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得到”都在讲刻意练习,你真的了解这种学习方法吗

如果你关注过“得到”“樊登读书会”“罗辑思维”,你就会发现,这些平台都解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为什么这些大咖都以它作为讲解教材呢?

昨天我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刻意练习以及它的练习步骤,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一下刻意练习的理论基础,以及它是否真的那么完美。

一、为什么那么多人讲《刻意练习》?

1.否定基因决定论

当有人2年就能学一门外语,当有人7岁就能拥有完美音高,有人能记住小数点后10000位,有人能参加超强大脑的时候,我们普通人就只能羡慕着,默默安慰自己:很多事情上天注定,尽力而为就好。

许多家长对孩子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尽力就可”。学习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课下复习,遵守纪律。考第一名的孩子脑袋聪明,我们没这个智商,不用太过苛求。可能本来孩子有拼搏的精神,被家长一说也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而《刻意学习》否定基因决定论,有许多人通过自身的尝试证明按它的方法学习很高效,世界上没有天才,任何人都可以成功。这激发了人们的学习欲望,每个人都能斗志满满地去学习。

“罗辑思维”“得到”都在讲刻意练习,你真的了解这种学习方法吗

2.打破时间累计论

很多人认为,学习时间越长就越熟练,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这种观点。但是打了10年乒乓球的人可能跟练习2年的人实力相当,在一个岗位工作5年的老员工可能比不过毕业2年的应届生。

这就说明,精通程度与时间长短并不成正比,被人们认为是真理的“做越久就越厉害”的时间累计论也被打破。而《刻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能帮助遇到瓶颈的人从熟练到精通。

3.颠覆努力至上论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你够努力,够勤奋就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你付出了再多的努力都得不到好结果。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会在这种思想下,在一个没有潜力的岗位蹉跎年华。以为自己的努力只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来等待结果,殊不知“好的选择往往大于努力”。

而《刻意学习》这种方法能帮助那些努力学习却收效甚微的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快速的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罗辑思维”“得到”都在讲刻意练习,你真的了解这种学习方法吗

二、刻意练习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1.稳态平衡

生物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指的是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状态。当外界发生变化时,机体会迅速做出反应,生成激素或者效应器做出行动来维持新的平衡。

大脑也是这样,当有挑战出现时,大脑会做出变化来适应挑战,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

最开始的时候,学自行车是很难的,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我不能踏上踏板,完全不能掌握平衡,更别提踩着往前进了。这个时候大脑接受到挑战,做出应对。当学会后,骑自行车就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行为。如果再想学习单手骑车,大脑就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帮助应对“单手骑车”这样的挑战。

2.同心圈理论

“罗辑思维”“得到”都在讲刻意练习,你真的了解这种学习方法吗

美国心理学家 Noel Tichy 提出一个同心圈理论:

舒适区:这里学习的东西都在你掌控之中,你做起来感到毫不费劲,身心都处于一种愉悦放松的状态;

学习区:一部分了解,但又不够掌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可以学会。

恐慌区:超出自己认知范围太多的知识,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极有可能因困难放弃学习。

要想不断学习,必须跳出原来的稳定状态,即舒适区,进入一个你不那么熟悉的地方:学习区进行,这样才可能取得进步。

乒乓球爱好者,喜欢周末放假约朋友一起打球,但他的技术可能并不会有太大进步。因为他只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练习,乒乓球就只是娱乐休闲的活动。

专业乒乓球队员就不同,他们每一次训练都觉得辛苦。今天要求练习手腕灵活度,下次练习发球力量,每一次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学习区学习,他们的技术也就会更加精湛。

“罗辑思维”“得到”都在讲刻意练习,你真的了解这种学习方法吗

三、刻意练习步骤有哪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4点:明确目标、专注投入、及时反馈、坚持练习。在这里我有一些补充:

1.长时间专注投入

分神、走神、神游都说明我们并没有全神贯注地投入,需要尽力把心思拉回来。但是,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是很难做到的。

知乎上就有一个问题:如何做到长时间(4小时以上)精神专注?

这对刚开始进入一个领域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不必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只要能保持一两个小时全心投入,这时候你就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能力都发挥到极致,学习效率也最高。结束后就起来走动,看看风景,放松一下大脑。

2.找反馈可以利用互联网

在书中,作者认为没有导师就要自己创造机会来得到反馈。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工具了。

借助网络,你可以去网络上咨询相关专家,可以去社群里讨论。一切可以有作品的学习,比如画画、写作、跳舞、唱歌都可以上传到网络上,别人就会给你反馈。

我在写作的时候,曾经发过一些文章到简书,投稿到专题后总会有一些人给我反馈。有时候是点赞,有时候是一起讨论一个观点,有时候也会有人说哪个地方不好,逻辑不太清晰。这样我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争取下次改进。

虽然这样的反馈没有导师那样专业,但至少能避免闭门造车,能加速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有了反馈最重要的是改进。这就像PDCA循环,检查后处理改进,不断修正,不断复盘,让技能螺旋上升。

“罗辑思维”“得到”都在讲刻意练习,你真的了解这种学习方法吗

四、刻意练习有什么局限?

有研究表明,在棋类领域,刻意练习能解释26%的表现差异;在音乐领域,刻意练习能解释21%的表现差异;在教育领域,刻意练习能解释4%的表现差异;而在其他领域,刻意练习可以解释不到1%的表现差异;

刻意练习只适用于已经发展很久的领域,比如画画、钢琴、小提琴、篮球、高尔夫等。这些领域已经发展了几十甚至上百年,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而在艺术、设计等需要创新的领域,作用却不那么明显。

也就是说,刻意练习不能教会人创新,它不适合于所有领域

总结一下,本文是对上一篇刻意练习内容的补充:

1.刻意练习否定了基因决定论、时间累计论、努力至上论,被大咖们推荐,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2.刻意练习的理论依据有稳态平衡、同心圈理论,要想取得进步必须走出舒适区;

3.长时间专注投入有一定难度,一段时间后要放松大脑;

4.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找反馈,不断PDCA;

5.刻意练习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它不能教人创新;

我认为成功不能仅凭天赋或者努力来决定,还有很多因素如运气、时机、人脉是不能轻易控制的。但刻意练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去亲身尝试一次,再来评判它的好坏优劣。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学习方法   决定论   稳态   行之有效   乒乓球   基因   专注   大脑   差异   舒适   思维   反馈   状态   领域   努力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