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背后的北京住房:胡适、鲁迅的“房住不炒”

《觉醒年代》背后的北京住房:胡适、鲁迅的“房住不炒”

文丨地产三哥



最近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看到16集,暂时停更了。

我们看看电视剧的背后,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当年在北京的住房情况。

一、租房的胡适

1917年9月30日,胡适已经在北大执教,在给母亲的信中,他说准备出去和来自安徽六安的高一涵合租。

胡适准备出去租的房子租金6元/每月,两人合租,每人3元。

信中说,他月薪260大洋,每月合租3月,每月吃饭9元,各种开销算起来,也只有“四五十元之谱。”

咱们测算一下,月收入中住房支出不到2%、饮食支出不到4%,恩格尔系数极低。所有的开支不过月收入的20%,能存下来80%。

民国初年,北大教授的确是高收入阶层。

《觉醒年代》背后的北京住房:胡适、鲁迅的“房住不炒”

因为便宜,胡适第一次合租的房子的确不咋地,“寂寞冷静”而且“太不紧密”:

1918年的正月里失窃了,丢失了“计有狐皮马褂一件,外国衬衫几件,罩袍一件,单衣几件,帽子两顶,茶壶一把,剃刀一盒,镜子一面,洋袜几双,千里镜头两个,破表一只,以及其他一些小零碎。”

这些都见于胡适给母亲的信,在信中他还手绘了一个住房布局略图。

胡适的确是个孝子,絮絮叨叨,和安徽绩溪的母亲虽相隔千里,却又如人在身旁、陪侍膝下。

胡适后来又换了房子,1918年3月11号,他在给母亲的信中报告,他准备去租个新房子,新房子的租金大约是20元/每月,就是南池子缎库后身八号。

这时候胡适的月薪至少260元,此外还有稿费收入,他和鲁迅的稿酬是最高的一等,千字5-6元。当时的郭沫若是4元/千字,商务印书馆给一般的作者稿酬是1-2元/千字。

收入提高了,但是胡适还是一直租房,只不过居住条件好了一点。

1923年前后,胡适搬到了钟鼓寺十四号,在大学夹道附近,离北大不远,住宅也是普通四合院。

为啥胡适一直租房不买房呢?当时北京的房价是怎样呢?

同期,鲁迅先生在北京买过房子,可作为参考。

二、房住不炒周作人

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期间一直在民国的教育部供职,教育部佥事兼社会教育司科长。

这个职别相当于今天的正处级括号享受副厅级待遇,教育部的工资每月300大洋。

1919年周树人在北京买房了。

他变卖了绍兴老家的家产,换得三千块大洋,再凑了几百大洋,买下了北京西城八道湾胡同的一处四合院,前后两进,院子大得“简直可以开运动会”(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不算契税和装修费用,花了3500块大洋。

这处宅子是为全家居京作准备的,包括鲁迅与朱安夫妇、二弟周作人夫妇,三弟周建人夫妇和及母亲。

鲁迅在这里创作了《阿Q正传》。

以工资来衡量,鲁迅买的房子也只是他在教育部一年的工资。而他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很多兼职授课收入、稿费收入。对胡适、鲁迅他们这级别的大学教授、公务员来说,那时候北京的房价收入比真不高。

以下几个例子也可以证明当时北京的房价:

1920年,宣武门内头发胡同有一所四合院出售,也是前后两进,瓦房15间,售价1350块大洋(契约原件现藏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1921年,东直门内瓦岔胡同有一所四合院出售,这是前清官僚留下的府邸,前后四进,整整30间房,售价一万块大洋。

陶孟和的社会调查显示:1920年代, 北京中等家庭户均年收入在200元-3000元,主要劳动力从事公务员、教员等职业,平均月房租支出在6元及以上。

“诸费用俱从节俭。若不遇婚丧之事, 除去普通一切用费, 每月尚有余金46元。子女可入学读书”。

即便对于普通中等家庭,租金收入比和房价收入比,也不算高。

北京这处四合院是鲁迅一辈子唯一购置的不动产,1926年之后短期去厦门、长期居住上海,都是租房,直至1936年病逝,房子没留下什么,倒是留下了很多金石书画。

鲁迅在北京购置的八道湾胡同的四合院,后来成为二弟周作人的住宅。

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也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1967年5月6日,周作人病故于老宅一隅,此时老宅已被查封。

