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汗国的瓦解,为唐朝加强对漠北地区的管辖提供了契机

薛延陀汗国的瓦解,为唐朝加强对漠北地区的管辖提供了契机——薛延陀汗国瓦解使统一稳定的漠北形势急剧变化,一方面薛延陀汗国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联盟政权,政权的瓦解遂导致各部大乱,各部群龙无首,短时间内出现了各部混战的局面,如果漠北社会的动荡局面不加以控制,极有可能会累及到唐朝的安全。另一方面,出现了大量铁勒部族请求内附于唐,寻求唐朝的庇护。

铁勒各部附唐

唐太宗接连发布两份诏书,《平薛延陀幸灵州诏》曰:“今不乘机,恐贻后悔,故欲暂往灵州,亲自招抚。”再颁《破契苾幸灵州诏》言:“朕当暂幸灵州,亲抚归附。”

诏书中明确指出,唐太宗为解决遗留的漠北民族问题,要亲自到灵州招抚各部落。贞观二十年(646)八月,唐太宗开始巡幸灵州,车驾到泾阳时,漠北铁勒部落派使者参见,回纥、同罗、多滥葛、跌结、浑、斛薛等部族面见唐太宗,各部使者表达了对薛延陀汗国暴虐统治的强烈不满,渴望依附于唐朝恢复安定的生活。

铁勒部落的主动内附,正好符合唐太宗灵州之行的目的,唐太宗大喜,设宴款待各部使者,又派遣右领军中郎将安永寿到漠北传达旨意。

唐太宗与铁勒部落使者的首次会见,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漠北部众慌乱的情绪。为尽快解决漠北民族问题,唐太宗在甘泉宫初步提出将归附的铁勒各部“并为州郡”的构想,州郡的设置无非是将归附的各部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畴之内,成为中央政府的地方统治机构,将中原与漠北民族视为一个发展整体。

唐太宗的甘泉宫构想为薛延陀汗国灭亡所遗留的漠北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向,也为唐朝和漠北铁勒部落关系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同年九月,唐太宗在灵州与铁勒各部会面,铁勒各部“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再次请求内附。

唐太宗两次亲自会见使者,利于安抚薛延陀汗国瓦解后所导致的混乱漠北时局,促使漠北铁勒部落积极内附的情绪高涨,灵州之行进一步加深了唐朝和漠北铁勒部落的关系,为漠北羁縻府州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唐以羁縻府州安置铁勒各部

唐太宗与漠北铁勒部落于灵州盛会达成共识,贞观二十年(646)十二月,铁勒各部落的首领酋长到长安朝见唐太宗,商议建制事宜,唐太宗亲临芳兰殿,宴请宾客,唐太宗依据甘泉宫诏书,决定在漠北实行特殊的地方管理制度,即羁縻府州制度。

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唐朝正式宣告在漠北设置了六个都督府七个羁縻州,“置燕然都护以统之”,唐朝对漠北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开始盛行。除此之外,唐朝又增设许多下辖府州,如贞观二十二年(648),增设坚昆都督府;玄阙、烛龙2州。

唐太宗在漠北各部设州置府的管理体制,使漠北地区形成了从都护府到都督府再到州的三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实开历代之先河。

羁縻府州的统治方式是区别于其他普通府州的。羁縻府州是将各部首领酋长设置为都督、刺史进行管理,这种以夷治夷的自治管理办法,各部族独立性大,很容易脱离中央的统治,不利于统一心理的产生。

唐朝为保证边地安稳以及对各归附首领酋长的集中管控,在各府州地区设置了都督府或都护府,妥善解决了归附各部落的安置与管理问题。另外,唐朝对羁縻府州的管辖采取的是一种“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

羁縻府州是以各部落的居住地作为地方管理机构的范围区域,任用各部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本部事务,关于承袭问题,各部落酋帅去世后“诏册立其后嗣”,部落首领由中央批准皆可世袭。

财政上,羁縻府州“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不同于内地一般州县,羁縻府州地方没有固定的赋税税额上缴朝廷,而是将部分赋税交由都督府或都护府进行管理,可见,唐朝贴合各部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的给予各部府州一定的自治权,符合各地民族的社会习俗。

所以唐朝所设置的羁縻府州是成功的,唐朝通过都督府和都护府管辖的羁縻府州,在漠北开创了新型的安边管理体系。

唐高祖时期,羁縻府州已经作为一项安边措施在实施,如武德元年(618)唐高祖在西南地区设南宁、昆等州,在东北地区设饶乐都督府等。贞观四年(630)平定东突厥汗国之后,唐太宗开始正式设置羁縻府州,但最后大部分被废除。

