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心理功能与孩子的成长

父亲的心理功能与孩子的成长


我们都是生命链条上的一环,向上望,有父母;往下看,有儿女。我们既是人之儿女,又为人之父母。当儿女时你是受到父母的照顾,做了父母的你又得照料子女。这其中的转变有时候是欣喜的,有时候又是陌生的、茫然的、慌乱的,甚至烦恼的。

所以做父母是一角色,也是一种职能,做得好了,你家族的生命链条在你这一环就是熠熠发光的,结实、美丽的。


似乎没有专门的学校开设课程来教人怎么做父母,但是做人的道理和行为的模范又无处不在。其中上一代的父母就是下一代人做父母的榜样,这就是传承。潜移默化中从父母、叔叔、舅舅、老师、师傅如何对待下一代中学习,学习模仿从父母、长辈、师长、良师益友而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仅仅接受自己父母的培训。每一代人都会在模仿父母的同时增进自己的对于父母角色的理解和能力


在这里,我们从心理功能的角度,聊一聊父亲这个角色。父亲有N多的功能,我们展开来说




1

父亲是一座山:父亲是靠山

父亲是养家糊口的人,是狩猎耕作的人,是保家护院免遭侵犯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孩子出生的时候,父亲也是个好妈妈。爸爸和妈妈执行了一样的心理抚慰和生理养育功能,就是提供保护、照料、养育。

父亲的心理功能与孩子的成长

既然把人家娃请来这个世界上,就得好好招待客人吧。你挣下的吃喝有一口就得给一口,有一车就得给一车。哪怕你打下来事业的江山,最后也要给人家。


总体上说,孩子小的时候,父亲就是靠山。这一点上,平常人几乎都做得到、想得开、舍得出。

但也有吝啬的,也有自私的,还有把娃当成自己成果作品的。其实是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依靠你长大,但他并不属于你。所以你也不必因为他没让你满意而伤神生气,更不必为了自己的愿望而随心所欲的使用他。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若不是因为无奈而一声叹息,就是想把遭遇了虎狼般的爸爸的痛苦和危险给予合理化。


2

父亲是个大灰狼:是一个吃娃的怪兽

孩子稍稍长大一点后,就会发展与人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现实的关系,一方面是内心的情感关系,爱、恨、情、仇逐渐产生。


在童话故事中,常常有大灰狼的故事、狼外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孩子表达内心恐惧与敌意的一种象征性的手法。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某种情景,例如当一个孩子哭的时候,会偎在妈妈的怀里一个劲地拱。这时候如果有外人呼唤一声,他会抬头惊恐地看一眼,接着埋下头,哭得更厉害了。因为每个幼小的孩子内心都会体验到挫折、危险、失望的痛苦。而这些感受需要有所觉察、表达,并化解。



父亲的心理功能与孩子的成长

有时候这种挫折和失望是来自于对妈妈的感受。当来自于妈妈的失望令他难以接受的时候,他就可以将这种不爽和愤怒的情绪倾泻给另一个跟妈妈相似的人,这个人可以是狼外婆,也可以是狼爸爸。孩子在内心恐惧的时候可能会把某个危险的他人想象成吃小孩的妖怪。


当爸爸的需要承接这样的攻击性,并宽容、稳定地对待他,孩子就有一个在内心与攻击性、恐惧感和解的空间和机会。


有时候,爸爸也有可能会觉得自己委屈,甚至恼羞成怒,那一定是自己还没有脱离孩子气,还没有学会当一个宽容接纳的爸爸,还在跟孩子斗气。


养育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对父母的耐心是极大的考验,唯有耐心、关爱、体贴,才能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内心安全了,情绪就会平稳。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你没有耐心,造成的麻烦在后来补课时需要花费的代价会更大。




3

父亲是大英雄: 一位贵人

有一位老朋友给我讲了他孙子的故事,这是两个小家伙吵架的情景:

甲:“你敢欺负我,我回家叫我爸来。”

乙:“我不怕你,我也找我爸来。”

甲:“我还有叔叔一起来!“

乙:“我爸还有战友也一起来”

