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祖国抛弃了的可怜家族的两千年归国路

天下的强汉(42)

主笔:闲乐生朱晖

当年,李陵独自带着五千步兵深入大漠,最后被匈奴八万主力骑兵围攻,李陵杀敌数万,力战而降。汉武帝大怒,将李陵的寡母兄弟妻子儿女全部杀光!李陵身败名裂,家国难归,匈奴单于遂封他为右校王,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而李陵的好友苏武,却仍持节不屈在北海冰原上苦苦支撑着誓死不降,等待着回归汉朝与儿女团圆的日子。

李陵挣扎了许久,终于还是应单于所请,跑去劝降苏武,苏武仍是表示不降,李陵于是让自己的匈奴妻子多次赶着牛羊带着酒食送给苏武,助其渡过难关。

后来汉匈关系缓和,双方恢复了和平,苏武终于得以回到长安,但已降的李陵却无颜再回汉朝,只能一个人待在匈奴,孤独的老死异乡了。

但苏武并没忘记远在匈奴受苦的李陵,他在向朝廷报告匈奴情况的同时,也汇报了李陵的思国情怀与多年冤屈,并给李陵写了一封长信,表示“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如今“弃在绝域”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劝他游子返乡(《报李陵书》)。但李陵已哀莫大于心死,只回信言“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然陵虽孤恩,汉亦负德。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仍是不肯回去。李陵这封回信即本文多次引用之《答苏武书》,有学者亦以为伪作,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里不再多加讨论。不过还是那句话,文有可能作伪,其情却真,正如南北朝文学理论家钟嵘所言:“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苏武至此也算明白了李陵的心意,于是只得作罢。但李陵的另外两个老友霍光与上官桀却仍不甘心,他们又派了李陵的陇西故交任立政等三人前来劝说,还学那鸿门宴上范增以“玉诀”暗示项羽速下决断杀刘邦那样,数次以“刀环”暗示李陵可还归于汉。

然而李陵却跟项羽那般,明知其意,却无动于衷,毫无反应。

直到卫律借故走开,几人单独相处,任立郑终于抛开忌惮,代表霍光上官二人向李陵表示:老友都在想念你,祖国深情呼唤你,长安热烈欢迎你!归来吧,归来吧,含冤受屈委身胡虏的可怜游子!

任立郑是代表重臣霍光而来,更是代表汉朝政府而来,这说明李陵回国后即可平凡汉奸之名,且汉已大赦,中国安乐,老友来召,无忧富贵,多好的事儿啊,可李陵却仍不识相,最后就连老牌汉奸卫律在外面听到都受不了了,他忙走进来,借着古人的例子劝李陵道:“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君不见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乎?”

在卫律看来,自己和李陵都不是叛徒汉奸,只不过良禽择木而栖罢了,如果他们是汉奸,那么高士范蠡楚人仕越,名臣由余戎狄之人仕秦,岂非也都是汉奸了?

然而李陵深深明白,自己的汉奸之名已经坐实了,政府可能会给他平反,但民间那些假道学文人们可不会那么轻易放过他,人言可畏啊!李陵又岂能回去再受二茬罪,做个反复小人。何况他的老母妻儿已全给汉朝杀了,此不共戴天之仇,李陵又岂能轻易释怀?

总之,李陵本人是回不去了,真要回去,或许要留待后人吧!

于是李陵把头一拧,冷冷道:“诸公已矣!陵归易耳,然丈夫不能再辱!”

在我看来,李陵这句话,才是他一生中说的最凛然果决、最具英雄气的一句话。这句话不再是他常讲的大话或牢骚,而是他顶天立地振聋发聩的人生宣言:大丈夫哪怕身败名裂、孤绝于世,也绝不能自轻自贱、乞求怜悯!他个人虽然很渺小,但他的尊严,绝不容许被这个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的践踏。

因为两个字,气节。

所谓气节,气者,敢作敢为也;节者,有所不为也。

故苏武遵守的是他的汉臣之节,李陵奉行的是他的丈夫之气。节操与意气,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两项优秀品质。

不过相信在卫律等人的心目中,李陵定是个十足的傻帽。当年投降是无奈,但现在有机会回那富庶的汉朝重享安乐,却不回去,还要待在这北方苦寒之地受冻,最终搞个客死异乡,永世不得落叶归根,死为异域之鬼,这样的“丈夫”有意思吗?

