五千字深度长文)


可惜的是,这些曾经的王者们,在随之而来的电动车时代,却没能率先夺下定锚的主动权。这个机会被特斯拉握住了,以致BBA、雷克萨斯无论再推出怎样的电动化产品,人们都会潜移默化的对标一下特斯拉,连保时捷的电动车也不能例外,目前几乎全球所有的电动车都活在特斯拉的影子里。


这就是锚的恐怖所在,就像燃油机时代所有行政车都活在奔驰的影子里一样(S卖的最贵,销量却是7系和A8总和的数倍)。而要打破特斯拉的锚,除非有人能以新的定锚法面世,否则只能乖乖的被这个锚牵着鼻子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三星   沃尔沃   保时捷   特斯拉   豪华   奥迪   都会   品牌   宝马   千字   销量   区间   车型   深度   属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