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听越自卑的3句“垃圾”口头禅,家长可千万别再说了!

昨天表妹微信聊天跟我说,她非常惧怕回家过年,说是患上了“过年恐惧症”。


觉得这个“病症”很有趣,我便好奇问了一下她的症状是什么样的。


得到的回复如下:


“一想到回去要面对一群长辈,就如坐针毡;


生怕哪里又做得让他们不满意惹来一通说教;


回去只想缩在角落,希望谁都别注意到我,把我当透明人;


也别让我帮忙干活,干不好了还说三道四……”


我一听乐了,迅速跟她产生共鸣:“对对对,我也有这些症状!”


作为我们这辈儿里最小的孩子,还在上大学的表妹从小就是大家庭里的团宠C位,众星捧月长大的娃都有这种困扰,更别提我们其他兄弟姐妹了。



我们几个,甭说过年,就是平时生活里,都或多或少带点“灰溜溜”的局促感在身上:


跟人说话仔细斟酌、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说得不对,惹别人不快;


分东西总是最后拿,拿最少或没人要的那份,怕被人说贪心;


期待别人发现我的优秀,又害怕别人注意到我,因为比起出风头,更害怕自己出丑;


对别人的评价总是很敏感在意,时刻准备改正缺点……


这些“觉得自己不敢、不好、不配”的情感与认知,不正符合了心理学中对“自卑感”的定义吗?


仔细一琢磨,我们总结出了下面这3句大人们经常爱说的口头禅,堪称加强孩子自卑感的重灾区。


封印大法:点字句


时间拉回到童年的春节,我们一大群小孩儿在姥姥家的院子里疯跑。


总有那么一两个,要么摔个大屁股墩儿哭鼻子,要么不小心弄脏新衣服,每当这时候,大人们就会皱着眉头说:


“你慢点啊,小心点啊……”


饭桌上,不好好吃饭的孩子都会收获一句:“乖,再吃点……”


席间讨论起期末成绩,大人们倒是很宽容,没有计较一分两分,但总是不忘提醒一句:“再用心点……”


谁家小孩要是淘气,那就会跟他说:“你听话点……”


这个“点”具体是多少?没有任何概念!小孩子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恰到好处。


尹建莉老师曾说:“‘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具体糟糕在哪里呢?


大人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本是出于关心;但这关心有没有用,别人说了不算,自己体会到的才算。


每次听到这种善意提醒的话,孩子们只会觉得兜头一盆冷水——败兴。



如果只是这样,伤害性还不算大,就怕大人们后面紧接着,习惯性接上一句“你别……”“你不要……”。


慢点,别跑那么快;

小心点,别弄脏衣服;

菜再吃点,不要挑食;

用心点,别老是马马虎虎;

听话点,别老给爸妈添堵……


“顺理成章”得贼顺溜。


此话一出,原本对一切事物兴致勃勃的小孩,立马被那个“点”定身了,有任何想法都不敢轻易尝试了,只敢揣摩着大人的心意一点点小心试探:


跑快是会被指责的,衣服是不可以弄脏的,吃没吃饱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出现任何失误都是因为自己不够细心,不听话的小孩是要被嫌弃的……


孩子的探索欲、自我认知就这样被限制,如此多的“点字句”叠加到一起,形成一种过度关心,换句话说——过度干涉。


这只会让孩子的自我能效从“展开拳脚大干一番”转道向“察言观色、缩手缩脚”迈进。


无情嘲讽:马后炮式责备


小时候有一年年夜饭,小孩子们闹着要帮忙上菜,汤汤水水的,小手一次只能端一盘。


热火朝天的厨房里,大人们“慢点,小心点”的无用提醒不绝于耳,直到表弟要给我们表演个炫酷的——一次端两盘。


姨妈那句“你行不行啊,别逞能”还没来得及说完,表弟已经抄起两盘菜走出五步开外,却不想脚底一个出溜滑,鸡飞蛋打。


大人们一窝蜂涌上来,说的话从一开始的关心:


“没烫着吧?没受伤吧?没磕到吧?”


逐渐过渡到阻拦:


“行了行了,你别端了,坐那乖乖等吃吧。”


最后以一句责备结束:


“你看,我早就说过不能这么端吧,小孩子瞎掺和什么,都别动了,放着我们弄!”


