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本在诺门罕战役中,被苏联打得溃不成军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从一个农业国逐渐发展为军事强国,先后在甲午战争击败清朝、1908年的日俄战争中击败苏联,从此日本在亚洲气焰逐渐高涨。甚至在战争末期,在受到美国制裁时,有了偷袭珍珠港的勇气,甚至攻打美国本部的想法。然而,在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中,被苏联打得溃不成军,甚至在不敢参加对苏作战,从此日本得了恐苏症。那到底这一场恐苏源头诺门罕战役是怎么发生的?这得从日本明治维新说起。


1868年,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结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进军,摆脱殖民地身份,废除不平等条约,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但改革不够彻底,引发了社会上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经济不景气、土地兼并等导致严重失业,为解决社会矛盾,日本开始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国内两大敌对势力陆军和海军,互相看着不顺眼,对外扩张选择了北进与南进两大方向。陆军北进是指以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为主要的扩张路线;海军南进则有两条路线,其中一条由东京南方的小笠原群岛,经由南洋群岛或菲律宾拿下整个太平洋。而且太平洋上的小岛不是人少就是无人,几乎没有战斗力,因此在国际上没有负面影响。另一条从琉球群岛、台湾、福建南下,向南洋群岛进攻。不过此时南洋群岛的占领者是英美荷列强国家,日本如果想要占领这里,准备充足的兵力和后勤补给。由于战争成本较高,因此南进计划开展缓慢,以北进为主要侵略扩张方向。北进的日本陆军将苏联视为最大威胁,南进的日本海军则把美国视为眼中钉,这两条路线就长期互有竞争。

1880年,日本将小笠原群岛等无人岛据为己有,五年后又并吞琉球群岛,并在1895年占领台湾与辽东半岛,但在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下,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这给海军南进策略提供了极大帮助。

在诺门罕战役之前,日本在甲午海战击败清朝、1905日俄战争战胜俄国,并在中国东北取得的铁路和各港口的控制权,因此陆军一直都是压着海军。

五年后,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并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立伪满足国。


从此,日本独占东北所有的利益,不过这时的苏联人仍不断觊觎东北,想要伺机复仇,成为日本在北进政策的最大敌人。这时,日本陆军两面受敌的,北方要防御苏联,南面受到中国军队的防御抵抗。相比之下,南进路线的海军在台湾大力发展经济。

在一战前,日本阻止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这个观点与英国不谋而合,因此双方在1902年缔结了英日同盟,共同对抗俄罗斯。在日俄战争后,更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交往密切,成为了世界新兴强国。

日本为了不与这些西方势力起冲突,在南洋采取了与侵略东北同样的政策——经济渗透,许多日本商人前往南洋成立株式会社,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扩张势力。在一战期间,日本采取也是同样策略,趁乱在南洋、印度等地倾销商品,就连欧、美等国对日本商品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这让日本经济空前的繁荣,但这一波繁荣并没有持续很久,1922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导致工业损失巨大,之后全球经济大危机,日本人在南洋的投资深受打击,

日本货物也失去了南洋市场,以赚钱为出发点的南进论,走到了尽头。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以武力稳固日本在东北的控制权,同时也把东北作为货物的倾销地。除与中国的关系为之紧张外,与美的关系也持续恶化,日本才开始重视起南方,日本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吞并中国,而吞并中国几个步骤,第一个是夺取台湾,建立南进的基地;第二个是夺取朝鲜,建立北进的基地;第三个则是进取外蒙古,作为消灭中国的第一步;第四个就是消灭中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37年,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走到第三个阶段,也就进取外蒙古和满洲。

外蒙古早在1921年在苏联斯大林的支持下独立,东北沦陷后,伪满洲国在日本的扶持下于1932年成立。此时,斯大林意识到日本的企图,从1933年开始,苏联就不断往蒙古派遣军队,同时配有大量飞机和坦克,远超日本在伪满洲的兵力,因此蒙古一直是日本的心头大患。


不过,由于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态度持续嚣张,因此日本陆军还是希望维持北进政策,向苏联发动进攻,夺去苏联在远东的国土,独占整个东北,甚至日后与德国会师中亚。

殊不知,苏联靠着第一个五年计划,让苏联红军成为了机械化军队,坦克、军用卡车数量猛增。

日本陆军以为在苏联大清洗情况下,苏联缺乏经验丰富的军官,又得到乌克兰饥荒的消息,超过250万人死亡,以为苏联内部不稳,所以在1935年初就不断在满蒙边界制造军事摩擦,挑衅蒙古。想要试探蒙古国的军事实力以及政治态度,并且持续增兵。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在满、蒙边界的诺门罕与蒙苏联军爆发冲突。苏联前后大约有6万人,投入400多辆坦克车和300多辆装甲车,超过500架飞机参与战斗且指挥官是日后有军神之称的朱可夫,日本则只有2万人左右,日军除了初期的短暂进攻外,其余都是采取守势,苏联是一路高歌猛进,战斗持续了四个月后,日本被迫签订《苏日停战协定》。之后两国更在1940年签立苏日中立条约,互相承认蒙古与伪满洲国。


由于诺门罕的惨败,加上日军在中国战场不如相持阶段,最终日方高层放弃了北进政策。取而代之,支持海军的南进论。目标夺取东南亚资源,尤其是石油矿产丰富的荷属东印度群岛。两年后,日本为了突破四国包围网,偷袭了珍珠港与入侵南洋,开启太平洋战争。日本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南京计划,但也唤起了装傻的坏人美国。不过还有个问题,为什么说诺门罕是日本惨败?

关于诺门罕的伤亡人数,双方是各说各话。日方自己统计投入16000人左右,损失12000多人,损失率高达80%。苏联资料显示,日军死了18000多人,还超过日军参战人数。同时,日军损失是关东军最精锐的部队,第23师团损失八成以上军力,中高级军官死伤惨重,几乎全灭;还损失不少优秀的飞行员,短时间内是很难补充的。

可见日本在诺门罕战役遭遇了惨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苏联   琉球群岛   关东军   日本   南洋   蒙古   溃不成军   日军   群岛   中国   战役   海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