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当朋友圈人数达到一百多时,我就觉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

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说这句话的人他的社交一定做得很差。毕竟,在我们眼中,朋友圈就是一个人社交水平的代表。很多人宁愿加了不聊也与不愿意定期清除朋友圈。

但事实却恰巧相反,说这句话的人,却恰恰有个“人脉王”的称号。

与丹麦女首相谈谈家常;与丹麦王储一起去观看丹麦地标建筑;亲自被捷克总统接见,继续谈家庭话题。除了外国政要之外,他也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他就是汪涵。

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有如此广阔的人脉资源,为什么要定期清除微信里的人呢?

还是那句话,“把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

加了200个好友,却只想和20个人好好聊聊;

点开好友列表,却无人、无话可聊

点开朋友圈,只能选择飞速浏览,因为大部分都是广告。但当你真得遇到自己想要交流的人时,你的好友数可能达到了上限。忙于奔波,却无功而返。低质量社交就是这样消耗你的。

但如果你选择定期筛选呢?

从一个很拥挤的交友环境中走出来时,你会感觉你的世界都发生了变化。“你的所有时间都变成你的,自在的一塌糊涂”。让你觉得自由与高兴,才是社交的终极前提。

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的确,社交本不是一件很累的事,但我们总是容易把它往累里走。从互加微信到谁也不理,再到好友人数达上限但却无人可聊,我们与人脉,差的就是“定期清理”的距离。

想要变优秀,就要更会挑

信息爆炸时代,不怕信息少,就怕你不会挑。

美国作家凯文·凯利曾在他的作品《必然》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每年,我们生产出800万首新歌,200万本新书,1.6万部新电影,300亿个博客帖子,1820亿条推特信息,4万件新产品。我们来到了一个无限大的大厅里,在每一个方向,都堆砌着无数种可能的选择。为了不迷茫,我我们只能不断地去筛选”。

因此,能够迅速做到“筛选”的人,拥有绝对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而现在的我们每天都会读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新闻,自然也会接触到无数交友信息。“摇一摇”、“漂流瓶”甚至是附近的人,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广泛交友”的愿望。只要你需要,你想要的社交会像潮水一般向你涌来。但却很容易迷茫。

一位推销员,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需要经常的互加联系方式。他也经常在一天的繁忙过后,计算过自己一天加过多少人、有多少人对他的工作是有帮助的,当然也计算过哪些已经是无法为自己提供帮助的客户。

但出于“推销员就是需要广交朋友”的言论,他放弃了定期清理计划。当然,也没有为这些客户做重点标注。然而,当他在未来的某一天内需要快速找到一位客户的联系方式时,他犯了难。即使他知道自己早已经加了他的联系方式,但就是找不到。在他忙着排除的时候,他的竞争对手已经迅速找到了对他又需要的人脉。抢先一步,赢得了胜利。

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不会“筛选”的社交,就是这样给你“下绊子”的。

想要你的“努力”有所收获,你需要这3类人

当然,做到这点的前提必须是你真得很想做出改变。

如果你只是单纯为了让别人激励你才选择和他们交朋友的话,你绝对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觉得对方与你三观不合。即使是当前你与他很合得来,但也很容易相忘于江湖。这种麻烦事,是从一开始你就要知道的。

经常有人和我吐槽所谓“志同道合”的人,向我吐槽着他的不解风情、不知进取。每次说到最后一句时,都会用简单的三观不合来概括。戏剧性的是,最后,他们依旧要一起做着表面上的“努力”工作。

“面子上有多努力,背地里就有多痛苦”。这样的社交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最容易让你沉浸其中的社交形式。这一点,必须警惕。

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第一类人:懂得“努力”价值的人

埋头苦干的人一定很优秀?

其实并不是,但优秀的人一定很努力。这个关系,你能明白吗?