对于卫律这种有奶便是娘的人来说,他们是永远不会明白李陵的。李陵不是不愿回去,只是情虽思之,气所难甘,事到如今,他已经回不去了,永远也回不去了……

正如辛弃疾诗言:“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一个绝字,道尽李陵所有心声。

总之,人间久别不成悲。往事如烟,莫再提了!越提越心痛。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都随风,一切随风散去吧!

数年后,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李陵老死匈奴,死的默默无闻,秋夜无声。

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人生在悲壮之后往往曲终人散,细细品,静静想,无论绚烂、繁华、艰辛、困顿,最终不还是一抔黄土。

汉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八十多岁的苏武也病逝于长安。当青春已经逝去,当白发已经凄迷,当病榻已经缠绵,两位好友此生却未能再见。在弥留之际,苏武的脑海里却只有贝加尔湖畔他与李陵二人的对饮,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雪白明月照在大地,藏著他们永恒的难忘回忆。

唐代诗僧贯休有诗曰:“寻班超传空垂泪,读李陵书更断肠。”英雄的悲歌,最终埋没于黄沙矣,千载悠悠天下耻,谁能怜君一片心?读史至此,作者已然无言。

星移斗转,转眼又过去了六七百年,李陵的后裔在孤独、寒冷、遥远而荒芜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顽强的繁衍,生存,发展,到此时,竟然建立了一个虽然生产弱后,但尚能以武力称雄漠北的国家——黠戛斯。

此时,黠戛斯的国主叫失钵屈阿栈,他虽然是个蛮荒之主,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而时刻关注着遥远的中原的消息。

虽然,他与中原之间还相隔着强大的突厥汗国,直接交往是不可能的事。

但他还是从各种渠道中探听到了,当年祖先李陵效忠的汉王朝已经灰飞烟灭了,后又经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南北分治,此时又重新大一统成了强盛的帝国——大唐。

失钵屈阿栈的心,蠢蠢欲动。

接着,他又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这让他再也坐不住了。

我要去大唐,我要去大唐,非去不可,死也要去!回纥、突厥、就算是老天,也拦不住我!

原来,唐朝皇帝竟然也姓李;而且李姓皇帝竟然号称自己是李广的后裔。

证据就是:

《晋书·列传·凉武昭王李玄盛》:“武昭王讳嵩,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

《旧唐书·本纪》:"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

也就是说:李广家族并没有全部死光,还有一支(算来算去也只可能是唯一没被灭族的李陵二叔李椒的后裔)流传了下来,并蕃盛昌炽,乃至霸有秦、凉,建立了西凉政权;又七世至唐高祖李渊,竟得天下,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主人。

于是在公元648年,经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准备工作,黠戛斯国主失钵屈阿栈终于踏上归途,他亲自率领着一支庞大的朝贡使团,绕过回纥与突厥的放牧区,跋涉万里,抵达长安。

看着黑发黑睛、风尘仆仆的黠戛斯使团一行,唐太宗李世民欣喜万分,立刻宣布设宴热情款待;二位国主在席上交杯换盏,开怀畅饮,当场开起了认亲会,看的他国使团十分眼热。

此时此刻,两位国主心中只觉无限感慨,这七百年后的迟来相会,先祖李广、李陵地下有知,当笑慰九泉矣!

据载,黠戛斯国主当场喝的酣醉,随即开心表示:臣已一心归国,望得国家官职,执笏而还,为我大唐开疆拓土,促使漠北各族臣服于我大唐天可汗。

唐太宗大喜: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并封失钵屈阿栈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从此,大唐王朝在漠北多了一块飞地——坚昆都督府;唐太宗给坚昆都督府的任务是:持续打击强大的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尽可能的削弱其力量,避免其对大唐本土造成威胁。