显然,此时的羁縻府州仍属于初创阶段,羁縻府州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与规定。而贞观二十二年(648)唐朝在漠北设置的六府七州是不同于中原地区所设置的州县,其特点是基本符合《新唐书》中所记载的羁縻府州的特征。

所以漠北羁縻府州的设置,标志着唐王朝羁縻府州制度的正式形成,唐朝对民族地区形成独特的羁縻统治,是唐朝对民族治理措施的成功实践。唐朝在漠北建立羁縻府州具有深刻的意义。

唐朝从处理薛延陀的民族关系到安置内附的铁勒部落,以羁縻府州制度为主,册封、和亲、以夷制夷、军事打击等羁縻手段相辅,在漠北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备的羁縻体系,唐朝基本控制了北方草原的民族势力,各民族臣服于唐朝,加强了与中原的联系。

唐在漠北各部实行的羁縻府州地方管理制度,为之后中原王朝统治各民族提供了样板,羁縻府州成为唐朝管理北方诸多民族政策的主体部分。

《新唐书》记载,自唐朝初兴,在边远民族地区所设置的府州约有856个,唐朝在内附的民族地区广泛的设置羁縻府州,可见唐朝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羁縻府州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综上,唐太宗以恩威并施的策略妥善安置薛延陀部余众,又以羁縻府州制度管理薛延陀汗国的其他属部,彻底解决了薛延陀政权灭亡所遗留的问题,巩固了中原王朝对漠北民族的统治地位,并且羁縻政策自此发展为边疆民族管理体系中的主要策略,推动了边疆管理体制的完善,其羁縻思想也为后世朝代提供了统御北方诸多民族的范本。

唐朝建国之初,拉开了唐王朝统治北部边疆的序幕,唐与薛延陀的关系是这一时期中原与漠北交往的主线,唐朝以灵活的策略妥善处理与薛延陀的关系,展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观,巩固了唐王朝对漠北民族的统治,唐朝将漠北民族纳入到唐朝羁縻体系中,推动了大漠南北的统一的进程。从整体上来看,唐朝与薛延陀的关系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夷男可汗统治时期

夷男可汗统治前期,唐太宗与薛延陀部首领夷男迫于东突厥的威胁,双方主动交好,唐朝以联合战略与薛延陀等部建立关系,薛延陀汗国成为唐朝的藩属国,但为限制薛延陀汗国的一方独大,此阶段在不破坏和平关系的前提下,唐朝适时遏制薛延陀,削弱薛延陀对唐朝产生的威胁。

夷男可汗统治后期,以安置东突厥余众为导火线,双方平稳关系转变为直接冲突,唐朝积极反击薛延陀的侵扰,从和亲到拒婚策略的转变,削弱薛延陀的地位,以防御之策巩固北方边防,这一时期双方关系和战贯穿。

多弥可汗统治时期,率众多次南下侵扰,唐朝全力出击平定薛延陀解决安全隐患,并妥善安置薛延陀降众以及内附的铁勒各部。总的来说,不同阶段唐朝对薛延陀的民族政策侧重点不同,反映了唐朝与薛延陀关系因具体情况而有别。

而唐朝对薛延陀等铁勒各部的政策,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恩威并施,软硬兼具。唐朝的怀柔羁縻策略是在臣属的前提下,以强盛的国力为后盾,所以唐朝统治者合理的处理了恩、威之间的关系,在实施羁縻策略时大多选择恩惠与威服之策并举,因势调整战略手段。

第二,唐朝虽然对薛延陀进行了武力讨伐,但还是可以看出唐朝以怀柔招抚为主。第三,以夷制夷。联盟时期,唐朝借助薛延陀的力量平定东突厥汗国,牵制其他势力。薛延陀汗国脱离控制时,又扶持新兴力量来压制薛延陀汗国,最后平定薛延陀薛延陀。

这一过程,唐朝巧妙的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牵制,平衡中央王朝与各民族关系。第四,以夷治夷。对待薛延陀以及内附的铁勒各部,唐太宗通过册封、羁縻府州等策略给予一定的自治权,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的事务,因俗而治。

结语

总的来说,唐朝对薛延陀实施的册封、征伐、和亲等手段的实施以及对漠北各部羁縻府州的建立,加速了唐朝对大漠南北的统一,对后世中央王朝对各民族的管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漠北   东突   唐朝   贞观   王朝   中原   都督   契机   民族   关系   地区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