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长大了,变美了

我的故乡是云南省侨乡红河县迤萨,近几年来,无论是来自国外及港澳台的华侨或亲友,或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都对侨乡红河县城迤萨的发展变化叹服不已,人人称赞说:“迤萨长大了,变美了!”

迤萨东门姚初大院

迤萨,素有“江外”之称。所谓“江外”,解放前是贫困落后偏僻闭塞的代名词。

解放前的迤萨,仿佛是耸立在红河南岸边上的一个小馒头,西北方向是万丈深渊奔流不息的红河;东南方向是大峡谷一样的勐龙河畔,迤萨高高耸立在方圆仅1公里多的一座山峰之巅。四百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四周到处是荒芜的山梁。烧柴难,饮水难,点灯难。当时,迤萨有句民谣:“迤萨巴,吃沙拉,好男走‘江外’,好女不嫁迤萨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迤萨,确实因缺水、缺柴、交通不便群众生活落后而倍受人们冷落。因此,在那个年代,迤萨人走出“江外”的特别多,只要内地一些厂矿企业到迤萨招聘工人,个个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当时有人说:“在内地做清洁工扫街心,也比在迤萨当干部强。”于是,年轻漂亮的姑娘纷纷嫁往内地;刚分到迤萨工作的内地大中专毕业生也待不住,千方百计找关系调离迤萨。在20多年前的一天,红河县一中就有10多个支边教师一夜之间跑了......

迤萨东门楼

难道说,迤萨这个“江外”果真留不住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红河县委政府审时度势,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迤萨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紧紧抓住中央西部大开发及省州对贫困县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机遇,决定对迤萨实施“扩建”与“整容”相结合的大手术,采取有力措施,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迤萨的改造实施亮化、美化战略:

迤萨西门街一景

一是扩容,把勐龙乡与迤萨镇合并为迤萨镇,县城占地面积由一平方公里扩大到四五平方公里。

迤萨山城

二是开发新区建设,实施了跑马路新区、莲花塘新区、环城北路新区、安邦移民新区、勐甸凹腰山新区和万年塘新区等项目建设。如今,几大新区高楼林立,街道宽敞,商贾云集,一批批外地商人到新区投资创办各种企业,上万群众在新区安居乐业。

甲寅土司宅院

三是新建了客运站、民族体育馆、农贸市场、高级中学、迤萨二小、县医院、中医院、养老院等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迤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修复的迤萨古民居

四是结合迤萨荒山多的实际引导各族移民群众建盖私房,在10年间就有近万栋私房在各个新区拔地而起,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闹市区。

修复的迤萨大寨一景

五是实施移民搬迁,对那些多年脱贫无望致富无门的山区群众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搬迁到迤萨,政府适当给予补助建筑材料鼓励群众建盖私房,同时积极引导移民群众立足迤萨人口多、荒山多、坝区优势等资源发展种植业和二三产业,使广大移民群众逐步实现增收致富,达到了安居乐业的目的。

六是实施对迤萨古城的修缮保护和美化亮化工程。

迤萨东门城楼

如今,迤萨东门楼、钱二官“迷宫”、姚初住宅等一批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已修缮完工投入使用,使昔日的迤萨古城风貌重现,如今已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节庆假日,迤萨古城游人如织;在古城美化、亮化方面,修缮了迤萨西山公园内历经140余年的六角亭一座,新建楼亭三座;大观塘周边砌上了大理石围栏,种上了杨柳;新建了观塘花园、东门楼马帮文化广场等娱乐场所;在迤萨环城北路和各个景点移栽了景观树;在观塘花园、莲花娱乐场所安装了露天电视......夜晚的迤萨,灯火通明,古城与新区交相辉映。

迤萨古民居

今天的迤萨,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近年来,到迤萨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许多中外游客都说:“没想到,迤萨这么偏僻,却如此亮丽!像迤萨古城中的‘钱二官迷宫’,第一楼层大小30多个房间全用青砖卷拱而成,这样的建筑确实难得一见。”

注:部分图片来自红河县融媒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观塘   红河   红河县   东门   荒山   私房   古城   新区   故乡   移民   群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