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宜理性跟孩子谈一谈胡鑫宇,识别孩子是否有心理隐患

本文字数约:4213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千万别对孩子这样谈论“胡鑫宇案”

02、可借此识别孩子是否有精神心理问题

03、父母要争取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随着警方正式通报调查结果,胡鑫宇失踪案水落石出,他确实是自杀身亡。

而他突然自杀的背后,极有可能是失踪前就罹患了“微笑型抑郁症”。可惜其父母、老师都未能及时发现。

这件事很沉重,可能很多人在胡鑫宇自杀身亡的事实确定之前,因为缺乏对“微笑型抑郁症”的认识,又被人带节奏,笃定认为他是死于“他杀”。而且,由于胡鑫宇失踪太久,引发很大的社会关注,很多人在家里谈论起这件事时,一味将责任完全归结于学校、社会及政府,表现得义愤填膺。

现在新闻发布会已经召开了,胡鑫宇自杀身亡的事实已经确认,不少人还是无法相信,陷入自己的错误认知里而不能自拔,更加义愤填膺!

而部分父母则相反,他们只是默默关注,在网络上发表评论,但很少跟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谈论。

尤其是有些父母可能觉得这个案件是个负性事件,在真相揭晓后,还涉及到“自杀”、“死亡”等传统观念中很忌讳的话题,所以跟孩子谈论时轻描淡写,甚至刻意不谈论,或者不允许孩子谈论,就跟出事后致远中学也禁止学生谈论一样。

当然,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对孩子没啥好回避的,直接发表意见,但缺乏理性、深入的见解。他们要么容易从道德高度指责胡鑫宇太脆弱、不孝,有些“道德绑架”;要么把所有责任归咎于胡鑫宇父母。

无论家长采取的是上面哪一种做法,都不可取,都很容易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拉大了亲子关系中的隔阂。

而且现在是“数字星球”时代,其实很多孩子早就从网络、朋友处得知这件事了,甚至知道得比家长还多。

我就遇到了不少小学生、中学生在谈论此事。不少孩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并不客观理性,甚至有点偏激,又或者难以自控地感到压抑、情绪低落、也出现了无望感。

如果这些孩子没有及时得到大人的积极引导,他们的精神心理将埋下很大的健康隐患,甚至不排除会效仿胡鑫宇,发生悲剧。

所以,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家长们不要对孩子避而不谈,而是有必要利用这次事件作为契机,跟孩子认真地、好好地谈一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更加理性、深入地看待这件事。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将更有可能预防孩子罹患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也极大地降低了孩子出现自杀行为的风险,甚至会成为一个契机,大幅度改善亲子关系。

当然,这篇文章里说的孩子,主要是指青春期前后的学生群体,以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生为主,甚至也包括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那父母到底该怎么理性跟孩子讨论这件事?该向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以下提供详细的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对家长、孩子们有积极参考意义。

01、千万别对孩子这样谈论“胡鑫宇案”

与孩子交流之前,父母要先对胡鑫宇案件有理性、深入的认知,先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有认知边界。

而且父母要意识到,谈话要以懂得尊重、倾听孩子为前提,而不是单方面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

第一,父母不要把事件的责任都归咎于社会,如果自己有过这种想法的话,要觉察自己是否存在人格异常的问题。

很多父母一开始受到网络不实信息的误导,可能曾认为胡鑫宇是遭人迫害的,甚至有可能一开始就这么想,批判社会阴暗、人性丑陋等等。

这些父母缺乏“微笑型抑郁症”的科学知识,甚至有可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很有可能存在遇事容易外归因的问题。

如果这部分父母平时总是容易指责别人、抱怨社会不公的话,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人格异常,比如偏执型人格改变,甚至不排除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这部分父母都未能对外界事件形成理性深入的认知,又如何积极引导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孩子很容易也形成偏执型人格,对周遭事物有偏颇的理解,心中总是充斥着不满、委屈、愤怒。

所以,希望父母要拓宽认知边界,学习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具备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避免在孩子面前发表不理性的言论。

第二,父母不要指责、贬低胡鑫宇,这很有可能引来孩子的反感和抵触,恶化亲子关系。

部分父母对胡鑫宇的心理活动和自杀行为难以理解,甚至对其指责,“连死都不怕,为什么害怕活着呢”、“现在的小孩子真是玻璃心”、“就这样自杀了,也不考虑父母,真是太不孝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这些话,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很多孩子其实能够理解胡鑫宇为何感到绝望,甚至他们也有过不被父母理解并感到痛苦的经历。

我团队中的一个小伙伴春节回家过年,她的12岁侄女主动提起胡鑫宇一案。当时胡鑫宇的死亡原因还没有公布,两人讨论了起来。

一开始,小女孩很疑惑,“他到底是不是自杀呢?”我们这个小伙伴向她分析了胡鑫宇失踪前的一些精神心理活动,尤其是提到胡鑫宇曾3次打给母亲,哭诉在校过得很不开心、不想读书,但母亲都没有答应接他回家。

此时,小女孩脱口而出:“那他真的很绝望!”

这个才小学六年级的小女孩突然理解了胡鑫宇内心的极度痛苦,相比之下,很多大人都做不到。

后来两人再深聊,原来小女孩也有过很多不被父母理解的经历,“有时我上着上着课觉得很不舒服,想请假回家,但我爸妈就是不肯,说什么你再坚持一下啦,没事的。那时候我也很痛苦!”