黠戛斯乃谨遵母国命令,开始联合隶属于突厥的漠北各民族,号召他们共同对抗突厥汗国的统治。这也造成了在后突厥汗国时期,突厥统治者对黠戛斯的两次远征。其中突厥第一次远征黠戛斯(公元708年)的结果是,黠戛斯的阿热(黠戛斯的最高统治者)被杀(见《阙特勤碑》)。突厥第二次远征黠戛斯(公元709年)的结果与第一次相同。可黠戛斯虽然损失惨重,但仍不屈不挠,多次参加唐朝打击后突厥的军事行动。唐玄宗曾在《征突厥制》诏书中称赞黠戛斯军队“弧矢之利,所向无前”。唐中宗更对黠戛斯使者表示:“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使者感动得连连顿首。

而正由于黠戛斯与唐朝关系密切,当时有很多黠戛斯的百姓内迁中原,比如据郭沫若考证,唐朝大诗人李白虽然自称是四川江油青莲乡人,但实际出生于黠戛斯与大唐边境处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市),直到四五岁时才迁到四川的。而李白自己也号称祖籍天水,不过不是李陵的后裔,而是李广的后裔,其诗云:“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究其原因,李陵降后,“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而且唐皇也追祖李广,李白要在唐朝的文化圈子里混,称李广后裔总比李陵后裔要光荣的多。

公元744年(唐天宝三载),后突厥汗国灭亡,回鹘汗国代之而兴,君临漠北,黠戛斯便又开始了自己的新任务:对抗回纥人,遏制其发展。

虽然换了对手,但黠戛斯仍然很惨,公元758年,黠戛斯被回鹘汗国一代雄主磨延啜大破于叶尼塞河之上,损兵5万,史载其“牛马谷量,器械山积,国业荡尽,地无居人。自是不能通中国。”

此后百年,可怜黠戛斯,又与祖国断了联系。

可是,黠戛斯人并没有从此没落,而是励精图治,致力于民族复兴;即使是在国内一片荒凉的情况之下,黠戛斯人民仍然以其坚毅的精神发奋图强,最终感动了上天,虽经百年,但还是完成了唐太宗交给他们的使命。

公元840年,回鹘发生内乱,黠戛斯趁机出兵,一举消灭了回鹘汗国,成为北方草原上的新雄主。此时唐朝历经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已然日落西山,但重新崛起的黠戛斯却急不可耐的表示要臣服唐朝,恢复蕃属关系。 唐武宗大喜,马上写了一封国书兼家信给黠戛斯:“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李陵曾任骑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今欲册命可汗,特加美号,缘未知可汗之意,且遣谕怀。”武宗还命人将当年唐太宗会见黠戛斯的盛况画了下来,表示:“黠戛斯大通中国,宜为《王会图》以示后世”。

黠戛斯统治蒙古高原的时间大概是从840年到920年,但在这80年里,黠戛斯人从来没有侵略过唐朝,也没有像回鹘人那样肆意凌辱劫掠唐朝,反而多次帮助唐朝平定李克用之乱。

可惜黠戛斯毕竟人口太少了,无力羁縻蒙古各部,公元九世纪后,契丹逐渐崛起,把黠戛斯人又赶回了西伯利亚,黠戛斯人从此与契丹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详见其民族史诗《玛纳斯》)

到了明朝以后,中央王朝的力量到不了西北塞外,黠戛斯的处境愈发恶化。于是他们开始主动南迁,向中央王朝靠拢,几经辗转,至清康熙年间来到了中亚天山地区。他们中一部分人,终于回归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了我国的柯尔克孜族。而另外一部分则被准噶尔人驱逐到了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并创建了该国。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一部分黄种人,仍称自己是李陵的后人,他们还说CHINA一词其实来源于吉尔吉斯语,吉尔吉斯语言里,Chi为茶,Na为故土,于是China中国便是茶之故土。

图:吉尔吉斯坦民众

看来,陇西李氏遗裔之蕃盛昌炽,真远胜卫、霍也。杜甫诗云“李广无功缘数奇”,奇于生前,而昌于身后!哪怕关山万里,千年岁月,历经艰辛,最终还是挡不住大团圆结局!难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李广、李陵泉下有知,当无遗憾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吉尔吉斯   陇西   大唐   可汗   漠北   突厥   匈奴   汉奸   后裔   唐朝   祖国   千年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