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理学名臣丘濬,为何能做到,保持七代子孙都光宗耀祖的呢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这位明代人物丘濬,竟创下了其七代子孙都光宗耀祖的奇迹,从而打破了古人惯例。

下面就来共同分享:明代理学名臣丘濬,为何能做到,保持七代子孙都光宗耀祖的呢?

丘濬像

一、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初十,丘濬出生于琼山县府城镇下田村(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红城湖路金花村)。可是,丘濬7岁时,父亲丘传就去世了,祖父丘普只得寄希望于丘濬兄弟。丘普自题“可继堂”匾额,并书联“嗟无一子堪称老,喜有双孙可继宗”。

丘濬曾在《可继堂记》中追记,说祖父嘱咐兄长丘源,要他“承吾世业,学为良医,以济家乡”;希望丘濬“拓承祖业,志为良相,以济天下”。正是“以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塑造了这位理学名臣。尤其是丘濬母亲李氏,她出身士绅之家,知书识礼。年仅廿八就丧夫,随即开始守节教子,“课其学业”,孜孜不倦。

每日五更,母亲李氏鸡鸣即起,伴儿诵读;入学归来,问其功课,询其交游。及至游学帝京,为官庙堂,仍然致书“戒谆谆以忠谨,图报国为言”。正是这种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造就了一代儒学大师丘濬济民、养民、安民、亲民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

丘濬画像

二、为子孙后代做表率

丘濬没有辜负祖父的殷切期望、母亲孜孜不倦的教诲。他读书十分刻苦,且聪明伶俐,书只看一遍就能背诵。六岁能作《五指山诗》出口成章。因为家贫无书,他曾经走数百里路去借书,直到将书借到才肯罢休。丘濬好学,史称“三教百家之言,无不涉猎”。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统九年(1444年),丘濬考取广东乡试第一名;景泰五年(1454年),他举进士及第,廷试原应当为一甲及第,但以策中颇触时讳,遂以貌寝为由改二甲第一,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任职后,丘濬见闻更加广泛,尤其熟悉国家典故,以经国济民自负。

踏入仕途后,丘濬历事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弘治七年升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丘濬雕像

丘濬做官后长期从事编纂工作,曾参与修《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续通鉴纲目》等书。他自称“仕宦不出国门,六转官阶,皆司文墨,莫试涖政临民之技”。他虽多年“皆司文墨”,但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

在明朝宰辅中,丘濬以“博极群书”著称,吴伯与《国朝内阁名臣事略》称他为“当代通儒”,举凡六经诸史、古今诗文、以至医卜老释之说,无不深究。

丘濬一生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医学、戏剧等方面。他提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要早180年。《大学衍义补》是丘濬经济治国思想集大成者之作。

丘濬《大学衍义补》书影

丘濬还善为南曲,其剧作《五伦全备记》在当时颇有影响。其诗法度严谨,风格典雅。弘治八年,丘濬在任上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傅,谥号“文庄”。

三、继承良好家风

丘濬能保持七代子孙都光宗耀祖,除了其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自己为子孙后代做出的良好表率之外,还有丘濬与夫人吴氏继承良好家风,重视儿女培养的结果。

他们以德为本,以学立身,让甲第延绵了7代之久:长子丘敦,入读太学,深研《素问》,著有《医史》;次子丘京,以父荫补中书舍人。丘敦子以祖荫补尚宝司丞,其孙也以祖荫补尚宝司丞;五世孙,为例监生(由援例捐纳取得监生资格);六世孙,为郡庠生(秀才);七世孙,为举人,任县令。

丘濬书法

总之,明代理学名臣丘濬,之所以能保持其七代子孙都光宗耀祖,是因为他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自己通过刻苦努力,为子孙后代做出了杰出的表率;还有他与妻子以德为本,以学立身,继承良好家风,重视儿女地培养。

丘濬家庭成功的教育理念值得人们敬仰与借鉴;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为子孙们做出表率的行为值得我们敬佩;丘濬与夫人吴氏继承良好家风,重视儿女培养的做法,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学好现代化科学知识,传承良好的家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终生。

丘濬故居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光宗耀祖   翰林院   琼山   景泰   子孙   家风   表率   子孙后代   潜移默化   理学   明代   家庭教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