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被灭族的风险,这群蒙古人毅然回归祖国

有人说“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土尔扈特人跨越万里草原的草原,誓死返回中国那样轰动世界和激动人心。”

土尔扈特本来就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曾因牧场、属地等发展问题,与准噶尔等部落发生冲突,当时他们生活在现今新疆一带。

后来到了十七世纪,准噶尔部实力变强,就想吞并土尔扈特部。

土尔扈特人自知不是对手,为了防止被吞并,无奈之下土尔扈特人只能放弃故土和家乡,往西去到当时还是一片荒原、人迹罕至的伏尔加河下游另建家园。而且很快就发展起来,并建立了政权。不过,他们一直保持着和中国政权的联系,心里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没想到,土尔扈特人把荒原开辟成丰美的草原后,当时的沙俄帝国开始眼红,不断骚扰甚至欺压土尔扈特人。甚至要求他们必须宣誓效忠沙皇,而且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改信沙俄的主流宗教,就是要在精神上同化土尔扈特民族。

更为致命的是,沙俄要求土尔扈特部所有16岁以上的青壮年必须参军,因为他们正在和土耳其交战。再忍耐一段时间后,发现沙俄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人看,再这么下去,土尔扈特族有可能灭亡。

于是他们想到了远在东方的祖国——中国,心里迫切想回到祖国的怀抱。所以他们一直与蒙古各部落联系,再通过他们向当时的中央政权表忠心。在康熙年间,他们派人历时两年到北京进贡,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这也深深感动了康熙帝,于是康熙派遣使臣前往土尔扈特部。但沙俄帝国的横加阻拦,清朝使臣也花费两年才到目的地。使臣一去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并表示康熙帝会答应土尔扈特部提出的任何要求。这更加坚定了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决心。

1767年,土尔扈特部的领头人渥巴锡开了一个小型的绝密会议,决定回归祖国。但是放弃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也不容易,直到1770年,渥巴锡再次召开绝密会议,宣誓一定要带领土尔扈特人回到祖国。

此时,这支17万人的大部队毅然决然踏上东归之路。但是那年冬天伏尔加河一直不结冰,北岸一万余户同胞没办法渡河,而且他们东归的消息被沙俄知道了,于是不得不提前出发。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带领南岸三万余户土尔扈特人先行出发。他们破釜沉舟,点燃了曾经居住的住所,熊熊烈火昭示着和彻底决裂。

沙俄女皇知道后,怒不可遏,立即派出军队追击土尔扈特部,并严密监视未能踏上归途的北岸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

土尔扈特人东归路上困难重重,身后是穷追不舍的沙俄军队,前面是万里坎坷,还遭到了哥萨克族的阻击。在和哥萨克族的对战中,九千名战士和乡亲血洒归途,但是渥巴锡临危不惧,从容指挥,最后借助险峻地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几乎全歼哥萨克骑兵队伍。

而且,土尔扈特人不仅要和敌军作战,还要和恶劣气候甚至疾病瘟疫作斗争,打杀声交织着暴风雪,在耳边愤怒嘶吼,但浴血奋战的土尔扈特人,一直都义无反顾,誓死要回到那个“太阳升起的地方”

终于,1771年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们到达了祖国西陲伊犁河畔。东归壮举,顺利完成。只是,出发时,3万余户共计17万余人的土尔扈特东归队伍,有八、九万人死在了路上,永远无法回家。

这条东归之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血泪之路。好在千难万阻,终于抵达。他们的壮举感动了全国人民,大家纷纷捐赠,清政府也全力支持,帮助土尔扈特人重建家园。如今英雄的的后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幸福的生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伏尔加河   哥萨克   准噶尔   沙俄   祖国   使臣   蒙古人   帝国   政权   中国   草原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