像有这样类似的经历的孩子其实有很多很多,他们也经常不被父母理解,对父母有很多不满。他们看了胡鑫宇的经历后,很容易产生同情,甚至是共情,并想到了自己。

如果这时父母还在他们面前说这些话,他们会条件反射般地反感、抵触,对父母失望,加大亲子隔阂。

如果孩子本来就有精神心理问题,甚至已经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话,他们会想起自己类似的经历,创伤被激活,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愤怒或悲伤,然后出现灾难化思维,认为父母永远都不可能理解自己。他们甚至可能认为胡鑫宇的选择是对的,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

也就是说,父母如果说出这样的话语,这本身就是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希望父母们一定要避免!

02、可借此识别孩子是否有精神心理问题

第三,父母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以及积极引导,了解孩子对该案件的态度及认知。

有些孩子相信警方通报的内容,认为胡鑫宇就是死于自杀,并认为他其实还有其它方法可以改变现状,不该盲目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认知。那父母该感到庆幸!

这说明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认知比较理性,精神心理状态也比较健康,其认知、思维高度甚至有可能超过了父母。

父母可以给予孩子及时的、具体化的肯定,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可,促进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可如果孩子仍然倾向于认为胡鑫宇是他杀,总觉得证据都是刻意伪造的,而且孩子平时也比较愤世嫉俗,总是抱怨别人、指责社会的话,父母一定要高度关注。

这部分孩子已经出现了偏执型人格的苗头,遇事容易一味地外归因,缺乏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反省能意识及能力。

像我上面所说的,这有可能受到父母的负面影响。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负性事件,尤其是多次遭到欺凌或不公平对待,但父母没有及时科学地处理,更没有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变得敏感多疑,容易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这是偏执型人格的重要特征。

对于这部分孩子,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是有认知边界的,尤其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意识到胡鑫宇失踪前就出现了抑郁症症状和强烈的自杀念头。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有偏执型人格的话,未必能将父母的话完全听进去。

父母还要想办法修复孩子过去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改善亲子关系,纠正偏执型人格,逐渐引导孩子建立更加理性的认知,以及理性的综合性归因模式,不要遇事就一味指责别人、抱怨社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在交谈时,父母要识别孩子是否有精神心理问题,尤其是隐蔽而凶险的“微笑型抑郁症”。

如果孩子得知了胡鑫宇死因后,情绪发现明显变化;又或者父母跟孩子谈论此事时,孩子情绪明显波动,比如哭泣、悲伤的话,父母要高度警惕!

这有可能是胡鑫宇案件激活了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想起了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甚至他们有可能自己也想过自杀,只是未敢最终实施!

而且,如果孩子的这个表现一反常态,与其平时表现出来的性格有较大差异的话,那么他们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微笑型抑郁症”的苗头。在这个消息面前,他们暴露了部分真实感受。

其实,“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比很多人想象中的常见,可往往只有他们自杀时,其身边人才大吃一惊!

我的一位朋友过年走亲戚时,得知亲戚孩子的学校有一位高三女生自杀了。这位女生是学校舞蹈社社长,表面看上去性格开朗、人缘极好,经常以“搞笑女”的形象示人,却突然自杀了!她身边的人都感到难以置信。

而且,胡鑫宇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不排除有一些同样罹患“微笑型抑郁症”的青少年患者会效仿他的自杀行为。希望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别以为自己的孩子性格开朗,离这类悲剧很远。

还有的父母可能想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大夫,或者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由他们来判断。其实不然,很多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对“微笑型抑郁症”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如果孩子刻意隐瞒的话,一般的问诊和交谈也很难识别。

最容易发现“微笑型抑郁症”的,还是与患者长期密切接触的人,包括其父母和好友。患者无意中流露的神情,在本子上和社交网络上写下的文字,都是重要的线索。可这就要求父母要应尽早掌握识别并预防“微笑型抑郁症”的知识。

03、父母要争取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最后,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持续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

父母还可以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孩子都能向父母求助,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会与孩子共同面对、解决难题。

如果孩子发现父母有时在重大事情上不理解自己了,千万不要绝望、灰心,更加不要灾难化思维、一意孤行。他们可以想办法促使父母反省,但不要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如果孩子感觉父母最终仍然难以理解自己,那更加要意识到生命和人生是我们自己的,等到长大并具有能力了,我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而活着是最大的前提!

当然,如果部分父母发现根本无法跟孩子对此事进行交流,甚至孩子日常中就不爱跟自己交流的话,父母更加要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亲子关系。

这往往是因为父母再过去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对父母抵触、失望,对父母关闭了心门。

父母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方式,重视孩子的心理诉求,孩子遇到难题时,帮助他们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式,才能让孩子相信父母是可依靠的。孩子陷入低谷时,才不至于绝望!

孩子是否能够心身健康地成长,这背后需要父母的保驾护航。希望父母们不断拓宽认知边界,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规律,才更有可能成为有智慧的父母,引导孩子真正地茁壮成长。

#胡鑫宇事件最新通报:自缢死亡# #胡鑫宇录音笔内容披露:曾试图跳楼# #微笑型抑郁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理性   父母   孩子   心理   偏执   创伤   隐患   认知   人格   精神   社会   胡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