《我的前半生》里的老金,老好人、做事兢兢业业,每年都可以得到“优秀员工称号”。但这样一位埋头苦干的优秀员工,却在后来爆发出一系列的问题:缺乏对于未来的规划,只知道埋头苦干,混着日子,甚至还想把别人拉进自己“安静平稳”的圈子里。但最后,他努力奋斗的面子还不如别人的一句话。

埋头努力,没有明确的规划,结局只能是轻易的被碾压。

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我们会陷入在这个怪圈里的原因,其实与我们大脑的思维误区有关。在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里,有一种对我们的决策影响非常大的一个误区。正是因为它让我们对于一些事情总是容易产生偏见。科学家把他们称之为“刻板印象”

“小姑娘就应该穿粉色衣服”、“老好人就应该什么忙都帮”、以及“很多人都买的东西一定很好”。这些都是我们平常经常容易产生的“刻板印象”。换句话说,我们总是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总会习惯性给别人贴上一个标签。

正是因为这个,我们总会轻易地相信“努力的人一定很优秀”。而实际上,有些努力却是徒劳无功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判断我们的努力是否有价值呢?

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1、有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的人

如果你阅读过很多名人传记,你一定会发现所谓“名人”,他们总在一个时期确定几个目标,即使中间有偏差或者是意外,他们也总能制定出新的规划。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想要做什么、要怎么做的人,才是最会运用自己努力的人,也是最容易取得成果的人。

与这样的人交谈,你会很快的明白自己的不足与短板。比起一昧埋头苦干但又不见成效,我更希望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可以去点醒你。让你知道你的不足之处。

2、拥有客观的评价能力

如果把感情比作烈马,那我们的大脑中必须拥有可以掌控着烈马的驭车人。而决定着驭马水平高低的,就是我们的客观评价能力。

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不怕人笨,就怕人爱感情用事。”一位资深HR曾这样说道。但比较现实的一点是,人是感性的,即使是最冷静的人,也有不冷静的时候。但拥有客观的评价能力,依旧是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的标准。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就是这样。我们经常会在和自己的事情上犯糊涂、看不明白。但如果你用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事情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类人:敢于跳出“舒适圈”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心理学概念。即舒适区,讲得就是我们很容易被一段习惯或者是一段经历困住,即使知道它已经不适合自己,但依旧沉迷其中的一个状态。我们之所以念着过去,很大程度上就是舒适区在作怪。

记得一位朋友曾和我说,自己的朋友越多,自己越觉得孤单。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依旧还想不断地认识新朋友,即使现在他已经和很多人失去了联系。明知道自己是在浪费精力,但却乐此不疲。舒适圈就是这样一步步的消耗你的。

“沉浸在过去某种情感里,无法走出来。”是我们什么都知道,但依旧不想改变的根源问题。因此,如果想要突破舒适区,你必须要一个真正可以做到“放下过去、不畏将来”的人。当然,他们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点醒你、激励你,而是为了向你证明“跳出舒适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第三类人:了解彼此的优缺点,懂得尊重的人

高质量的社交,不仅要有“宽度”,更要有深度。想要跳出“交友不深,难以深交”的怪圈,光靠广泛交友一条,你是做不到的。你还需要运用到包容的力量。还是那个问题,如何与性格各异的人好好相处,甚至是打成一片?

韩国电影《sunny》给你答案。主人公任娜美文静不爱说话,却偏偏与性格各异的6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你很难想象一个文静、不爱说话的女孩与擅长打架、很会骂人以及有些傲慢等诸多性格各异的女孩相处,甚至还处得很好。

汪涵自曝定期删除微信好友:高质量的社交,需要主动去“筛选”

不问年龄、不问性别、甚至不问经历。只要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懂得尊重彼此差异的人,才会让社交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社交选择并不等于社交绝交

懂得挑选朋友,就等于与别人绝交?

《火星情报局》里,与汪涵搭档多年的钱枫曾吐槽过汪涵,“自己有一天被涵哥删了微信”。而汪涵却淡定的说,范冰冰、陈坤我也都删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删除微信好友是一件很严重的事,甚至很多人把删除微信当成一种绝交的证明。但实际上,删除等于绝交,并没有实质性关系。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里聊得很开心,但回到微信上却无话可聊。这也算是绝交的信号?

并不是。比起加了200多人却无人可聊,我更喜欢定期删除一些不必要的人。因为我知道,我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并没有因为我加好友而得到缓解。反而是人加的越多,自己越孤单。连质量都没有的社交,根本算不上社交。

诚如汪涵所说,“妥善管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让它成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交流的好地方。”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好好的努力一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社交   人脉   丹麦   好友   烈马   老好人   这一点   埋头苦干   怕人   朋友圈   舒适   主动   努力   优秀   朋友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