八道湾胡同大概是2005年开始拆迁的,现在的位置是北京35中的操场。

三、胡适给林语堂的借款,可以买个四合院

鲁迅花了3500大洋买一处四合院,从胡适资助林语堂的金额来看,这笔钱对胡适来说不难。

事情是这样的:

林语堂1919年去美国留学,因奖学金中断遇到困难,他向自己熟悉的胡适拍电报求助。他在电报中注明:“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不久,胡适如期如数给他汇来了款。

胡适对林语堂解释这笔钱的来源时说,这钱是北京大学给林语堂的工资“预支款”,林语堂学成后,一定要到北京大学,工作“还债”。

在哈佛大学拿到文学硕士学位后,林语堂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不久,学习经费又遇到了困难。于是,他再次向胡适写信,希望胡适再为他到北京大学借1000美元。过段时间后,胡适和前次一样,又给林语堂汇去了1000美元。

四年后,林语堂学成,他谢绝了国外的一些offer,回到北大,“还债践诺”。待他向蒋梦麟校长就北大“预支工资”致谢的时候,他才知道:北大根本没有资助留学人员的做法,借款资助是胡适的个人行为。

这件事情直到胡适去世5年之后,1966年1月底,林语堂自美国返回台湾凭吊胡适时, 才对随行的中央社记者黄肇珩讲出,被外界知晓。

细节如果真如林语堂所述,笔者的神经着实被震颤了。倒不是因为钱的多少。而是双方的淡如水、坦荡荡的的“古之君子之风”。

当然这笔钱也不少,那时候,1美元等于2.4枚大洋。2000美元约为4800大洋,在北京可以买的四合院要比鲁迅的还要大一些。

但是,胡适始终没有在北京买房,也没有在上海买房,他一生没有置业,他买书、买画、买敦煌卷子、资助学生、资助沈从文等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资助社会研究和野外调查。夫人江东秀说他“一生装的像个慈善家”。

胡适终生尊蔡元培先生为老师,他在老师生日的时候,凑钱买房给老师做贺礼,蔡元培先生也是一生没有买房。

笔者查资料时才发现,昨天,2月24日,是胡适先生的忌日。

四、箭杆胡同9号与“二十八画生”

1917年-1920年,箭杆胡同9号是陈独秀的LOFT,北房三间是陈独秀的办公室兼住宅,南房三间是《新青年》的编辑部,靠街门的那间小房是传达室。两间东房是陈先生车夫和厨子住的地方。

1919年,陈独秀40岁,长子延年、次子乔年分别是21岁、17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按照今天的考量,一定要买套房子了。

“拙于谋身”的仲甫先生一定没有考虑过买房这件事。

当然,那个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发表过《体育之研究》的“二十八画生”肯定也没想过买房的事情。

这个时期,“二十八画生”和他的朋友们正在为“问题和主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争论、思考和行动。很多人去法国勤工俭学,他留在了国内。

“二十八画生”曾经在北京短暂的两次居住,第一次他和蔡和森、萧子升等8人租住在不足10平米的小房子。他后来回忆这一幕时说:“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这时候他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月薪8元。

胡适对他回湘后在湖南创办的《湘江评论》公开评价甚高:

“能产生我们这样一个好兄弟(指《湘江评论》),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第二次他为“驱张运动”来京,住在福佑寺,一张香案为办公桌。期间,1920年1月15日,“二十八画生”又拜访了胡适。胡适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来谈湖南事。”

最后

鲁迅先生很聪明,很务实,分寸也把握的很好。

从他留下的七句遗言也能看得出来,先生早已看穿一切。

北京买房之前,鲁迅租住在绍兴会馆,屋子外面的槐树上吊死过女人的,所以这房子没人愿意住,也比较安静。

《狂人日记》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夏天蚊子多了,我便摇着蒲扇坐在高不可攀的槐树底下,一边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点的蓝天,一边思索着中国的命运的前途。有时树上的槐蚕就冰凉地掉在我的头顶上……”

大概这样的环境,才有这样的人们,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正文完)



参考文献

1、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住在北京的胡适 》.

2、经观书评,《归国胡适的前十年》.

3、新华网,《胡适在北京能买多大面积的房子》.

4、王建伟,民国北京城市消费的等级与阶层,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5、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6、王 均,祝功武,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年第1期.

7、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安徽史学,2009,(05).

部分材料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胡适   鲁迅   北京   湘江   北京大学   大洋   教育部   胡同   四合院   住房   北大   工资   母亲   房子   年代   收入   美元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