……

父亲的心理功能与孩子的成长


眼看着这一场纠纷就慢慢地闹大了,要变成一场打群架、闹大仗的架势。这就是孩子内心的情景,我有一个强大的爸爸做后盾。

当然了,现实中如果爸爸们来了一般是不会真的打起群架来的。如果真为了孩子吵架能打起来,说明爸爸也是孩子气未脱。

孩子内心希望自己有力量、强大、能干,当这些愿望无法自己实现的时候,自然就会期待、想象到有一个强大的能够支持和帮助自己的强人在身后做援助,当靠山。这个强人在他的想象中是无所不能的巨人,是可以庇荫自己的大树,是能让自己不受伤害的金钟罩。



父亲就是孩子想象中的这个强人,是相助孩子人生的贵人。有时候并不在于父亲真的做了什么,而在于有父亲这么一个人物形象的存在,就足以让孩子心有雄兵百万了:因为我有了困难他会伸手相助,我惹了祸端他会替我收拾残局。



这毕竟是孩子阶段的需要。然而,当一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还在这样凡事指望着父母替自己擦屁股的话,这可能意味着,父母做得太过了,使得这个孩子一直停滞在玩尿泥的心理阶段。




4

父亲是个好榜样:文化的缔造者、传承者

男人是男孩变的,男孩变男人是需要有人做榜样的。


父亲可以是生身之父,也可以是精神之父,心理之父。

中国人常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一种对精神父亲的敬重、一种对与心理父亲的认同。

人这一生成长中,关键时期的领路人很重要。从这个榜样身上潜移默化地学来的东西在你以后会终身受用。如果一个人在成长中缺乏了这种认同,会容易陷入一种自我认同的迷茫。


孩子从父亲的形象里可以学到什么?


学着登高望远、抒发胸臆、豪情壮志;

学着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学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学着关怀他人、珍惜友谊;

学着向敌人进攻、与对手竞争;

学着做出妥协、适当忍让;

学着疗愈伤痛、重新站立;


东、西方的主流文化都体现出一种父权为上的特征。这样在文化的缔造过程中,不知不觉间会运用父权心理和思维特征。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在有意无意地创造这样一种心理模式。

一个人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很可能与潜意识心理上对待父亲的态度,与父亲相处的方式差不多。

当一个人认同了某种文化时,就可能会因之而心生自豪,并自觉地卫道弘扬。

一旦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发生了危机时,则可能会对其口诛笔伐,欲灭而后快。这种现象最突出的就体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5

父亲是个严老师;一个批评者、一个酷教练


父亲的心理功能与孩子的成长

父亲是一个具有社会人际功能的角色。作为成人他需要具备一种在社会关系中自我节制的心理功能,这成为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准则,也就是超我功能。在孩子成长中,父亲需要将这些为人处事的规矩传递给孩子。


因为规矩是约束人由着性子任意作为的,所以面对规矩的制定者、执行者就意味着拒绝,意味着悖逆,意味着挫折,意味着不能随心所欲。

父亲为了让孩子学会规矩、内化规矩,自己就得遵守规矩、坚持规矩、强调规矩,按规矩来约束和要求。这时候俨然一个老师、批评者、指导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一个人没规矩,是说这个人的个人修养不够,节制自我私欲的能力差。

说一个人“没家教”,是一句很重的责备,意味着说这个人的父亲不称职;如果被人说是“没家教”,那可是连先人的脸都给丢尽了。




6

父亲是好玩伴:一个下跳棋、掰腕子的竞争对手

孩子在成长的进程中要慢慢长大,就有显示自己能力、权利、拥有的需要。这时候Ta需要有一个确立所属的心理过程。父亲形象的出现,意味着妈妈不是自己可以独自拥有的一个人,Ta 需要与另一个人分享、竞争。

在孩子的心目中,当父亲以一个性别角色出现的时候,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孩子在心理上的自我性别角色的唤醒。孩子在心理上确认自己是男、是女的同时,也要处理与另外的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 。

对于男孩来说,他希望拥有母亲就意味着跟父亲竞争,那么这时候父亲是声色俱厉地吓唬他,使之落荒而逃呢?或者是自己主动放弃抵抗,乖乖缴枪投降,让孩子不战而胜呢?都可能意味着对孩子为人处事的一种历练。



比较好的策略是,爸爸要能够承认孩子的竞争需要,并能包容孩子竞争的表达,但不做无原则的退让。陪着他来玩,来下跳棋、掰腕子,让他在规则中体验获胜的喜悦,承受失败的痛苦。让他知道做人有规则,做事有对错之分。父亲虽然爱他,但情是情、理是理。