这下,打翻两盘菜都没太大情绪反应的表弟,终于在大人们的“连环炮”下嚎啕大哭,饭也不吃了,躲回房间里再也不肯出来……


这时候,大人们脱口而出就是一句:


“这孩子,怎么脾气那么倔,一点都说不得……”


那顿年夜饭,我们一桌小孩悻悻吃完,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儿,过年的快乐少了一大半。



在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感到羞愧难受的时候,“你看,我早就说过……”这个句式,只会加重孩子“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情绪,带来逆反对抗。


与之如出一辙的,还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也是我们大家庭长辈间最受欢迎的一句口头禅。


与之相对的,大人有多爱说这句话,孩子就有多反感这句话。


在孩子已经意识到失误,正从宝贵经验里吸取教训的时候,这“马后炮”听起来就跟嘲讽一样,毫无用处,还阴阳怪气。


精准打击:贴标签专用句式


长大后,我问过表弟那时是个什么心情,他说:


“当时只觉得‘啊呀,翻车了,好丢脸’,想赶紧收拾一下看怎么补救;


结果他们说着说着把我一个人的罪责怪到全家小孩头上,连累你们都不开心,就很恼火,想着自己还是少出现吧……”


原来,他当时关上房门不出来是因为自责,而并非大人们口中的“脾气倔,说不得”。


可惜,大人们只注意到孩子当时的行为表现,却没想着去发现、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而在大人们想要孩子听话顺从,孩子却拒不配合时,“你这孩子,怎么那么……”这句口头禅就经常蹦出来。


这句式一出现,后边准不会跟什么好词儿:


懒、笨、马虎、不小心、不听话、固执、事多、自私……


其实,大人们倒不是故意想贬低孩子,因为他们说这句话的真正意图,只是想表达当时当刻的无力感;但他们自己又不愿意承担无力感带来的痛苦,便转嫁到孩子身上。


我不懂;

我不行;

我不会;

我不好。


这些就是孩子听到这种口头禅时的糟糕感觉。


前段时间,有个话题冲上了热搜榜:九成受访者称被父母语言打击过。



调查对象是2000多名18—35周岁的青年,有90.6%的受访者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


高达59.7%的受访者认为打击式教育让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表妹试着把这个话题往“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一丢,立马激活了长辈们的防御机制,迎来反对声一片:


“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儿天天想什么呢!”

“我没打击过你们这些小没良心的吧?”

“就差把你们夸上天了,就得多鞭策你们!”


一声叹息。


写在最后


其实,让一个孩子深陷自卑,只要做三件事就够了:无视、嘲讽和攻击。


以上这三种口头禅刚好分别占了一样,可谓五毒俱全,精准剥夺着孩子的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


当然,导致孩子自卑的因素还有很多,每个家庭情况和习惯也不同;


但教育的方式,都是源于我们的起心动念——


如果我们不想孩子未来总是陷入别人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自我价值感匮乏,每个人都可以随时甩出一条规则来要他遵守……那我们不妨自检一下是否有说类似口头禅的习惯,是否传达给了孩子类似的信息。



说完了“有毒”的做法,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


网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她带着孩子在饭店就餐,还没吧台高的孩子手里拿着一只杯子,正踩在凳子上努力伸着小手去拿另一个……


妈妈刚想帮他,还未来得及上前,孩子手里的杯子就“啪”一声摔碎了。


这时候,妈妈只做了4件事:


第一件:确认孩子有没有受伤,有没有被吓到。


第二件:收拾好满地碎片,向饭店工作人员道歉并赔偿。


第三件:搞明白孩子明明很困难却非要去拿两个杯子的动机——原来,孩子是想帮妈妈也拿一个。


第四件:夸奖孩子念着妈妈的想法,并引导孩子下次遇上这种事的时候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


看见情绪、榜样示范、共情接纳、肯定引导,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没有其他多余的小动作干扰孩子成长秩序。


少判断,多观察;

少改造,多发现;

少阻止,多接纳。


多看见孩子能做到的,少盯着孩子做不到的,给出尊重和鼓励,孩子才会内心有力,从一次次探索和挑战中,开创出新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口头禅   孩子   马后炮   受访者   表弟   表妹   杯子   自卑   小孩   家长   不好   垃圾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