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从不抛弃你

故乡从不抛弃你


文 / 张富生


刚刚,我把散文《第九年》的稿子投给县文联,发过去后重读一遍,总感觉结构混乱,文字隐晦。我只是想讲述我已经在村委会工作八年、回到家乡八年了,八月末是第九年的开端,我要努力工作,仅此而已,我读着读着好像在吃自己煮的夹生饭。我自责,为我仓促的投稿感到羞愧难当。


待秋收的梯田


八月末,秋已来临,村庄内外的瓜果熟了。困倦之时,我收到“追乡者”李旭东的邀请,红河州第二届追乡青年交流活动前半段在普春村委会切龙中寨举行!我欣然回复:如没有特殊工作,一定参加。我早已听说过“追乡”团队,一直关注着他们,之后在某种机缘下还认识了其中几个发起人,张智良、李菲、李旭东。我看过活动方案,参加活动人员名单中,多半是许久未见的好朋友,既然没法在他乡遇故知,那就在乡土上遇故知吧!我将见到从未谋面的李克山老师,几个月前我与李老师有联系,李老师一直很关心垤施文化的发展现状,殷殷嘱托,我也读过他的不少诗歌。我很确定,这次活动一定意义非凡,尤其对我这种久居村中的人而言将不虚此行。


从我家垤施村到普春村委会切龙中寨,四十分钟的车程,我去过好几次。我第一次见到李旭东,是在去年五一假的切龙中寨,他年轻俊朗,架着数码相机,和栽秧的村民们谈笑风生。现在我们又要在切龙中寨相见,那里民风淳朴,保持着哈尼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我喜欢那里。当然,如今我们说的“民风淳朴”仅仅是说说而已,在广阔的农村,它已快湮没于这让人振奋的时代履音中,一些传统民俗渐渐消逝,这是我们不忍不舍又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花花草草


普春,东邻元阳县沙拉托乡,他们赶集、出门都走更便捷的元阳方向。去年九月的某个周末午后,我一人骑上摩托一路向东行至普春,感受普春一带的秋收美景。早些年因为交通闭塞,我在十三岁之前没听说过在我家的东边森林中,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时断时续的雨水中,我和李宗强搭乘李扬华的车子前往普春村委会切龙中寨。已是下午,来自昆明、蒙自、石屏、元阳、绿春、迤萨的青年才俊们也陆续抵达。有人拥抱、有人拍肩、有人握手,如故人久别重逢,我脑海里首先蹦出“井冈山会师”的课文插图。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好多都是初次见面!甚至追乡团队成员郭永贵和李旭东之前根本没见过,他们一直都是在网上沟通交流。


切龙中寨有五十一户哈尼族人家。夜晚,细雨飘洒,在车志雄大哥苦心坚守的哈尼多声部传承室,我们围坐在一起观摩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歌声打破了这大山之中哈尼寨子的静谧。我们住在车志雄家的大通铺,事实上,谁都没有睡意。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光啤酒后,索性用白开水将就碰杯,谈诗歌,聊母语,一直到深夜。


现场观摩


第二天上午的交流会上,他们独到的见解让我大开眼界,可惜我的工作电话比较多,跑出跑进忙着接打电话,没能全程聆听友人们的精彩发言。


参加本次活动的人员,他们的追乡故事耐人寻味,从城市走回家乡,遵从感恩回报家乡的内心使命,尽所其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如阿东、宗者、钰尼、建周、小麻、孟欧等。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的“人才振兴”不难理解,人才兴,则产业兴、文化兴、生态兴、组织兴。看到这样一群充满激情、心系家乡的年轻人,我感到欣慰。原来走回乡土的不止是我,虽然他们年岁小我,现今有这么多青年同我一道,亦师亦友,我心里默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然,片刻,我还念了一句:宣父还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是的,我对这群走回乡土的青年肃然起敬!



我初回垤施村委会那几天,也写过一篇《故乡从不抛弃你》。摇摇晃晃的少年梦已经皈依故里,借某位知名作家的新浪博文题目小作一篇,以慰藉自己那颗流浪多年茫茫然的心。年少时骑马荣归故里的英雄梦早已支离破碎,不管怎样,而今已经回到了小时候想要逃离的家乡,我已不再漂泊四海为家,我该感到幸运和自豪。同年,在乡道上邂逅一位多年未见的初中老师,我激动地上前打招呼,她大失所望,仿佛我上学时太听话,欠她一次教训,当着是几个人的面训斥:“张富生你怎么这么没用?人家一个个都往外走,你却回来这里,回来当村干部挨老百姓谩骂,见都没见过你这种人!”这盆冷水浸入心骨,因此,我也曾一度怀疑回乡工作是不是一种错误!


我没有拍拍胸脯对着故乡的土地要怎样怎样的豪言壮语!即使我没有反哺家乡的本领,也绝不会去榨干她本就并不丰腴的躯体。我得回乡,我知道我的亲人活在这里,我生在这里。我在外闯祸也好,一身铜臭也好,伤痕累累也罢,故乡都会接纳我、包容我!故乡都没嫌弃“昧了良心”才回来的哥哥高加林,何况我之前每年出门谋生时都会在QQ空间发几个字:走,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追故乡的人”公众号建立时我已经回到垤施村委会七年了,我于2014年8月末回到垤施村委会,从此以村干部的身份恪守职责,边学习边做事,默默无闻。


出席者交流现场


我在《走进城市》一文里写了这么一段:“在我刚记事那会儿,她从城市回村来了,穿着露肚脐的衣服、裙子和高跟鞋,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见裙子和高跟鞋。听说那年她回家,满口新鲜的汉语,解释说出门时间长了忘记彝族话了。正值中年的父亲听不懂,一怒之下掀翻饭桌,让她滚蛋走人。”在我的家乡垤施村,这种情形并不新鲜,在我不多的作品中,也经常会写到一些奋力追逐远方的人。我也常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许多年轻后生形容家乡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当前,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的青壮年流出,人才匮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瓶颈,以致农村人才“失血”“贫血”。


在本次活动中,我看到了希望,这一股追乡力量已经在抚动无数人的追乡琴弦,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追乡”队伍中。不管你在远方城市收入可观、生活安定,还是拼得头破血流、一身狼狈,鸟有巢树有根,你始终会回家,你始终要回家!谁都不要再感慨故乡何处,因为这个世界上,故乡从不抛弃你!


村中溜达


-END-



作者简介

张富生:彝族,1986年初秋出生于垤施村,现任阿扎河乡垤施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红河州作家协会会员,红河县阿扎河民间文化传习会副会长。



编辑 | 李约者

说明 | 转载请注明来源“追故乡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元阳   彝族   故乡   村委会   乡土   月末   家乡   青年   人才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