对于女孩子来说呢,父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个男人,有着天然就有的吸引力。“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父亲饱含深情的爱中,也需保持着清晰的边界感。这会促使孩子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保持平衡,在将来也有利于女孩子找到另一个男人出嫁成家。




7

父亲是一架人梯:允许超越、帮助登顶

我在德国学习期间的老师、资深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舒尔思,目前作为IPA(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国会员候选人的精神分析师,在中国工作。他是一位年近80岁的老学者,不但被称为是精神分析的活字典,而且是中国文化的热爱者,儒、释、道、易经无所不知,还是教我怎么用易经算卦的奇人。

他专门买了一本佛学与心理学的书,Faces of Compassion 送给我,在给我的赠书上留言:

For Dr Zhang Tianbu:Dear friend and teacher, with deep thanks for showing m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sychoanalysis and Buddhism . Hermann Schultz 2016-6-10

父亲的心理功能与孩子的成长


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庄重地接受了他的书和这句赠言,我接受了的是他的这份情谊、这份祝愿。我不觉得自己能当他的老师,但是这句话让我心中升腾起一股温暖,那是因为我感觉到了他在允许我超越他,他在肯定我的进步和成长,那不是鼓励,不是期待,而是肯定,是信任!

这种允许被超越的态度里,有一份欣赏,有一份尊重,有一份肯定,有一份接纳。那种看着我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站立起来、蹒跚学步、大步向前时的一种欢欣开怀。

父亲的心理功能与孩子的成长




8

父亲是位虎爸爸:脱离、分离、独立的放飞者

父亲角色的出现就意味着在孩子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中加入了一个力点,使得母子二元关系必须有一定的分离,来应对新出现的三角关系。这会帮助孩子自我独立意识的形成。

长大了,父亲也是内心深处常驻的一个有力量的形象、一个内在的支持者,给孩子胆量去尝试独自闯荡。

虽然当孩子远走高飞的时候,父亲也会黯然神伤,但是,父亲会微笑送别。父亲坚定地鼓励的态度是需要内心对孩子的信心做基础的。

允许孩子成为自己,支持孩子选择自己的方向,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才干。是父亲在孩子长大后必须迈出的最重要一步。






9

缺位的父亲

缺位有时候指的是空间上的缺失:如常年不在家,经常不在眼前出现。

缺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心理上的缺失:例如不在话题中,不在思念里,不在想象中,不在眼里放。

有时候的缺位是因为非选择性的因素,也就是身不由已:因为职业、经济、环境等因素无法与孩子在一起。

有时候的缺位可能是因为自己选择性缺位:也就是说在客观上有条件、有可能与孩子在一起,但是自己却不积极、不主动、不情愿在一起,或者虽然人在一起,但功能上怯懦地缺位了。

如果一个人选择性缺位,很有可能是他自己还没有做好承当父亲角色的心理准备;或许他喜欢出门与伙计们呆在一起就是他自己潜意识里寻找父亲的一种替代方式;有可能他就是在父亲缺失的环境中长大的,内心也缺乏父亲,自己不知道怎么当父亲;为孩子挣钱有时候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借以掩饰自己不知如何为父的恐慌。



有时候的父亲空间缺位,或者非选择性缺位,并不一定会造成心理上缺位,因为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形象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孩子的意向中,并被保留、被认同。




10

爸爸的常用语

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个镜头,一个老倔头子气急败坏地骂儿子:“我是你爹,你还敢跟我犟嘴?!”

父亲的心理功能与孩子的成长


这样的台词,貌似很有分量,听起来却有点滑稽可笑,似乎能听到一种无奈中的挣扎,看到一柄纸糊的杀手锏。编剧和导演大概是把父亲生物属性的绝对化特征,与社会、心理属性的可变性混淆了。

社会角色中的父子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心理关系中的父子有时候是认可的,有时候是反对的。也就是有时候认你,有时候不认你。

还有另一种情景的台词:“儿子,我为你骄傲!”

这种话也分谁说,在怎么样的心态下说。他可以被翻译成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儿子,你真棒,活出了你自己的精彩。你可以为自己而自豪。我也为你高兴。”另一版本:“你可算是给我挣了气了,为我脸上贴了金了。你把我给哄高兴了。”

前者是成熟的父爱,后者是自私的父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父亲   功能   孩子   心理   选择性   规矩   内心   爸爸   角色   父母   自我   竞争   妈妈   关系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