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院士:高考满分却遭清北拒收,学采油成大庆油田高产功臣

王德民,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他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在全国范围内的名气甚至还不如一个三线明星,但在中国石油界,他却是一个遐迩闻名的人物,因为他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中国的石油事业。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大庆油田之所以到现在还能够实现稳产高产,都是和王德民在采油技术上的深耕与一次次的突破分不开。

1937年2月9日,一个混血男婴在河北省唐山市的一个中瑞结合的家庭里诞生了,他就是王德民,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男性名字。

王德民的父亲王世贵,是一名颇有成就的医生。1930年他远赴美国留学,在此期间认识了一名漂亮的瑞士姑娘,她就是王德民的母亲文安清,二人在美国喜结连理。

王世贵在美国学成归国的时候,文安清也随同来到了中国。王世贵在北京同仁医院任副院长,文安清则去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当了一名教授。

王德民是他们的小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

由于是混血儿,加上父母的颜值都很高,王德民自小就有着一副很是讨人喜欢的长相,非常引人注目。

因为父亲平时太忙了, 王德民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由母亲文安清负责的,所以王德民的英语自小就非常流利,汉语反而十分生疏,连汉字都认识不了几个。

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提高王德民的汉语能力,父亲不得不请了中文家教,为其恶补汉语。但小时候的王德民非常调皮捣蛋,一连气走了两名汉语老师。所以王德民读小学的时候汉语成绩可想而知了,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应付。一直到中学时代,靠着一股子毅力,王德民硬是把自己的汉语水平学扎实了,说起汉语来和曾经的英语一样流利,他的学习成绩也开直线上升,很快就名列前茅。

1955年,是决定王德民人生之路的一年。当年的高考,王德民取得了几乎是满分的成绩,其中他最喜欢的物理和数学都是满分。他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志愿。

但录取结果却让王德民大感意外,不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没有录取他,就连第三和第四两个相对低一些的志愿都没有录取!但王德民还是被录取了,这是一份来自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也是他报的第五个志愿!

后来王德民才知道,之所以清华北大这些学校都没有录取他,是因为他混血儿的身份!在那个讲究的年代里,录取这样一种身份的人进最高学府,是有一定风险的。

好在,有北京石油学院的兜底,才让王德民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也让中国有了一名功勋卓著的石油专家,更让大庆油田的寿命延续至今。

说起这段历史,用王德民自己的话来说,不是我选择了石油,是石油选择了我!命中注定,和石油有缘。

到了大学,王德民清秀脱俗的容貌,很快就收获了一大波粉丝,天天被女生倒追着,让王德民不胜其烦。怎么办?他还要学习呢,没时间谈恋爱的。于是他想了办法,提出想做他的女朋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不能耽误他读书学习,第二个是他没有时间陪女方。

这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些,女生不就是喜欢和男朋友腻在一起花前月下吗?这下子好了,许多女生知难而退,王德民也清静了不少。但他发现还有一个女生对他一如既往地锲而不舍,她就是王日英。

王德民和王日英是在一次舞会上相识的,二人互生好感,就算是王德民后来开出了那么苛刻的条件,王日英也不以为意,继续自己对真爱的追求。两个人也是真爱了,恋爱一年多后便就走进了婚姻殿堂,也打消了其他女生的想法。

一转眼,就到了1960年,也是他大学毕业的时候了。因为成绩优异,门门功课都是5分,是全校3名模范学生之一,校长找了王德民谈话,希望他能够留校教书育人。但王德民志不在此,他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为祖国的石油开采事业做贡献,他主动要求去了大庆油田,被分配到采油地质室测压组当了一名技术员。

此时的大庆油田,正是历史上最火热的时刻,松辽油田大会战刚刚开始,铁人王进喜也提出了“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振奋人心的口号,整个会战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测压室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王德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流行的“赫诺法”测压有误差,其原因是没有考虑油井之间的互相干扰,其结果就是随着油井越打越多,开采的数据偏差也越来越大,显然这个“赫诺法”油井不适用于大庆油田的地质条件了。

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根据大庆油田的地质条件,搞出一个新的测压计算方法,提高打井的出油率。

王德民决心自己把这个硬骨头给啃下来。

为了研究数学推导方面的资料,王德民先是快速自学了俄语,在吃透资料的基础上,王德民在牛棚里面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连续奋战了100多天,最终在1961年2月推导出了适合大庆油田地质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松辽法。”

“松辽法”有多牛,这么说吧,它比国外通行的“赫诺法”精度提高了两倍,让大庆油田的出油率达到了40%,高于世界平均的33%!

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王德民收获了荣誉,他被评为油田的科研标兵,破格提拔为工程师,调入采油工艺研究所专门研究采油技术。

这次王德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主持油井分层测试技术的攻关。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实践和改进,1965年,王德民首创的用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工艺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下有封隔器的油井无法进行分层测试的空白。

1970年,大庆油田遇到了开发史上最困难的阶段之一,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这些都是油田开采过程中最为致命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油田的开采寿命就会大幅度减少,逐渐失去开采价值。

为此,王德民带领攻关小组,发起了对这些问题的全面攻关。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和上千次的试验,终于研制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偏心配水器,这套偏心配水工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除了这些,王德民还带领大家取得了数十项其他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王德民调到大庆石油管理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这期间,他带领技术人员继续攻关采油技术,提出了由自喷采油逐步转为机械采油的开采方式,制定了限流法压裂工艺,使得大庆油田的石油储量增加了7亿吨!这相当于又发现了一个大油田!这项工艺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成就是巨大的,但王德民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依然在为延续大庆油田的开采寿命而奋斗着。

1986年,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的王德民担任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而此时的大庆油田也进入了高含水(超过80%)期,油田的开采任务更艰巨了。

为此,王德民带领上千名技术人员,对8个系统的200多个子项目进行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其中王德民领衔主持完成的“大庆油田注水开发高产稳产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科研成果“聚合物驱油技术”,让石油采收率大大提升了40%。这项技术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次采油,是一项就连采油大国美国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技术,在王德民的手里成了现实。

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实践,聚合物驱油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不断完善,仅1996年一年,以聚合物驱油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就为大庆油田增加了五六百万吨的产量。

目前,王德民正在带领大家展开多项研究,对大庆油田的稳产高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4年6月,王德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后更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重量级奖项。200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说起来很有趣的是,让王德民再次引起网友们关注的,是在2013年9月。那年,不知道哪个好奇宝宝,在网上公布了王德民在北京石油学院读书时的学生注册卡,卡片上那张王德民入学照片,因为极高的颜值突然就在网络上走红。王德民也被外界称为“学霸版吴彦祖”、中国石油大学“史上最帅校友”。

但王德民对这些看得很淡,他说,“不正经的人才看外表。”

确实啊,王德民院士,一个本来可以靠颜值吃饭的人,却偏偏走上了一条靠才华吃饭的路,而且还把这条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在中国石油开采的史书上,留下了浓彩的一笔。

如今的王德民院士,虽然已经80多岁了,却依然坚持在科研与授课的第一线。在为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讲就是一上午,讲到兴趣处,甚至连喝水都忘了,而学生们都很喜欢听他的课。

王德民先生,不浮夸,不虚荣,他研究的项目,都是中国石油开采真正所需的,没有一项是华而不实的那种花头,这也是他赢得人们之中的根本所在。

鉴于王德民在石油事业上的突出贡献,2016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他获得国际编号为21023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的崇高荣誉。

愿王德民院士身体健康,您才是我们心目中那颗最亮的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油田   汉语   油井   功臣   院士   满分   北京   中国   高产   条件   石油   大庆油田   女生   技术   王德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