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李世民

文 / 子玉

汉朝走过的路,唐朝一步也没有少走。最终,唐帝国还是以实力证明了自己拥有“天可汗”这顶帽子的合理性。

贞观十二年(638),西突厥的欲谷设可汗在击败内部竞争对手之后又将目光瞄向了西域,他先是控制了高昌国,又与高昌一起攻打焉耆。

唐朝与西域的往来被阻断,长安震动。

是的,高昌和焉耆都是唐朝的附属国,高昌国王麴文泰不讲武德的行为明显是告诉唐太宗:“以后突厥就是我的大哥。”

这绝对是赤裸裸地挑战唐帝国权威的节奏。如果坐视不管,任由事态发展,那么唐帝国在西域的威望不仅会呈现断崖式下跌,西域这一钳制突厥,作为唐帝国战略缓冲要地的区域优势也将彻底失去作用。

而现实又是,高昌国离中原又实在太远,出兵多了,粮草供应是个问题,出兵少了,很可能又是白忙活一场。再说,等唐军穿越绝域到达高昌,也肯定会疲惫不堪,被高昌以逸待劳。

这确实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好纠结。

唐太宗当然想和平解决此事,毕竟远征是一件特费钱的事,但唐军面临的困难麴文泰是全都想到了,而且,此时西突厥的欲谷设可汗正驻扎在可汗浮图城,与高昌互为掎角之势。

这才是麴文泰敢于无视唐太宗派来的使者,叫板唐朝的底气。

讲真,地域与实力已经决定,西域诸国在唐朝和突厥之间只能选一个做大哥。汉朝时就是这样的局面,唐朝时,他们面对的形势是一点也没发生改变。

也难。

汉武帝当年面对大宛国的挑衅是下了血本,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连续两次远征,最终是将大宛国给打服。

▲汉武帝 图源/剧照

大臣们都觉得汉武帝是多此一举,白白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

正常,大臣们想的是如何精打细算过日子,只有汉武帝是站在战略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河西走廊是关中的天然屏障,而西域又是河西走廊的屏障,所以,欲保关中,必保河西,欲保河西,则必保西域。也就是说,只有将战略空间推到无限大,才能长久保证汉帝国的安全;而且,西域也是中原王朝钳制草原部落的战略要地。

想要长期保持对匈奴的战略优势,汉武帝其实没得选,只能对大宛亮剑。当然,汉军最后也是取得了胜利,匈奴只剩蜷缩在草原上再也不敢挑战汉帝国的威严。

这叫什么,是用河西走廊加西域的组合模式断匈奴右臂的节奏

所以说,汉帝国是世界性帝国

唐朝延续了汉朝这种基因。贞观四年(630),唐军在一战解决突厥问题之后,西北各族的君长联合送给唐太宗一顶“天可汗”的帽子。此后,唐朝在发给西北各国的文件上都要钤上“天可汗”的大印。

这是唐帝国迈向世界性帝国的起点。

而且,唐朝经营西域和汉朝一样重要,没有西域这个战略要地,唐帝国是无论如何不能同时面对草原上的突厥和高原上的吐蕃这两大强敌的

汉武帝明白的道理,唐太宗自然也懂。

所以,对于总人口只有不到四万人的高昌国,太宗其实是没放在眼里的,但如何处理高昌问题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就如汉武帝当年所说:

“我们如果连大宛这样的小国都不能制服,那大夏等国就更不会把汉朝放在眼里了。”

谁说不是呢,汉朝要是连大宛都拿不下又和谈经营西域。西域不能经营则河西走廊、关中的压力都会呈指数级增长。

所以,唐太宗最终还是果断做出了出兵高昌的决定。唐朝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以牛进达和薛万均为副行军总管,另外还有薛延陀部族、阿史那社尔率领的突厥兵、契苾何力统率的铁勒兵随同参战。

▲侯君集 图源/剧照

唐军十五万,再加上几万少数民族军队的助力,唐军以二十万的阵容向西域挺进。

是的,太宗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这个豪华阵容其实是给西突厥准备的。他比谁都要清楚:

唐朝与高昌国的矛盾实际上是与西突厥之间的较量,这是一场决定谁最终控制西域话语权的角逐

那么,就必须随时做好与突厥开战的准备。

当然,太宗话还是说得比较漂亮,他在《讨麴文泰诏》中通篇都在指责麴文泰的不对,就是告诉西突厥,“你最好别插手”。

结果呢,驻扎在可汗浮图城的欲谷设单于在打探到唐军实力的第一时间就直接脚底抹油跑了,一口气向西跑出了一千里地。

而麴文泰在得到唐军已经越过戈壁出现在伊吾的消息时直接就一口气没上来,死了。

局势似乎被按下了快进键,侯君集很快就兵临高昌城,高昌王麴智盛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只能开门投降。

战后,唐太宗将高昌国改为西州,将可汗浮图城改为庭州,并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

通过解决高昌问题,唐帝国的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唐朝以西州、庭州和伊州三个州为基础,在西域的东部地区建设了钳制突厥的前沿阵地,同时,这里也成为唐朝经营整个西域的指挥中心

而这个局面是唐太宗一拳打开的。

想想,当时太宗要是听了魏徵等人的反对意见根本就不会有现在这个局面,唐太宗也不可能戴稳“天可汗”的帽子,唐帝国更不可能与欧亚大地产生链接。

当然,世界性帝国也就更别提了。

这种魄力也就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大战略家有。

最后再说说高昌王麴文泰和玄奘之间的那些趣事——

当玄奘经历九死一生穿越戈壁到达伊吾时,听闻消息的麴文泰受惊了,从来没有人独身完成过穿越戈壁的壮举。在和玄奘接触之后,麴文泰更是被玄奘的学识所折服,他强烈要求玄奘留下,在高昌国做国师。

▲玄奘 图源/剧照

在玄奘以绝食抗议之后,麴文泰妥协了,两人最终以义结金兰的方式互相绑定,玄奘答应在归来后在高昌停留三年。

说实话,玄奘能够成功完成这次西行壮举正是得益于麴文泰的助力,麴文泰不仅一次性给玄奘准备了二十年所需的物资,还亲自写信给沿途各国,请求对玄奘予以关照。

根本就没有什么九九八十一难,可能遇到的问题麴文泰早就想到了并提前给他做了准备。

只是,世事难料,后来就发生了高昌国与唐帝国发生强烈摩擦的事,麴文泰最终还是没有再见到他的结义兄弟,玄奘。

怎么说呢,麴文泰的命运其实不是他所能主导的,不过就是突厥与唐帝国角逐的一枚棋子而已。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

推荐阅读:

战神李世民是如何炼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可汗   关中   西域   河西走廊   突厥   帝国   汉武帝   汉朝   唐朝   战略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