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石的结局

沈一石的结局

文丨地产三哥



1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沈一石最后自焚了,他会有其他的结局吗?

“改稻为桑”中,他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贱买田地,最后把自己的几十船粮食拿来赈灾了,尽管如此,官方还是给他定了莫须有的罪名:“扰乱国策”。

国策是要在浙江施行“改稻田为桑田”,改稻为桑的目的是要生产更多的丝绸,生产更多丝绸的目的是为了从西洋换取更多的白银,以弥补大明帝国的亏空。

帝国的亏空是最根本的原因。

东南抗倭的军费、北御鞑靼的粮草、各地的赈灾救抚,都需要钱。

为了救急,浙江首富沈一石必须被抄家。

除沈一石之外,时任浙江巡抚、布政使等等都要以贪腐的名义被拿下,罢官、抄家......

帝国为什么亏空?

因为家国不分,明帝国“最大的会计”是嘉靖皇帝。

铜铁盐茶丝绸这些都是皇帝专营,然后委派一些太监去管理,按现在的话来说,这属于垄断,同时没有产权理论的支持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然会产生低效和腐败。

就算是皇帝做老板、太监做掌柜,它还是一门生意,它也需要各种中间人,沈一石只是其中做的最大的一个,既然你做的大,当低效腐败和帝国亏空的矛盾激化、出了问题的时候,你就跑不掉了。当然,顺带着还有一根藤上的官员们,直至首辅严嵩。


2

再回头去看这部电视剧,矛盾的激化和缓解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先从推行改稻为桑的改革开始,老百姓不干,推行不了。

那么,为了缓解抗倭军需的矛盾,就向浙江首富、商人沈一石开刀:徽商接盘沈一石被抄没的丝绸生意。

然后,为了缓解矛盾,大刀向官员头上砍去:浙江巡抚一干人等被罢官抄家,换个巡抚继续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还不行,大刀砍向内阁:严嵩倒台,换个首辅。

缓解矛盾的事情是一步一步的来,每一步的难度也是递进的。

电视剧没有拍出来的史实是:徐阶身后,徐家被接任的首辅高拱抄掉;高拱后来又被张居正和冯保弄下去了;张居正死后,也被抄家。尽管张居正主持推广了税收的“一条鞭法”和官员的“考成法”,技术上实现了中兴,但也避免不了矛盾的最终激化。

几十年之后,换内阁也不行了,明帝国的末代皇帝崇祯的内阁换得更勤,可怎么换都不管用了。

从百姓,到商人、到官员、到内阁,百姓是换不了的,其余的换了都不管用,那就只能是换个朝代了。

这些官员、首辅、甚至朝代都是走马灯一样的更替,伴着着他们的商人自然也是一批一批的后浪推前浪。

沈一石们逃无可逃。

这大概就是周期律。

既然官商一体,那么沈一石是没有资格说“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这句话的。


3

大明帝国的表面矛盾是难以为继的帝国运行机制和伴随而来的朝局斗争,这两者是相互反馈加强的,社会矛盾小,朝局斗争就少,不然严嵩不能当二十年的首辅;社会矛盾多了,难以为继了,就要换一批人,缓解矛盾。

后来人会总结:以时间换空间。

其实最要的矛盾是有一个凌驾于明帝国之上的“会计皇帝”:他拿着国家的资源,做着自己的生意,挣的钱又全部放在大内而不是户部。

有了会计皇帝,就有会计官员,就不停地有沈一石出现。好歹明朝的国子监没有出现过大言不惭说“一年挣几百亿”的“会计校长”。

史书上说严嵩是大奸臣,寄居墓室,“奉旨乞讨”,其实他生命最后两年是被他的学生收养的。史载严嵩的绝笔诗:“平生报国惟忠赤,生死从人说是非。”

对严嵩执弟子礼、作为严党而被弹劾入狱的平倭英雄胡宗宪的绝命诗是:“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电视剧中的嘉靖皇帝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都是H2O,各有各的去处和用处,对嘉靖皇帝来说,无所谓好坏忠奸,有用的时候就是好的、忠的,没用的时候,你就一边凉快去。

这样的逻辑到最后,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已经无法依靠明确的规则和制度,只能依靠道德和伦理的自律了,也就是所谓的理学之臣:以权谋和心机为底色,在玩弄和被玩弄中达到所谓知行合一的目的。

道德和伦理的自律是靠不住的,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淘汰机制,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从嘉靖到现在也才500年。

电视剧都是虚构的,创作者刘和平和张黎是真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大明   目的   难以为继   巡抚   嘉靖   帝国   内阁   国策   浙江   丝绸   官员   皇帝   矛盾   结局   电视剧   会计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